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未庄的传说
14551400000020

第20章 兴国学乙己出书育英才孔儒办学(5)

话说一次作文考试,孔乙己出了个《论茴香豆的起源与功效》的题目,全班弟子尽皆搜索枯肠,旁征博引,把背下来的学问都塞了进去:有写蚕豆生长习性的,有论茴香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的,有援引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还有从达尔文《物种起源》写起的……洋洋洒洒,各抒己见,把茴香豆的妙用论述得煞有介事。唯有那个并不弱智的闰土,只写了寥寥数语:“茴香豆者,乃寻常之物也,弟子岂有不知乎。起源于姥姥的铁锅,奉之于乡民的饭桌,仅可充饥果腹耳,别无大用矣。然,此物肉嫩皮厚,故不可多食,多食者,易于胀胃塞肠,极不利于出恭解手,且多屁也。”一看这狗屁的作文,孔老夫子勃然大怒,恨不得立马楸了这闰土的头毛,掀他的大耳刮子,幸好已放晚学,才没酿成冲动的后果。孔乙己拿起红笔,在作文的末尾狠狠地训斥了一顿:“汝乃谁人弟子,如何这等草包?茴香豆乃上等绿色之食品,下酒佐餐之佳肴也,尔辈如此亵渎,实乃狗眼一双,师尊若有戒尺,必将劈头三下,下次若再胡诌,当心耳朵撕豁!”最后愤愤地打了个“丙下”的等次。第二天上学,闰土便被叫到前面挨了一顿臭骂,而闰土也在背后骂他是“糟践教育的歪嘴和尚”,师徒两人甚是不和。

此是闲话,按下不表。

六、兴教

辉煌的考试成果引起了省里太尊的亲切关注,是年春季,省府特派学政大人亲临未庄视察。

接了上头的公文,闻知省里的学政要亲临未庄,鲁镇的太尊和未庄的赵庄主既十分欣喜又好生紧张,当即把这大好消息知会了孔乙己,并派了官员前来协助“做些杂务上的事”,务必“把最好的成果展示出来”。孔乙己固然比这些官员更为的重视,这未庄打他手上记事起,几十年就没见过有什么省府的大人来过,这回沾了自家的光引得贵人亲临,虽说是地方的荣誉,但最有资格自豪的是他孔乙己。自己的孩儿自己疼,这番心血终于又见着天日了,他岂能不竭尽全力。自打半月之前上面的公文折子来了以后,他就筹划了一套迎接学政大人亲临视察的章程,事先印了许多文字的东西发了下去,叫娃娃们好生背诵,以备大人询问时有个统一的回答,免得到时胡说八道。此外,引导学政大人走那条路,各班各级上什么课,中午陪酒哪几个先生参加,几盘几碗,螃蟹几两,甲鱼几斤等等都筹划得明明白白,甚至从茅房到厨房,从娃娃们的头发如何梳,到穿何种颜色的鞋袜都做了细致的安排,大小学堂都停了三个下午的课业打扫清理,里里外外布置的比过年都清爽、喜庆,连请学政大人题字的笔墨纸砚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只等大人大驾光临不提。

前前后后忙了半个来月,贵人们终于驾临了未庄。这日,在绍兴府太尊和鲁镇县令等一帮子人的前呼后拥下,大腹便便的学政大人来到未庄的中心学堂,一踏进大门,一溜的女娃娃就一条声地高喊:“大人好,恭迎大人教诲。”学政见了十分满意,孔乙己固然是一脸喜滋滋的模样,只是心里有些怦怦地跳。

一应的程式过后,学政大人在孔乙己的引导下按照事先的编排,对学堂考察了一番,见所到之处秩序井然,学子们不是竖耳听讲,就是埋头做题,个个专心致志,苦读的风气很是浓厚,连幼稚园的娃娃也在背诵“关关雎鸠”,这大人不禁大为的欣赏,道:“此乃师法古人关门读书,严教苦学之范例,古来多少的人才皆是这样苦读而来,如此的紧抓不放,书上的学问岂有不会之理。”孔乙己听了甚为得意,又夸张地补了一句:“本学堂的弟子念书向来一心不会二用,即便此刻外面着了火,他们都不会抬头看一眼,家里死了人也不舍得请假。”“好好,就当如此,就当如此。”学政大人嗬嗬地笑言道。

见大人只是夸赞,孔乙己更加地人物的不得了,路上和学政越贴越紧,并不时地比比划划,把学堂里“最好的一面”全盘的扯了出来。学政大人边听边看,转了几处便欣然断言:“未庄的学堂处处可圈可点,不失为各地之表率。”转了一圈,便喜气洋洋地收了兵。回到客厅,大人意犹未尽,侃侃而谈,说是要为未庄的教育写两句。孔乙己忙拿出早已预备好的“四宝”过来,亲自为大人铺开宣纸。大人凝神挥毫,为孔乙己赐了一幅墨宝,赞其:“劝苦学,旧制传承有序,抓考试,新风灿然无暇。”看着这溢美非常的词句,孔乙己激动得不住地在那里搓手。第二天,就叫人把这字拿到绍兴去裱了,高高地挂在自己书房后壁的正中间。

没过几天,省城的报纸上就把这学政大人的题词和专题的文章登了出来,那上面的评语说未庄的学堂是“科学兴教的楷模,打造人才的熔炉”。

学政大人的十八个字和省城报纸的宣扬,把孔乙己激励得更加趾高气扬。为了不孚上官的厚望,他把手下的所有的教书先生都训示了一通,叫把各式刁钻古怪的题目都想了出来,让弟子们好好磨练磨练,并三天一考,五天一查,不停地排名比位,下死命地训练弟子应付考试的本事。

如此这般,一班幸运的苦命娃娃被弄的满书包、满脑子都是各式各样考试的题目,吃饭睡觉都很有些紧张,并出了不少眼镜书生和失眠青年。娃娃们个个感叹读书苦,人人埋怨考试累。而孔乙己听了则很是得意,以为这便是成才的前兆。

孔乙己“为考试而教育”关门读书的风气被省府大大地赞扬了一通之后,各地纷纷效法,各县、各州、乃至外省的学堂取经问道者纷至沓来,一时间未庄的学堂和孔乙己的法术光彩四溢,万众瞩目。年底,江南省就在杭州召开了《教育创新之成果推介会》。省府给各地行了公文,指示所有学堂“广推未庄之经验,让未庄教育的创新之花遍地开放”。未庄又因此荣膺“新型教育之摇篮”的美誉,孔乙己被晋封为江南省学政衙门的首席顾问。

孔乙己办学的辉煌成果越传越广,未久便传到了京城。京城太师院里的官员闻讯调阅了江南学政衙门的文案,数日之后即给江南省府衙门发了公文,命江南省:“认真总结未庄之经验,深探奇迹之根由及其间之意义,形成系统文案,呈报京师,以资研究推广。”省府旋即又拟了公文把京师的公文转给了绍兴,绍兴亦照此办理,把公文发给了鲁镇,鲁镇接了这三级连发的公文立马给了孔乙己,并抽了学政衙门里头两个最能写文章的书办到未庄,协助孔乙己做“系统的总结”。孔乙己如接圣旨,赶忙选了手下几个最有学问的夫子与学政衙门里的高手聚集一起,在鲁镇最好的酒楼开了包房供这帮才子吃住,确保专心致志地做文章。几个大才在包房里苦思冥想了四个多礼拜,终于编写了一本《论当今学堂之责任—未庄教育秘诀解读》,把孔乙己的经验和体会罗列了一本比“回学专著”还要厚好几十页的治学大典,里面除了对未庄历年学堂的成果和做法做了全面的展示外,还用了几个专门的章节对“教育之责任”和“考试乃教育之第一要务”作了深入的阐释。

为了深探考试分数与成才及社稷兴亡之关系,这文案在《考试与兴邦》一节中遑遑而论,写道:“古往今来,中举入仕,博取功名,皆以考试为正途,分数等第为标准。不以考试,何以见学问之深浅,识人才之高低;不得高分,何以能够取胜于众人,逮成功之机遇。艺精者善舞,学深者善考,书绝万卷必良材,题考三千一状元,观古今之通例,凡善于考试之君,必为学识之典范;凡夺得高分之人,必为当世之大才。而今之时,百业兴盛,天下繁华,亟须大批善考之士,高分之材,承继此等盛世之丰功,万代之伟业,故考试一策,事关未来之振兴,后代之兴亡,乃国脉所系,社稷攸关。”又云:“学堂非农夫之田园,商人之店铺,匠人之作坊,校园乃念书治学之圣地,无须涉及躬耕劳作之俗务,普天之下,学堂之责任当以考试为中心,分数为尺码,竭尽全部之力,引导弟子苦练做题之能力,操演考试之功夫,为我邦之振兴,伟业之传承,广育考试之英才,此乃学校唯一之任务,除此之外,皆为从属,故凡无关考试之事务,皆可废弛不论,未庄成功之精髓也即在此耳……”这恢宏巨作呈到京城以后,那京师衙门里的高官,正苦于找不到把教育弄成让天下人马首是瞻的法器,见了孔乙己这遑论,拍案叫绝,推崇备至,称其为“孔氏教育之模式,振兴教育之良方”,当即拟了红头的公文,批示各省照此办理,严令各地学堂都“以考兴学”。

自始,考试与分数便成了“牵扯天下学子和百姓之神经”的命脉。

不过,但凡懂底细的人都晓得,孔乙己的“为考试而教育”的孔氏教育新模式,只不过是像他写“回”字一样,抓着弟子通年到头关在学堂里做题目,忙考试,不顾一切反反复复的死啃硬背,甚至把那些简单的东西弄的纷繁复杂,让年轻的后生忘却社会,忘却生活,死命地在也许八辈子都用不着的知识上钻牛角尖,比本事,争分数,除此之外,人情世故,道德品行,过活劳作等等一概不学、不知、不管,弄得周身上下一根筋,只知道纸上的错对,不知道人生的长短。故此,也有一些不同见解之士对此甚为担心,道是:此等专为了自个儿出人头地,关门念书,死记硬背而考出来了的人才,满脑子都是古怪的题目和要超过别人的念想,只知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不知天下为何物,这恐怕要把人往邪路上引。也有人说孔乙己的教育是“出才不出人”,只怕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冷漠自私,不负责任之徒,将来于社会绝非福音……但大学问家孔乙己和官家们都认定,这是培养人才的要领,振兴社稷的良策。

大人的意思和坚持,向来都是天下不可阻挡的主流。黎民百姓的担心只有打打肚皮官司,说几句怨言而已,到了时候,个个还得照样顺其大势,把银子往学堂里扔,把儿女往考场上逼。于是,这发端于未庄的“以分论才”的考试教育便无可阻挡地成了固定的程式,风行天下,历久不衰。而功不可没的孔乙己也因此又多了一个“京师名誉督学”的职衔,成了最有名望的教育家、思想家,并名正言顺地做了孔大先圣最有出息的第N代子孙。

有人预言,从此以后,未庄再休想有超过孔乙己的人才了。不知这是在称道孔乙己,还是在担心。

注解:

1、孔乙己——见鲁迅《孔乙己》。

2、私塾——旧时私人学校。

3、切韵——旧时字典的注音方法。即用上一个字的声母加下一个字的韵母,标注一个新字。《康熙字典》的注音就是如此。

4、平仄声——指语音声调。相当于汉语拼音的四声,前两声为平声,后两声为仄声。古典诗词中最为讲究。

5、中元中举——指考中解元和举人。举人、生员、秀才、解元,皆为旧时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童生指参加县、府和院试者的统称;举人指在参加省考试中被录取者;参加院试而被录取的称秀才,又叫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的第一名称解元。

6、陈莲荷——见鲁迅《明天》。

7、半日子——疟疾的俗称。地方俗语。

8、百日——地方习俗。人死了一百天之时,要烧化祭祀。

9、连忙拘孔乙己坐了——拘,请、让的意思。地方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