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未庄的传说
14551400000055

第55章 赴盛会友邦惊诧说文豪藤野赠言(5)

“老冯。”包大人走到冯维庸跟前,以示关切地说,“做官之人,别的做好做丑都不打紧,最最要紧的是要和上面合拍,你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甚是不易,而今时局开新,风水大转,老兄务要看准大势,细心谋事,千万不可再如此糊涂冒失,犯了官场忌讳,我这也是为你好。”

“晓得,晓得,大人教诲得极是,教诲得极是!”冯维庸不住地点头。

见包大人情绪完全正常了,冯县令忙从自己口袋里拔了一根烟凑过去,恭恭敬敬地送到大人手上,心里也想做些小小的解释:“我原来只是想搞个文化节,扩大扩大地方上的影响,宣传宣传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鲁迅有多少文化,有话不好好说,打鸡骂狗,指桑说槐,什么狂人日记、辫子革命、猫呀、狗的,曲里拐弯,怪话连篇,写的文章有多少人看得懂的,学堂里的先生教起来也费劲,这教什么狗屁的文化?!”包大人很为反感地横了冯县令一眼,阴沉着脸说,“我跟你说,照这局面,总在早晚,这鲁迅的东西都是要从学堂里的课本上撤下来的。”包大人不仅觉得这鲁迅写的东西不好看,而且料定这个既不讨喜欢,又没文化的鲁迅,很快就要完蛋了。

“哦、哦、哦。”冯县令不知包大人的推断是真是假,茫然地“哦”了几声。

“你为地方着想,这是对的。”包大人安慰说,“可你我都是官员,要有官员的眼光见识,做事要把握分寸和大的方向。你要办古人的文化节,中国有这么多古人,孔子、老子、孙子都是有文化的,都可以办。”包大人喝了一口茶,转过身来朝冯县令,“哦,对了,孔子,孔老夫子不是很好吗。这个人对朝廷忠诚,对官府体贴,教化小民全是自我克制、忠心不二的主意,从不说一句让官府闹心的话。不像那个鲁迅,恨不得煽动草民造反。如今我官府正欲建周公盛世,复孔孟之礼,你要办节何不办个孔子节。”包大人自己很得意突然想到这么个主意,满脸笑容地看着冯县令。

“孔子不是咱鲁镇人,人家山东已办过好几次了。”冯维庸提醒道。

“哦……”包大人收起笑容,不置可否地微微点了点头。

“要不然,办个‘老莱子忠孝文化节’怎么样?宣传宣传二十四孝,教导教导乡民上孝君王百官,下孝祖宗父母,唯唯诺诺,报恩报情,岂不是很好的一件文化盛事。”

“听说老莱子是河南人,离咱这儿太远,只怕咱争不过人家。”

包大人又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继续指示说:“要不,现在外头不是还有龙虾节、油菜花节嘛,我看也可以办,实在不行,猪节、羊节,随便找个吃的玩的东西弄个节日,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弄个‘二奶’节,也比宣传鲁迅有价值。”

经太尊这一番指点,冯县令好像很是醒悟的样子,连忙说:“晓得了,晓得了。”

其实,冯县令一听就知道,这包大人分明忘了鲁镇有个“吃的”茴香豆节,三年前到鲁镇就任第一次办节他也禀报过,包大人还拨过钱呢,只不过包大人是贵人,容易忘事,自己也不便再多嘴多舌地提醒,以免大人尴尬,于是只得装出茅塞顿开的样子对大人说道:“好、好、好,我回去再找找,再找找,这鲁迅的事一句都不提了,不提了。”

见冯县令完全领悟了自己的意思,包灵光这才拍拍他的肩膀说:“冯老兄,官场做事机巧甚多,以后务要潜心研究,为弟改用几句古训给你带了回去:官职不在大小,与上合拍最妙,功劳不在多少,上面满意就好。此等珍言精辟至极,老兄须得牢记于心,鲁迅的事今后千万不要再提,那个三味书屋也不要修了,如果房子要塌,就干脆拆掉,腾快地方搞点房地产开发,还能卖两个银子充实充实官库,还有什么百草园,不如早点给它铲了,改个时代广场或市民公园什么的,让乡民们跑跑步,散散心。”

“好的,好的,卑职定当铭记大人的教诲。”冯县令不住地点头。

看看大人的训示似乎已经结束,冯县令才彻底放松了自己,挪步凑到大人耳边轻轻地说:“我顺便带了点土产,给大人家常吃吃,省得天天差人上街买菜。”冯县令的“土产”包大人吃过不少,甲鱼、阳澄湖螃蟹、明前茶叶尖,乃至外地的土产老山参、冬虫夏草等等,年年都有过,这回当然不用客气,便对冯县令说:“那你就一脚一手送到我家里去,老爷子在家。”“好、好、好。”冯县令一边点头,一边移步。“我还要有事,就不留你吃饭了。”包大人好像有急事,一边说一边锁抽屉。

说话间,冯维庸已出了门,送土特产去了。

七、赐教

如此这般,如意的算盘没能打成,还在省城挨了一通训示,冯维庸好不懊恼,虽说自己也身居七品,在官场混了几十年,自以为上下应对老道娴熟得很,谁知深谋远虑的功夫和省里的大人还是没法比较。经此一事,冯县令方才知道:原来这大官是极不容易做的!

一片热心的冯维庸万万没料到,自己要弄个鲁迅文化节竟牵扯到这么多的是非,更没想到这鲁迅如今已经这么的不受待见,甚至有些臭了起来,事后他十分后悔当初思虑不周,只想着炒祖宗,要名声,险些给自己捅了大娄子。在官场之上混了这么多年,他也明白:万事悠悠,上命为大,悦上第一,做事第二。只要上面的大人不喜欢,再好的事体也会成为祸根之苗,这回的上宪若不是知己的包大人,鲁迅之事说不定就是一桩大豁子。冯县令庆幸当时是自己单独拜见,大人的训斥和这“鲁迅国际文化艺术节”惹出的是非没有外人知道,要不,那后果也很是麻烦,起码说出去要让同僚笑话。

冯县令只怨自己官场经识不足,冒冒失失弄了这样一桩荒唐的事,触犯了官场大忌,他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后悔。

为了不让这窝囊之事让下属知道和传扬出去,从省府出来以后冯县令装着若无其事一般,闭口不提鲁迅之事,那副手不住地讨问进展如何,大人有何训示,他只是回说:“包大人这边已经基本谈的妥了,还要等他具文上呈,看京城的批示。”那副手信以为真,念念叨叨地说道:“惊动京城,这可是天大的盛事,我等回去要好好筹划筹划。”冯县令淡淡一笑,回道:“再说,再说。”可回来之后,冯县令对这“鲁迅国际文化节”的事却始终没有“再说”过一回,包大人的话固然一个字也没传达下去,筹划的方案也被他通通收去锁进了抽屉,年年过节依然还是那茴香豆的话题,下属要是追问紧了,他便说:“鲁迅名声太大,省里做不了主,还得一层一层等上面垂训,怕是三年五载批不下来!”下面的人以为果真如此,便不再惦记,日子一长,这鲁迅文化节的事便没人再提了。

不过,冯县令毕竟读过鲁迅的文章,又在鲁镇做了这么几年的父母官,知道一些鲁迅的为人和底细,对鲁迅的敬重之意一时难以磨灭,对时下鲁迅的遭遇也多少有些同情,此次请藤野赴会,既是过节之需,内里也有点看鲁迅的面子,好在包大人已经调到别处去了,现在听藤野突然提及鲁迅文化节之事,心中有苦难言,既不愿毁谤鲁迅,又不能实话实说,也不敢承诺再办什么鲁迅文化节,所以只能赶紧以喝酒来敷衍藤野的问话。

藤野哪里知道这冯县令的委屈和鲁迅目下的处境,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说这鲁迅文化节要赶快弄,趁着他还跑得动路,到鲁镇来了了心愿,最好明年的这个茴香豆节就改成鲁迅文化节……冯县令被逼得没法,定了定神,脑子里忽然想起了当初从省城回来后忽悠下属说过的话,忙接过藤野的话头说:“藤野先生之言甚是,我等也有此意,现成的折子已经报上去了,只是鲁迅先生是世界名人,须得各国联合审批,待批准之后,我等将积极筹办。”

“各国联合审批?”

“是的、是的,鲁迅名气太大。”旁边的随员也跟着证明。

可藤野却只是摇头,怀疑这一桌子“八格牙鲁”的中国官员都在说谎。

宾主边吃边聊,冯县令怕这老头打破砂锅问到底,或再引出些节外生枝的话题,忙把话头岔到了东洋。冯县令问道:“听说贵国很是发达,家家都是有钱的,不知可有穷人?”藤野笑道:“我邦虽是发达,乃是小国,不比贵国地广人多,我邦国人之中,太过有钱的也是很少数,国民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即便我们东洋的富人用起钱来也不比贵国有钱之人大度。”

冯县令闻言也谦虚地答道:“我邦的富人也只是小小的部分,多数的百姓也还是刚过温饱而已,不过富人的用度倒确是很有些气派,听说在外面不比洋朋友差。”太尊有些自豪,藤野听了只是笑笑。

扯到了东洋,一桌子的人话题便多了起来,大家轮流地问些东洋的风情趣事,叽叽喳喳,广泛无边。桌子对面的一位副手突然问道:“不知贵国有没有挂红灯笼和赌钱的地方。”藤野笑道:“这也是有的,不过都是外国人玩的多,贵国也有不少的朋友在那里。”说着藤野对旁边的冯县令道,“我邀请冯先生什么时候来东洋观光,玩乐玩乐,钞票的,我请客。”冯县令忙呵呵地笑着说:“不好意思,一定、一定,东洋是一定要去拜访的。”众人皆哈哈大笑。

接着,太爷一班人又东一句,西一句地扯了些吃喝玩乐、风景名胜之类的话题,谈得很是兴高采烈。

不约酒过数巡,菜也上的差不多了,冯县令端起酒杯,走到藤野跟前开始最后礼节性的致词:“尊敬的藤野先生,大有作为的小野十一郎先生:此次茴香豆艺术节有幸邀请二位光临,我等不胜荣光,不知二位敝镇之行是否愉快?”

“愉快、愉快,大大地愉快!”

“先生对我们的接待和其他方面如有不满意之处,敬请批评赐教。”见藤野没有不快的意思,冯县令反倒谦虚起来。

“赐教的不敢,建议的两条。”藤野忙端起酒杯从位置上站了起来,一桌子官人也稀里哗啦地跟着起立。

“冯先生。”藤野似乎有点激动,“鲁镇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哈巴粉茴香豆的不能吃,鲁迅的不能忘!”说完把杯中的一大口酒一饮而尽。

一桌子人愣了愣,须臾回过神来,屋子里又一次响起了劈里啪啦的掌声。

这掌声,不知是赞赏藤野言之有理,还是为了活跃气氛,总之,不管真情假意,中国人已习惯了拍手。

注解:

1、赵贵翁——见鲁迅《狂人日记》。

2、藤野——见鲁迅《藤野先生》。

3、鲁四爷——见鲁迅《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