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娘头顶红盖头
掀起你的盖头来,
让我来看看你的脸,你的眉毛细又长呀,
好像树头的弯月亮……
这是一首著名的新疆民歌,早已传遍了我国的大江南北。它把婚礼中最令人心动的一幕描绘得惟妙惟肖,再现出维族姑娘的娇羞和美丽。新疆维吾尔族新娘进入婆家的第二天,要举行隆重的“揭盖头”仪式。新娘蒙上红色的盖头,男女双方的主要客人都集中在一起,女方客人在左边,男方客人在右边,同时作“都瓦”(祈祷)。由男方的一位客人出其不意地将新娘的盖头揭掉,随即大家欢歌起舞。一般是先跳古老的民间舞蹈《道兰舞》,接着姑娘们就跳我的和平鸽》。歌舞酣畅之时,人们自然会跳维族人最喜欢的打鼓舞》,这是婚礼和欢乐场面的高潮。
盖头又称盖巾、方巾,是新娘在婚礼上的重要饰物。娶亲花轿来到家门口,催新娘上轿,新娘先拜别父母,然后用红巾蒙首,让伴娘搀扶上轿。花轿载着新娘,来到夫家,举行婚礼。
揭盖头仪式是在洞房里举行的。民间对新郎新娘入洞房之俗向来很讲究。按一般俗规,拜堂后,两家各出一条红绸带结成同心花球式的牵巾,新娘新郎各牵一头,新郎面对新娘倒行将新娘姗姗牵入洞房。除此之外,还需要踏着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徐徐而行,不得履地,相传有传宗接代之意。不得履地者,即不可得“地”,意味着女到男家不可有权有势,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此俗唐代已有之,当时用毡,毡与席同意。至宋代,改用席。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下车担,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南村辍耕录》谓之传席”,席与息同音,息即小儿、后代。近代浙江一些又改用麻袋。新人入洞房时,地上铺几条麻袋,新郎在前,新娘在后,履之而行。麻袋辗转传递,直至洞房。袋与代同音,也即传代之意,俗谓“传代归阁”。
现今,浙江一带新郎新娘入洞房的风俗仍然丰富多彩,有的风行“传袋”之俗,寓意传宗接代。新娘从花轿下来到中堂拜天地,以及送入洞房均在布袋上行走,脚不能履地。温州、丽水等地用两只红布袋,传递铺垫让新娘步入洞房。湖州一带拜完堂后,司仪拿出一条宽寸许、长六寸的红绿绸带各一条,由新郎打一个结,再由新娘叠打上一个结。司仪一边拉腔喊道:“同心结成双,恩爱万年长!”喊毕,用一面圆镜给新郎照一照,喊道:“福星照明镜,明镜照新人,一照照出状元来!”喊声刚落,乐队吹响洞房喜曲,喜婆在新人脚下铺
好麻袋,新郎新娘一前一后踏上麻袋,徐徐走向洞房。走过一只麻袋,喜娘拾起,铺到前面去,一边铺一边喊:“接代啊!传宗接代啊!”与此同时,一群陪新娘来自娘家的姑娘们,拿着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盐和泥土,撒入新郎家的水缸。男方的一帮中老年妇女亲属齐声高喊:“结缘义啊!结缘义啊!”在一片喜乐、欢笑、祝福声中,新郎新娘步入了洞房。
在绍兴一带,传宗接代入洞房的风俗更是有趣。当司仪唱赞“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结同心”,“鸣锣升炮入洞房”时,鼓乐高奏,鞭炮齐鸣,喜婆将米袋、酒盅铺放在通往洞房的道上。新郎新娘双双牵着“牵巾”从上面走过,喜婆又将米袋、酒盅拾起,越过新郎新娘头顶,再铺在地面上让他们继续踏袋跨盅走过。如此往复,一对新人在众人支配下,“传宗(盅)接代(袋)”缓缓地进入洞房。建德一带,入洞房之俗煞是浪漫。拜堂后,新郎要神速地抱起新娘,在一片哗然嬉笑声中,飞快地将新娘抱入洞房。开化一带的入洞房之俗又是另一种风貌,由舅父送新人入洞房,届时新郎要跪在地上,舅父用彩笔为他画彩脸,边画边念着吉利词,念至“子孙满堂”则停笔。画毕,扶起大花脸的新郎,牵着新娘送他们入洞房。
2.秤杆挑起盖头来
新娘入了门,众人都翘首盼望能一睹新娘芳容。可是按照旧俗,新娘直到入了洞房,仍蒙着盖头,不露脸面,只等揭了盖头方显月貌风姿。不要说众宾客急不可待,新郎官也是心急如焚啊!过去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男女直到了洞房花烛夜,还未曾见过一面,难怪挑盖头时新郎新娘会忐忑不安,激动不已了。那红帕儿一掀,是俊是丑,出现在面前的,是何许样一个人呢?在盖头揭开之前,人们对新娘的容貌只能去想象。可以想其丑,也可以想其美,希望和失望存在于一瞬间,这种悬念为新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同时,那一方盖头,也不知揭开了多少家庭悲喜剧的序幕。尽管在场的人都迫不及待,但是这盖头可不是随便揭的,如何揭盖头,各地都有妙趣横生的俗规。
辽宁等地是新郎手持秤杆,挑去红盖头,取意婚后“称心如意”。浙江宁波一带,由一位福命妇人用秤杆微叩新娘的头部,再用秤尾自下而上挑去新娘的红盖头,置于床顶搁板上。大概是再一次地暗示新娘,婚后要有分寸地对待丈夫,凡事掂掂斤两,好好服侍丈夫吧!湖南祁东一带新郎新娘双双坐在床边时,由婆婆手拿用红纸箍着的两把筷子,轻轻地拨掉新娘的盖头,寓意催促新娘“快快生子”。在江苏苏州等地,盛行用红绸缚着的甘蔗挑去新娘的盖头,寓意日后生活如甘蔗节节高,越过越甜。广东东莞一带的旧俗是,当新娘进入洞房后,新郎用一把折扇,在新娘子头上轻轻打三下,然后挑去她头上的红盖头,边揭边唱:“揭头挂,打三下,食我饭,听我话,生仔喊我做爸爸!”
上面揭盖头习俗的寓意,包括两方面:一是祈求婚后家庭幸福,早生多育;一是教育新娘,不要慢待丈夫。关于后者,有一则表达了同样含义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新娘结婚是不蒙红盖头的。商朝末年,朝中的文重皇叔勇冠三军,百战不殆,担负着保卫纣王江山的重任,深得人们的敬重。但众大臣们无一不晓,他是个怕老婆的大元帅。有一次文重征战北海12年,凯旋归来时,纣王及满朝官员十里长街迎接,设盛宴款待。席间有个大臣开了句玩笑:“老元帅今日凯旋,劳苦功高,万岁也来为您庆贺,荣耀啊!只怕回到府上就……”不想此话传入纣王耳中,纣王有所不信,特地乔装打扮,进入文重府内察看,正见文重跪在夫人面前给她打火点烟。纣王一怒之下,下了一道圣旨:“将我婶娘拿下,大胆女人竟敢羞辱我重臣皇叔,斩!”圣旨下,人头落地,三尺白绫裹着血淋淋的人头,染得鲜红鲜红。纣王见之道:“今后女子出嫁头上都蒙上红布,以记取教训,好生侍奉丈夫!”从此以后,用红盖头蒙新娘之俗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这一习俗可能与古老的血亲婚有关联。传说远古时候,忽然天崩地裂,四面八方洪水泛滥,冲天的巨浪冲毁了良田,破坏了房屋,世上的人全都淹死了。世界一片汪洋,只剩下最高的昆仑山上的一棵千年老柏的树梢。树梢上有一对姐弟,紧紧抱在一起,饿了就摘柏籽吃。七七四十九天之后,洪水才退去。姐弟俩下了树,大地上一个生灵也没有,姐弟二人只好埋头觅食,一日日、一月月,总算能吃饱穿暖。
可是天下的人都死了,这仅存的姐弟势必也会死去,这样人类不就灭种了吗?事逼无奈,姐弟俩只得做夫妻。姐姐找到两扇石磨,与弟弟双双跪在昆仑山顶向天祝祷:“天啊天,你若同意我们姐弟相配,这石磨滚下山坡也不分开!”两扇石磨从山顶滚到山脚,竟严丝合缝,不离不散,仍像一块石头凿出来的一样。姐弟俩见天意如此,决意拜堂成亲。可姐姐总觉得羞,她扯来青丝草编了个四四方方的帘子,盖住自己的头,遮住自己的脸。然后姐弟拜了天,拜了地,再两人对拜,结成了夫妻。
从这则古老的传说中,我们似乎可以追溯到一点盖头方巾来历的秘密。
3.谁把新娘盖头掀
揭盖头习俗古今一脉相传,没有发生多大变异。至于由谁来揭盖头,自古就有不同的习惯。
宋朝时是由至亲中的双全女亲来揭开新娘盖头。《梦粱录·嫁娶》中说:“其礼官请两新人出房,诣中堂参堂……并立堂前,遂请男女双全女亲,以秤或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这里有祈求吉祥之意。吴地东莱一带的婚俗是,新娘盖头要由婆母揭开。朱轼《仪礼节略》中说:“吴东莱婚礼,婿妇交拜后举蒙头,遂就坐。按内则,女子出门必拥闭其面,蒙头即拥面也,俗谓之盖头。以锦为方帕,横直四尺,女辞父母,拜毕,即以帕盖头,升车至夫家。交拜,必姆为去之。”
但最普遍的习惯,还是新郎亲手为新娘揭开盖头。根据《通典》的说法,唐朝时新娘的盖头是“夫氏发之”。宋人朱熹也记载了揭盖头的人是新郎:“妇拜,婿答拜,婿为举蒙头。”《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说:傧相请了新人出轿。宝玉见新人蒙着盖头,喜娘披着红扶着。……傧相赞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请贾政夫妇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宝玉此时到底有些傻气,便走到新人跟前说道:‘妹妹身上好了?好些天不见了,盖着这劳什子做什么!’欲待要揭去,反把贾母急出一身冷汗来。宝玉又转念一想道:‘林妹妹是爱生气的,不可造次。’又歇了一会儿,仍是按捺不住,只得上前揭了。喜娘接去盖头。”曹雪芹的这段描写相当生动具体,新娘薛宝钗的盖头是由新郎宝玉亲手揭去的。不过在这里,“盖头”成了婚礼上弄虚作假、掩盖真相、偷梁换柱的道具。宝玉的婚礼虽然仅仅是发生在大观园里的奇事,然而却有着极典型的普遍意义。
总的来说,新娘红巾蒙首,符合中国女性内向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要求,宣泄出在洞房这一特定时空里,新娘身上蕴涵的娇羞、含蓄和朦胧的美。如今城市姑娘入洞房时,已不再以方巾蒙面,但却用轻纱裹头,而且仍由新郎将其掀开,透露了传统习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