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突发事件应急演练与处置对策
14557200000016

第16章 破坏性地震应急演练实施(7)

(三)市物资保障指挥组:收到市指挥部指示,立即冻结全市所有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按应急保障供应体制供给。对急需物资立即组织调运,必要时可请求中央和外省市支援,一定要保障抢险救灾的需要。

二、应急准备

总导演宣布:物资保障组开始准备,时间不超过5分钟。

时间到:物资保障组报告决心部署。

调理组接收报告,并相应回答和下达指令。

三、即时点评

总导演点评:根据情况,指出优缺点。

四、宣布腹案

(一)情况判断。地震造成物资供应网点房屋倒塌,物资被埋,市场出现物资供应紧张,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能会造成灾民心理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二)决心。立即启动物资保障预案,冻结储备物资,统一调配物资供应,坚决打击哄抬物价行为;加强对各类物资仓库的警戒,防止不法分子破坏,及时向上级请求援助。

(三)处置要点

1.立即启动物资保障预案,各级指挥员迅速到位,加强值班。

2.立即冻结所有物资和生活必需品,按应急体制保障供给。

3.各区县物资保障部门迅速进行调查,查清物资仓库商业网点库存情况,并及时上报。结合灾情,评估组迅速评估所需物资补充量。

4.立即对倒塌仓库、食品供应网点进行抢挖。

5.与外省市联系好货源,搞好物资供应。

6.充分发挥工商、物价部门及社区作用,稳定物价,搞好市场供应。

7.将决心方案上报市指挥部。

五、理论评述

(一)城市地震后亟待解决的主要生活问题

历史经验证明,震后城市灾民的主要生活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具体要解决的问题是,吃:日常食品,能够吃饱;喝:清洁饮用水;穿:遮体、御寒、防风雨;住:遮避风雨、防寒、防震、防火、防盗、卫生,能休息、能恢复体力;用:炊事用具(锅、碗、盆、勺等)、保健卫生用品(外伤用绷带、纱布等)、防震急需用品(手电筒、蜡烛、火柴、小刀等)、建造修补简易用具(铁锹、瓦刀等);行:简易运输工具(自行车、手推车等);其他:大众传播通信工具(半导体、收音机等)。

震后城市灾民需要解决的应急生活问题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它既与受灾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相联系,又与灾区社会的人口构成、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有关。此外,发生地震的季节、气候不同,震后需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认真研究和掌握震后城市灾民紧急生活需求及存在问题,可以为合理、有效进行震后应急生活安排和物质供应提供科学依据。

(二)应急生活对策

城市灾区应急生活对策是在震后城市生活条件和生活秩序被破坏后所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以解决灾区人民能吃上饭、喝上水、有衣穿、有房住等紧迫生活问题,满足灾区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应急生活对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依靠灾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自发地组织起来,建立临时大家庭,自己动手解决应急生活问题;二是靠救灾组织采取应急措施,解决紧迫生活问题。

1.采取多种办法解决饮水问题

城市一般都是靠自来水系统供水,较大地震后城市自来水系统往往遭到严重破坏,使供水中断。

第一,向灾民开放各配水厂贮水池;第二,发动各大厂矿修复自备水源井和补压井;第三,调集各种水车送水;第四,发放消毒药物解决灾民饮水不卫生的问题。

实践表明,震后采取应急措施解决城市灾民饮水问题,应该实行统一组织的专业供水与群众办水相结合,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管网供水与水车供水相结合,并应十分注意解决饮水的卫生问题。

2.尽快解决吃饭问题

大地震后,城市建筑物倒塌使粮食、炊具、灶具被埋压,菜市场、食品店、饭店、超市等被毁,灾民吃饭发生困难,面临饥饿的威胁。为了生存,灾民自发地采取多种途径寻找食品,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一是从倒塌的住宅中扒出存粮,二是从倒塌的国家粮库、食品店、菜市场、超市中扒出食品、粮食。吃饭用的灶具、炊具和餐具也是从倒塌的住宅中扒出,或找其他东西代替,有什么用什么。解决吃饭问题所采用的形式可临时组成“大家庭”。

在灾民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城市地震救灾指挥组织应采取应急措施,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首先是立即动员轻灾区及邻近的非灾区各级组织赶制烙饼、馒头、糕点等熟食,并以最快的速度运往灾区。这些熟食的分配,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直接向灾区空投;二是由地震救灾组织及参加救灾的解放军领取,划区分片,分发到灾民手里。

向灾区供应熟食只能是临时应急措施,这样做不仅耗费大,而且熟食本身在运送发放过程中极易污染和霉烂变质,损害灾区人民的健康,因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向灾区调运成品粮,同时要积极建立临时或恢复粮食供应网点和食品加工厂。

在城市遭受大震以后,人民的生活条件被严重破坏,不可能在几天时间内得到恢复,因此,要使灾民得到起码的生活资料,仅仅依靠灾民自身是不够的。为此,在生命线工程被毁坏,商业网点瘫痪,职工工资不能发放,社会生活不能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实行临时的供给制是完全必要的。唐山地震后,在社会功能尚未恢复之前,在市区实行了临时供给制。供给的内容主要是粮、油、菜及其他生活必需品。这样做保证了灾区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实行这种办法的时间不长,随着货币交换和正常商品供应等社会生活的恢复,供给制也就可取消了。

3.解决穿衣问题

当大震发生在深夜时,幸存的人们往往是赤身裸背跑出来的,因此,解决穿衣问题是安排城市灾民生活又一个紧迫问题,特别是在冬季,更为紧迫。为解决穿衣问题,灾民一方面从住宅废墟中挖掘,另一方面则从百货店、服装店、服装厂扒出来衣服、布匹、毯子等物品临时解决。鉴于大批灾民缺衣少穿,城市地震救灾机构在组织灾民从倒塌的仓库、商店和居民住宅的废墟中挖掘衣物的同时,应立即发动轻灾区和非灾区各级组织赶制服装,动员群众捐献衣物,调往灾区发给灾民。

4.解决灾民临时住所问题

大地震后,城市大部分房屋倒塌或遭受严重破坏,大批灾民无处栖身,解决群众的临时住所问题是一项艰巨任务。震后,灾区人民为了照顾老弱病残幼,首先是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用旧木杆、席子、破旧油毡、塑料布以及其他一些可用的物品,在路边、公园、空地及废墟旁,搭建简陋的临时住所。这时往往都是几家、十几家搭建在一起,组成临时“大家庭”。

(三)恢复正常生活对策

强烈地震后,城市的正常生活条件往往被严重破坏,中断了对市民生活用品的正常供应,亟待采取应急生活对策。随着地震活动的衰减,应积极创造条件,恢复城市正常生活。恢复城市正常生活对策,主要是迅速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1.财贸组织的恢复

震后应尽快清查城市财贸组织机构的人员伤亡情况。领导人员伤亡严重时,应派解放军协助工作,必要时,由外地调入有关急需人员,迅速恢复财贸组织领导机构。

2.商业网点的恢复

首先恢复超市、菜市场、农贸市场和综合批发站等供应网点。原则上以原有网点为基础搭建。

其次是恢复百货商店,主要搞小型的、综合性的,满足人民必需的生活用品。边营业,边逐步调运、充实新商品。

再次是采取定点和流动两种形式,派出流动服务车、零售车,设临时售货棚等,解决恢复正常生活的需要。另外,也要从长远考虑,解决灾民较长期的正常生活需求问题。

3.职工工资发放的正常化

震后应急生活安排之后,就应考虑尽快发放各类人员的工资问题,由政府应急的供给制转为正常的货币制。

4.抓紧恢复生活用品的生产

城市灾区人民正常生活的恢复,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和生产自救。震后,城市灾区的各级组织,要抓紧恢复与人们生活用品有关的生产,尤其是要把粮食加工、副食加工、紧急生活用品的生产恢复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在恢复与生活用品有关的生产过程中,要本着先重要,后一般,先简易,后完善,边恢复,边生产的原则。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克服困难,坚持有多少人就组织多少人生产,能开动多少机器就开动多少机器。争取商品尽快投入市场,满足恢复正常生活的需要。

此外,还应及时恢复灾区的金融机构,逐步恢复城市的财政、储蓄、信贷等活动,保障城市社会的正常运转。

(四)物资供应与管理

城市遭到强烈地震后,救灾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对抢救灾民的生命,保障灾民的生活和重建家园极为重要。城市震后救灾物资的供应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各级救灾物资储运组织与供应系统,进行救灾物资筹集、调运、分发、供应及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1.建立救灾物资供应组织与系统

救灾物资的供应工作必须打破常规紧急筹措,减少供应层次,简化手续,采取快速供应办法。另外,地震救灾工作是有阶段性的,震后初期和晚期救灾工作的内容不同,所需救灾物资的品种和数量也不一样。按照上述震后救灾物资供应工作的特点,建立城市大震后救灾物资供应组织与系统,应以层次少、精干、效率高为原则。

2.救灾物资的筹集

(1)各级组织计划调拨。震后,城市灾区所需救灾物资,一般都经过由自发地支援变为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调拨。城市地震救灾组织要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根据灾区需求的情况,凡市内能筹集的救灾物资,应及时有计划地筹集组织调运。对需要量大而市内不能或只能解决部分的物资,城市地震救灾组织应向城市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救灾组织或中央地震救灾组织提出所需物资计划,由省或中央地震救灾组织有计划地筹集调拨。

(2)挖掘被埋压的物资。城市灾区在解放军等外援队伍的帮助下,在应急救人之后,要全面地有计划地组织人力挖掘被埋压的物资财产,这是筹集救灾物资一个重要方面。对挖掘出来用于救灾的物资应全部登记入账,并很快地按计划调拨供应给灾民。

(3)组织生产。城市灾区的各级组织,根据所需救灾物资生产工厂震损的情况,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抓紧恢复救灾物资的生产,并及时地将生产出的救灾物资,组织供应给灾民,增强自我救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