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育我国低碳能源企业方面国家也给予了大力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目前,国内外在低碳能源及环保产业领域的竞争极为激烈,中国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应学习借鉴外国政府支持大企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凭借政府的强力支持,努力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低碳能源龙头企业。在风电领域,重点扶持大中型国有电力企业发展风电装备,建设风能电厂,开展风电运营。在太阳能光伏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创造条件,争取外国太阳能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在生物质能领域,重点扶持凯迪电力、三峡低碳能源等龙头企业。尽力解决这些企业配套的木本油料生产基地建设、秸秆稳定供应、低碳能源指标及价格补贴、电力上网等问题。在LED领域,重点是大力进行技术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政府采购,培育LED市场。在冶金节能领域,重点扶持国家重点科技园,解决企业建设专业园区的土地供应、产业资金补贴等问题。在水泥及建材节能领域,重点扶持企业开发节能技术,并对外提供节能技术服务。在石化节能领域,大力支持中石化在全国的发展,争取中石化建设低碳能源与节能研发中心,大力发展石化节能技术,支持全国石化城建设。在低碳能源汽车领域,重点支持汽车及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首先在公交领域加大低碳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力度,同时,对政府部门的车辆采购,要重点向大型汽车企业的低碳能源汽车倾斜。在核能领域,重点支持国家级的核能发电企业,尽快多建大型核电站来满足我国的供电需求。
除了要建立重点项目和企业外,也要高度重视央企和地方国资作用,引导其参与国家的低碳能源产业基地建设。能源行业的垄断性强、国家干预性强。河北保定的中国电谷,就是依靠中航集团、中国兵器集团等几家央企建设起来的。目前,全国130多家央企中,进入低碳能源领域的有30多家。要积极争取中国三峡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电投、华电、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低碳能源的研发、生产基地。2007年,三峡总公司已经把发展海上风电装备、海上和陆上风电场、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作为重点。要充分发挥地方国资的作用,促进其在战略调整中,将低碳能源作为投资的重点,争取设立低碳能源投资公司、低碳能源发展公司;各省能源集团要实现向低碳能源的战略转变,适当控制火电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可再生能源,争取尽快成为全国低碳能源企业的龙头。
政府扶持要把握以下关键点:一是营造低碳能源企业成长的良好竞争环境,重点解决国际、国内传统能源巨头对低碳能源公司发展空间的战略挤压、恶性竞争。二是培育低碳能源市场。即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体系。三是为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低碳能源产业成本较高,但具有低污染、可再生、可持续的特点,政府应对低碳能源产业给予适当的减税或财政补助等政策支持。
3.突出运营模式和商务模式创新,通过服务创新拓展低碳能源发展空间。
中国应大力支持一批低碳能源产业,凭借其技术服务的先入和运营模式的优势,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抢占国内外市场。在核能领域,中国在核电技术运行服务方面优势明显。核动力运行技术服务业前景广阔,保守估计2015年市场总额将超过100亿元。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化公司,其核电无损检测技术、核电仿真技术、核蒸汽发生器设计实验与维修技术和服务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低碳能源电站运营方面,中国的一些企业已有10多种生物质能发电场并网发电,此外还要加强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场运营商的培育,力争在低碳能源电站运营方面有新的突破,更要着眼未来的太阳能产业发展,瞄准光电建筑一体化市场,加大自主研发,提升竞争力,扩大发展空间。
4.建设国家低碳源技术与产业国际合作基地,打造低碳能源发展的示范区。
目前,全球的能源巨头、汽车巨头、装备巨头,如美孚、西门子、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等公司,正在围绕低碳能源进行业务转型。为抓住这有利机遇,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酌情选择其中若干跨国公司进行招商,合力建设国家低碳能源技术与产业国际合作基地,并将基地纳入国家各类低碳能源国际合作规划。同时还应解放思想,大胆借鉴中国、新加坡合作的苏州新加坡园区、天津环保生态城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低碳能源合作园区,积极争取台资、港资参与国家低碳型社会的建设,加强与高科技企业的沟通,促进其在科技高新区建设LED等节能产业和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深化在低碳能源领域的合作,努力建设国际低碳能源发展示范基地。
5.加大融智、融资力度,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发展低碳能源。
加大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重大人才措施的实施,加快人才的引进步伐。对引进的高级人才和技术领军人物要尽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创业领军人物和团队要提供资金支持和各种便捷服务;对以国际合作方式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教研机构给予补贴和政策优惠,以迅速壮大中国低碳能源产业的技术力量。
加快碳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为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本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碳金融是随着低碳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型的金融市场,其主要业务就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近几年,碳金融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市场前景广阔,为我国和世界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和资金保证。同样,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也离不开碳金融业的发展,可以说碳金融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关乎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程度、发展速度甚至是发展成败。大力发展碳金融业,对于我国拓宽低碳能源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低碳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减少资金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波动,积极参与世界的碳排放权交易和用资金支持我国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吸引个人进行低碳能源产业的投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政府对低碳能源技术的投入也一直是巨大的。在目前投入几百个亿的专项资金同时,预计今后10年国家低碳能源产业的投资将高达4.5万亿元。这些专项资金的投入必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低碳能源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七、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
对发达工业化国家而言,当发展阶段到了能源消费相对成熟、高能耗工业逐渐移出时,碳排放强度才会逐渐下降。故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起点是从后工业化社会开始,主要任务是减排温室气体,实现能源安全,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与经济增长点。而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经济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我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
在战略取向方面,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一是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二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三是利用国际后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最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五是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争取合理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缓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在战略目标方面,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研究,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可能实现显著降低。如能在有效的国际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下,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国的碳排放有可能在2030—2040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稳定和下降期。
在战略重点方面,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内优先战略发展目标和各行业自身特点,把握好低碳重点领域,以尽可能低的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低碳化。重点包括6个方面:(1)工业生产、交通和建筑领域。开展高能耗行业的能效达标管理,淘汰重点用能部门的落后产能和强化新建项目的能效监管,努力获得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国际竞争力。(2)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要以低能耗、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式完成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3)优先部署以煤的气化为龙头的多联产技术系统开发、示范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等先进发电技术的商业化,开发新能源汽车和新型节能建筑,总结推广最佳实践技术,探索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可行性,在煤炭清洁利用等相关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加快进口和利用优质油气资源,探索可再生能源在国家能源系统中的优化配置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变能源结构,改善能源服务。(5)深入研究农田、草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减缓气候变化。(6)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研究和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