书城文化蓟县文化志(终)
14557900000013

第13章 文化机构(6)

1998年3月开始,独乐寺维修工程主要工作为小木作装修,油饰彩绘处理,瓦顶瓦瓦和山门揭瓦。10月,国家文物局及古建专家对独乐寺维修工程进行初步验收。至11月,观音阁和山门维修告竣。

7至11月,文保所对全体员工进行“百日集训”,培训内容包括旅游理论、古建常识、宗教知识、导游和文物保护。

10月22日毛泽东的女儿李讷参观独乐寺。

1999年1月,结合“99生态旅游年”,文保所与天津自然博物馆合作,在独乐寺院内举办“鸟类、贝类、蝴蝶珍品标本展”;与天津文庙博物馆合作,举办“孝道展”。县内大部分中小学组织参观展览和维修后的独乐寺。

2000年4月,举办“国旗颂”展览,并深入到全县乡镇学校进行巡回展出。5月,在独乐寺院内安装现代化的安全防范监控设施,设置了摄像机9台,红外线探测器7台,门磁5个,声控器10个。6月,对大安宅遗址进行发掘。同月,与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小学生自然生物教学展”。11月27日,恢复独乐寺大门外两侧的旗杆。

2001年3月,将清代民居迁建于独乐寺西院南部。4至6月,与天津博物馆对“吉华”居民小区建设工地内的西关汉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80座,出土文物千余件。

2002年8—9月,对“阳光居民小区”建设工地的小毛庄汉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94座,出土文物千余件。11月,在“金盾”居民小区建设工地,对东大井汉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墓葬等100余座。

2003年,恢复独乐寺乾隆行宫回廊。维修独乐寺附属建筑13间,新建西院回廊三间。四合院更名“报恩院”,重塑佛像8尊,其中正殿5尊,东配殿3尊。

2004年1月22—27日,恢复“独乐寺庙会”。12月17日,在全国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中,独乐寺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

2005年2月8—15日,[BF]举办第二届独乐寺庙会。10月,安排人员参加市文物处举办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工作培训班”,随后,对独乐寺档案进行规范化整理。

2006年1月27—2月4日,举办第三届独乐寺庙会。决定以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初七举办独乐寺庙会。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千像寺造像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7日,蓟县文庙维修工程开工。“蓟县文庙修缮设计方案”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完成。10月,聘请清东陵龙门古建公司承担蓟县文庙修缮工程。11月,对文庙破损的赑屃碑座进行修复。12月,将存放在蓟县文物保管所的“渔阳重修宣圣庙学记”碑运到文庙进行安装。

2007年1月,文庙维修工程通过验收。4月6日,竣工剪彩并正式对外开放。10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同月,开始调查蓟县境内长城。年内,完成了对东大佛塔的发掘、对邦均石人造像等14处文物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完成了独乐寺西大墙及东西配殿的维修。

2008年9月,恢复独乐寺观音阁前东西配殿内塑像、壁画。11月,改造独乐寺院内的安防监控系统。在礼明庄乡金车庄附近发现古生物化石,在孙各庄发现古代钱币窖藏,在桑梓镇小安宅村出土古代武士铁甲。

是年,独乐寺被评为2008年奥运会定点采访单位。

2009年6月,完成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工作。11月,蓟县文物保管所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2010年5月,初步完成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文字整理、数据录入工作。6月,蓟县文保所文物普查队荣获国家文物局授予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2011年,2月,对文物所在地各乡镇、委局和使用单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单位消防工作坚决遏制文物火灾事故的紧急通知》。8月,完成蓟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并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复核。完成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像寺造像国保档案(电子版)。

2012年,完成《隆福寺行宫调查报告》,整理出满族文化相关的历史文献及资料。为纪念梁思成先生发现独乐寺八十周年,蓟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筹划并举办“独乐寺发现八十周年纪念展”,“国庆”期间在独乐寺展出。举办以“同乐蓟州”为主题的第九届独乐寺庙会。配合蓟县电视台完成6集纪录片《走近独乐寺》的拍摄。

9月,召开蓟县文物安全工作会议,各文物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各文物使用单位主要负责人向县长景悦递交《文物安全责任书》。

三、蓟县文物保管所历任主要领导(含副职主持工作)名录

黄永春所长(1972年11月—1979年10月)

于臣副所长(1979年11月—1981年9月)

于臣所长(1981年10月—1985年5月)

白旭晨所长(1985年6月—1988年1月)

魏仲明所长(1988年2月—1991年3月)

张宗仁所长(1991年4月—1998年7月)

刘文山所长(1998年8月—2005年9月)

李天胜所长(2005年10月—2010年7月)

蔡习军副所长(2010年8月—)

天津评剧院三团

一、沿革

1952年8月,由原蓟县“六合梆子班”著名艺人刘子琢创建了以筱金兰、王为昭、筱玉玲、秦玉祥为主要演员班底的“新生评剧戏班”,地址在城内文昌宫,演出剧目有《燕赤关》、《桃花庵》等。

1956年,在“新生评剧班”的基础上,成立蓟县评剧团,为地方集体性质单位。演出剧目有:《凤还巢》、《小姑贤》、《吕布与貂禅》、《张羽煮海》、《茶瓶记》、《唐知县审诰命》、《小女婿》、《刘巧儿》等。

1958年9月,蓟县文教局组建文工团,主要演出《三月三》、《墙头记》等评剧。5月,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合并为蓟县,合并后的蓟县有两个评剧团,即蓟县评剧团与三河县评剧团,三河县评剧团改为蓟县评剧一团,蓟县评剧团改为蓟县评剧二团。

1959年12月,蓟县评剧二团调归河北省滦县。1961年6月,县文工团解散。1962年,蓟县、三河、大厂三县分设,蓟县评剧一团仍调归三河县,此后蓟县没有专业剧团。

1968年12月7日,经蓟县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蓟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演出舞蹈、歌曲、小歌剧、表演唱等节目为主。1969年3月,与文化馆、毛泽东思想展览馆统一划归蓟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2年2月,更名为蓟县文艺宣传队。

1978年8月,蓟县文艺宣传队更名为蓟县文工团,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除影调剧《迎风飞燕》、河北梆子《渡口》和一部分小节目外,还排练演出一些小评剧《审椅子》、《追报表》和部分传统剧目《秦香莲》、《柜中缘》等。

1981年2月,蓟县文工团更名为蓟县评剧团,设演员队、乐队、舞台队和后勤。2003年5月,县编委批复,蓟县评剧团经费类型由差额拨款变更为自收自支,全民事业性质,规格为相当于局属科级,编制34人。

2009年3月,蓟县评剧团更名为天津评剧院三团并举行揭牌仪式。更名后,其单位性质、主管部门、主要职责、等级规格、人员编制、经费渠道均不改变。

蓟县评剧团原址坐落在武定街 33号,占地面积1714.34平方米,房屋61间,排练大厅5间,后勤用房6间。2003年4月,按县政府统一规划,原址拆除,用于建设“蓟州博物馆”。现办公地点在蓟县文化馆办公楼内。

蓟县评剧团以扎根农村、为农民服务为办团宗旨和工作方向,坚持送戏到山村。年平均演出400场以上,被群众称为自己的“庄户剧团”。演出的剧目有《茶瓶计》、《白蛇传》、《拾玉镯》、《秦香莲》、《花木兰》、《谢瑶环》、《人面桃花》;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小女婿》、《刘巧儿》、《李双双》、《祥林嫂》;创作剧目《凤落梧桐》、《燕谷奇花》、《桃花》、《渔塘梦》等。该团长期为农民服务成绩优异,受到各方好评。1982、1988、1994年该团先后3次被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劳动模范集体”、“先进集体”;市文化局、中共蓟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曾先后给该团颁发锦旗、奖状和奖金。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为该团录制的专题片《庄户剧团》,播放后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重要活动

1973年,在天津河北区文化馆、中山路礼堂演出影调剧《迎风飞燕》,连续演出一个月,共演出48场。

1977年7月,县文艺宣传队开办文艺培训班,学习文化和戏曲艺术,从全县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中招收学员17人,学制三年,后在1982年转为县评剧团正式职工。10月,自己动手、自行设计制作了14辆双轮平板车,可合并组成舞台,拉车下乡为农民送戏,共演出批判“四人帮”,歌颂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内容的文艺节目76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

1978年7月,蓟县文艺宣传队改为蓟县文工团,开始演出评剧传统古装剧目《秦香莲》、《花为媒》、《茶瓶记》和现代剧目《刘巧儿》、《小女婿》等。

1981年2月,蓟县文工团改为蓟县评剧团,演职员80人。演出剧目有《秦香莲》、《花木兰》、《牧羊圈》、《谢瑶环》、《费姐》、《双玉蝉》、《皇亲国戚》、《回杯记》、《水冰心抗婚》、《这样的女人》、《杨三姐告状》、《祥林嫂》等。评剧团开始利用剧场、流动舞台进行商业性演出,当年演出333场。

1982年,全年演出432场。蓟县评剧团获天津市“劳动模范集体”、市文化局“扎根农村,热情为农民服务”先进集体、县级“先进集体”。10月,由陈玉英创作、高达银设计唱腔、易春英主演的蓟县第一部大型现代评剧《凤落梧桐》,参加天津市新剧目观摩汇演,陈玉英获剧本创作奖,高达银获唱腔设计奖,评剧团获演出奖。该剧的全剧演出实况录音于1983年春节期间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天津剧作》刊登了剧本和评论文章,《剧坛》刊登了一组剧照和创作体会。

1983年,在天津市青少年基本功比赛中,易春英(旦角)获二等奖,耿翠文(旦角)、王德林(小生)、赵秀舫(花旦)、郭素香(彩旦)、蒙辉(小生)获三等奖。全年演出368场,蓟县评剧团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1986年,由陈玉英编剧的现代剧目《桃花》,参加天津市第一届戏剧节演出,获集体演出奖,易春英获优秀主角奖。

1988年4月,由陈玉英编剧的现代剧目《渔塘梦》,参加天津市第二届戏剧节演出,获剧本创作奖、集体演出奖,易春英获优秀演员奖。

1990年,在天津市第五届“文艺新人月”大赛中,李淑华、赵尚芳获“文艺新人奖”。

1994年3月,天津市第三届戏剧节组织委员会发布《关于表彰天津市蓟县评剧团的决定》。对蓟县评剧团多年来坚持“二为”方向,扎根山区服务农村,为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特以天津市第三届戏剧节组委会的名义予以表彰。5月,天津电视台录制了专题片《盘山花正红——蓟县评剧团为农民演出专辑》,记录了蓟县评剧团十几年如一日,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的事迹。年底,易春英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个人演出专场。

1995年11月,赴澳大利亚,先后在悉尼、墨尔本等地演出。

2000年11月,蓟县评剧团赴日本西乡村进行中日友好艺术交流演出。

2001年,由陈玉英编剧、以反映服刑人员接受改造为内容的现代评剧《泃河湾》,先后在市区及县内各乡镇巡回演出,得到国家司法部、市司法局等主管部门、领导和观众的肯定。

2004年9月,为纪念蓟县评剧团建团35周年,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窦娥冤》、《三娘教子》等剧目。

同年,天津市委组织部宣教室根据剧团的先进事迹录制的《庄户剧团》党教专题片,在中组部获三等奖。

2006年,由李汉云创作、奎向阳剧本整理、谷奎林执导的大型古装评剧《巾帼长城》,参加中国第五届评剧艺术节演出,获剧本、优秀演出等六项奖。

2008年,由李汉云创作、赵国忠执导的现代剧目《山村日月明》,在参加中国第六届评剧艺术节演出中,获得优秀演出奖,易春英、贾桂云获个人优秀表演奖,奎向阳、张增会、许宝山获舞美设计奖。

2009年3月12日,蓟县评剧团更名为天津评剧院三团。

2010年,由田敬阳、王寿山、赵德明、奎向阳集体创作,田敬阳、王秋明执导的新农村生活组剧《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由五个相互独立的小短剧组成),参加中国第七届评剧艺术节演出,其中《咖啡情》获得优秀剧目奖,《选举之前》获得优秀剧目特别奖,《葡萄园》、《相亲风波》、《家务事》获优秀演出奖。该剧被文化部评选为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

2011年,完成了“蓟县春节军民联欢演出”、正月初一至初七独乐寺庙会“观音赐福”仪式的表演。创作剧目《咱们村里的新鲜事儿》成为全国28台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并晋京在“梅兰芳大剧院”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