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14554200000025

第25章 书画鉴定经验谈(2)

第四还要看作品的灵气。真正有造诣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总给人以力透纸背的感觉,而且每一笔都交代得十分清楚。书画鉴定家对书画不是看外层,看表面,而是看他笔墨上的真功夫,看它有无力透纸背的那种力度。而作假,只求一个"像"字。如在写自己名字时,写好写坏不用犹豫,拿过笔来就写。但是写别人的名字,自然是一边看着一边写,手指挥笔,速度会放慢,出现一种牵引之状,让笔道牵

着手走,牵着眼睛走,笔道就没有那么流利、痛快,就是这个道理。

二、辅助依据

1.纸绢

各代书画家作品所用纸绢多有差异。绢本作品出现得很早,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绘画,如战国楚墓的帛画、马王堆汉墓的帛画等,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隋唐时期的绢本(单丝绢)作品已有传世。至五代始,出现双丝绢。双丝绢为经线双丝、纬线单丝织成。绫本作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绫分无花素绫和有各种花纹的花绫。纸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北宋以前为麻纸,如传世的晋陆机《平复帖》,北朝、唐纸本写经等。北宋以来,书法墨迹中出现树皮、嫩竹造的纸。此外,古代的纸绢长短尺寸和质量也与现在不同,做旧与原旧,各个时期纸绢的制作技术、特点等,均可作为鉴定的依据。

2.印章

书画作品上的印章也有它的时代风格。由于印章质料较为坚固,作为取信之物,某一书画家的印章可以延续使用若干年,甚至可能使用一生。因此,用印章来判断作品的真伪是有相当依据的。从印章的使用看,宋以前的书画作品基本上不铃盖印章,宋代开始才有少数作者在作品上加印。此时印章的材料多为铜、玉、象牙等,绘画家所用印章,在蜜印、水印时期,其印文篆刻不太讲究。元代出现木质印章,明中期以后,开始使用石料制印,特别是明清时期印人群起,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明代书画家使用印章的风气开始盛行。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为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刻图章的是林皋 ( 1657—?),福建莆田人,居江苏常熟。字鹤田、鹤颠、学恬。斋堂为宝砚斋、宝研斋。自幼潜心篆籀之学,十六岁时所刻印章已为时人所重。印作以工为主,布局繁简相参,疏密得当,结构平整稳妥,印文书法,端庄秀美,用刀明快劲挺,印风极为清新,后人称之为"林派",也有人将他和汪关、沈世和合称为"扬州派"。当时名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王鸿绪等人的用印,多为林皋所刻。但是,由于书画家去世后,其印章可能仍然流传于世,后人便可能用这些印章来伪造书画,或者是在假书画上钤盖翻刻的假印章,所以,在鉴定书画时既要以图章作依据,又不可完全相信图章,并且对印章也要辨明真伪。

关于印色,印章最早使用的是蜜印,用蜜打印章,浅红色。蜜印时间久了会褪色,在太阳底下隐隐绰绰只能看到印的痕迹,需要用高倍数的显微镜才能看得出来。到了元代,有很多印章都是水印,水红色。明代早期仍然是水印,到了成化年以后,文徽明、沈周时期的印色开始变红了。但这些印章保留到现在,.印色也变了。水印之后是漳印,漳丹是一种颜料,浅红色。再之后就是印泥。

3.题跋

书画上的题跋有作者同时代人的题跋,也有后人的题跋。前者大都是说明书画的创作过程,对作者及作品的内容、水平予以赞扬;后者大都是说明那个作品为什么是真迹,也有极少数是对作品提出怀疑的。题跋固然对鉴定作品具有辅助作用,但又不可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因为写跋语的鉴藏家水平不等,有的题跋本身也有错误,况且又存在着不少后人伪造的题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很多题跋为曲笔敷衍,顾左右而言他,对作品本身则没有明确评价。因此,鉴定者必须对具体作品的题跋作细致的观察和客观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4.收藏印

古代的书画作品常钤盖多方收藏印,一些钤有名家收藏印的作品说明是经过该名家鉴定过的,有的确实有一定的可信程度。如果我们将一幅作品上的收藏按时代顺序排列一下,还能大致看出它的流传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流传有序"。同样,鉴于收藏家眼力不同,其所钤收藏印的作品也不一定全部可靠。而且,流传于后世的名家收藏印或者是有意翻刻的假收藏印,也会被作伪者钤盖在假书画上,这也是需要鉴定者严加辨别的。

例如,某博物馆有一幅文徽明画的《古绘图》,他们请我和北京的一些专家、教授鉴定。《古绘图》是一个手卷,上面有很多名人的题跋,也有好多收藏家的收藏印,特别是上面还有安国的收藏印章。安国的收藏,确实可信度很强。天津博物馆所藏的《濠梁秋水图》当初我就是冲着有安国的收藏才买的。安国是当时有名的鉴赏家,大收藏家,非常有眼力,收藏了许多宋、元时期的书画,但他只活了五十三岁。安国与文徽明很要好,文徽明是成化六年生人,安国是成化十七年生人,比文徽明小十一岁。《古绘图》是文徽明六十六岁时画的,上面有安国的收藏,但此时安国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也就是说,安国的印章盖在上面印章也是真的,而安国本人没见过这件作品。经过鉴定,我提出了我的意见,这件作品是假的,我的突破口就是安国的印章是后来盖的。

5.装潢

装潢与书画作品本身的关系略微间接一些,但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作为鉴定书画的有力佐证。各个时代的绫、绢、锦等,花纹、色泽多不相同,装潢的式样也有出入,一旦熟悉了南北裱工上的手法,当你鉴定书画时,见到几种有特点的装潢形式,不用打开书画也能知道是何时、何地的裱工,乃至是哪一家的藏品,再判定作品的年代和真伪就大体有了"谱"。

6.著录

书画著录因作者的鉴定能力有高下之分,著书的观点和目的不同,著书的方法不同,著书时采取的态度也不同。有的比较可靠,对今天鉴定书画是很好的参考材料。尊重古人的著录是应该的,但更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

我鉴定书画作品,一半是靠书本上的知识,一半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对书本不是完全相信,但也不是把书本扔掉相信我自己,书本说得有道理的,我就拿来用,书本说得没道理我就摒弃它,因为书本里说的往往也有错。我为博物馆鉴选书画作品,非常谨慎,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有把握,我是不会把它交给博物馆入藏的,那些著名的书画鉴定家都知道我为博物馆把关把得特别紧。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几次来津,我给他看了好多书画珍品,从中受到很深的教益,对我帮助很大。

总之,书画鉴定有自身的一套理论和方法,是综合性的学问,既要练"内功",即书画鉴定本身的业务,又要练"外功",即书画鉴定以外的知识。同时,根据多年的经验体会,还可以概括出以下两点:一是把握科学性。书画鉴定并没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可以运用,鉴定方法的论证和鉴定原则的把握是关键。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把经验的东西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便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一件作品本质的东西是笔性,所谓笔性指的是一位书画家的笔墨性格。笔性所表现的就是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作品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其产生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个人风格同样如此。每个人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师承渊源、审美情趣等各有不同,其作品的艺术面貌则必然不同。二是掌握辩证法。书画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构成一件作品的各个要素包括作品内容本身、所用纸绢、装裱形制、书画家本人及他人的题跋、印章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分析判断一件作品,把握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才不会被纷繁的次要因素干扰。正确把握主要依据和辅助依据的关系,这就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