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14551200000041

第41章 坚持立德树人,普及优质教育(7)

教育全球化对我们还有多大耐心

上一个世纪,清楚地记得是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现在将近14年;清楚地记得《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今天的教育现实改变了吗?我们先不要探讨,改变不改变是我们自己的事,我怕教育全球化不等我们,因此,我用了这个题目:教育全球化对我们还有多大耐心!

春节前读《光明日报》(2013年2月6日)的一篇文章《你不是一个失败的母亲》,是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写的,有一段摘要:“这再一次促使我们认真思考,我们现行的考试招生录取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的吗?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争取不让更多像她这样的优秀孩子失望。”起因是接待了一位参加北大保送生考试的应届高中生,这位同学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但没有获得通过,可惜的是“这正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啊”。还有一次机会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但是学习成绩达不到年级的前5%,如果天赋异禀的学生可以不受这个限制,然而再好的天赋也比不上分数。相反的一个故事,在国内看不到天赋又趋于自闭倾向的孩子,到了英国读中学,老师利用他的长处让他打马球,使他恢复了自信,结果他的学习成绩也随着马球水平的进步而直线上升。后来,这个男孩被牛津大学录取了。请你们帮助我想一想,这位男孩如果仍在国内读书的话,他的结果又会怎样呢?

《中国青年报》(2012年12月13日)一篇《2013年美国留学申请形势变化大 申请需更有策略性》中提到:“美国留学一直备受中国学生与家长的青睐,据统计,2013年中国留美人数将突破20万,再创历史新高。”《光明日报》(2013年2月6日)文章《美国力推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美国成立的“十万强基金会”主席卡罗拉·麦吉佛特女士说:“去中国学习能够让美国学生开阔视野,打开机遇之门,让他们掌握在全球经济中取胜的技能。”在我们的孩子一年一年赴美国留学,当我们感觉吃亏的时候,不用慌,他们也来了!如果你认为他们是来给我们的教育贴金来了,你就错了;相反的,他们是奔我们的经济来的。你可能想不通了,美国头号经济大国,主动奔我们这里的经济而来,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美国人的精明,他们不仅看得远,而且行动快,说来就来。说美国人看得远,从1960年代肯尼迪总统的太空探索,到今天奥巴马政府的太空计划,2025年登陆小行星,2030年登陆火星,无不说明这一点,说行动快是说干就干。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举过一个例子说:“教育,不能等!”我特别赞同彼得·圣吉说过的一句话:“今日的问题来自昨日的解决方案。”“有时候人们不分青红皂白把一头大象分为两半,但这样绝对不会得到两只小象,只会搞成一团乱。”我是说,当我们今天仍然在为我们的高考改革破冰的时候,我们仅仅思考工具如何改进和更新,而从没有去想太阳出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种种全球化,就是我们那颗圆圆的脑袋还没有全球化。我们不能长期停留在探讨阶段,而是该出手了!

教育的目的培养好公民

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1919年,应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教育会、浙江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访华,杜威于4月30日下午到达上海,直到1921年7月11日离京,8月2日离青岛经日本回国。在长达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杜威的足迹遍布中国13个省市讲学。据统计,他曾作了两百多次演讲,最著名的是《杜威五大演讲》,包括《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之派别》、《现代的三个哲学家》和《伦理讲演纪略》。我这里重提的是杜威《教育哲学》之部分,培养好公民。

杜威在演讲时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分子的公民,也就是好公民。至于怎样做一个好公民,有两大方面:其一,是有政治的意味,是对于国家能尽公民的职责,有忠心,没有欺诈。其二,是对于个人而言的,第一,要做一个良好的邻舍或朋友;第二,邻舍或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才能互相受益;第三,要多付出、多回报、多奉献,而非索取的人;第四,学会生活的本领;第五,应该做个良好的创造者或贡献者。在培养好公民方面,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他说:“我对于做好公民的意义,举几个例,不过要表示说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造成一班学者或读书人,只要有了书本子上的学问便可完事。它的真正目的,是要造成社会的有用分子,所以良好的国民不是单纯能读几本书,他们一定还能对于社会有所贡献。倘学校要造成这种良好的国民,可以有三步下手的工夫:第一,使儿童有对于社会尽义务的兴趣或心愿,不是强迫的,是从感情发生的;第二,知识方面,使他知道社会生活和需要是什么;第三,单知道他的需要还没有用,还要训练出一种本领去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教育者又应该从技能一方面下手。”都快过去一个世纪了,杜威教育思想依然熠熠生辉。

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教育家顾明远指出,现在许多学校不像学校,而是像制造机器人的作坊,把学生当做提高学校声誉的工具、应付考试的机器。学校应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是培养人才,不要把教育作为工具,更不能把孩子作为工具。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学校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概言之,学生第一,发展第一。意思是引导兴趣,激发情趣,调动积极性、主动性;有了积极性、主动性仍不够,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知道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仍不够,作为学校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有了这些仍觉不够,要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还要给他们一种本领,这种本领就是如何去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个本领又称为技能。

杜威说:“社会改良,全赖学校。”立德树人,学校首当重任,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社会形象全赖这一届届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大门的新人。

两个校园都要建设好

我想起了一句俗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句话是要推敲的。以前,人们仰视大师,是因为大师心里面干净,像寺庙里的高僧那样,无为、无欲、无求,他们的心是透明的,他们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理论、实践全部倾注给我们,倾注给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现在一些所谓的大师则趋名、趋利、趋势,他们常常漂浮于人们的头顶上,扎不下根,接不了地,就像虚无缥缈的仙境里若隐若现的神仙,可望而不可即,可及不可求,可求不可用。我们的“土专家”刘晓建、刘巧如、赵江燕、马柄秀、刘海晶、王军华、李楠、达文瑞、王素卿等等才是真正应该学习的。

我觉得,我们自己的老师发展得很快,特别是通过几天的培训就看出来了,确实令我们欢欣鼓舞。

我想起了旅游,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一个自己待烦的地方到另一个别人也待烦的地方。如果把这句话拿到学校,那么学校之间各有不同,这个不同就是人们喜欢追寻的东西。所以要坚守自己的不同,我们才能永远保持自己的本色。有一个历史故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用现在的解释是这岳家军不是撼不动,而是难。所以,我们的老师要切记我们不做那些徒劳无益的“西绪福斯的劳动”① ,而是要引领、引领、引领,激发、激发、激发,影响、影响、影响。

我想了想我是个什么角色,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适合我的,你说是官儿吧不适合我,说是老师吧也不是,说是学生吧就更不是了。后来有一天,我看见城管正在教训一些违规商户,我觉得我像城管。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觉得我不像城管了,像羊倌(放羊理论的启示)。我就想啊!羊倌也有不同,一类是传统羊倌,另一类是创新羊倌。传统羊倌每天都带着羊群去老地方吃草,这些羊和他相处的融融洽洽、无忧无虑的,一块草地吃完了,他们再换一块,羊是快乐的,羊倌也是快乐的,羊儿快乐地吃草,羊倌找个树阴睡他的觉。有草吃的时候他们都很开心,吃不到草的时候,他们又觉得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就像人类得了病后,整天唉声叹气的,过后,你劝告他好好锻炼身体就不得病了,但他听不进去,当你对他吼叫时,“像你这样整天懒洋洋的早上不起床,又整天坐在沙发上,懒得锻炼身体又不勤奋,你不得病才怪呢?”他立即反驳说:“有什么办法,谁愿意有病!”也像那个羊倌的思维“吃不到草是没有办法的事”。总之,他们是找草吃。创新羊倌就不同,他们是一打柴二放羊或者一放羊二打柴。总不闲着,也爱思考。放羊时发现草在减少,他就立即行动,一是寻找新的草源,二是种草、储备草、创新替代品。总之,他们是发现草。传统羊倌越干越没劲,不得不改行;而创新羊倌越干越大,带动了整个养羊业的发展。

①古希腊神话,科林斯的国王西绪福斯是一位暴君。他十分奸诈,甚至骗过了诸神和死亡。为此,他被罚在阴司受折磨。他必须把一块沉重的花岗岩推上山顶。可是,每当他精疲力竭地把山石推到山顶时,石块又嘟的一声滚落下去。他只得再打精神重新开始艰苦的劳动。周而复始,永无止境。今天,希腊人把任何徒劳的努力称作西绪福斯的劳动。

我的结论是,传统教育一种是有什么教什么、有多少教多少、有什么用什么,学生靠老师、老师靠学校、学校靠上级;另一种是竭尽全力教、拼命地教、摧残式地教,学生开始向外吐知识,学生厌学。创新教育是学什么教什么、学多少教多少、教得少学得多,学生求老师、老师催学校、大家想办法。传统教育说:“我已经尽力了,他不学习我怎么办?”创新教育说:“孩子有学习的欲望,知道主动学习,只要鼓励他、帮助他、指导他就没问题了。”所以,我觉得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有时候就是颠倒位置,因为今日的传统曾经是昨日的创新,今日的创新也许是明日的传统。

我觉得有一个传统喂奶与创新喝奶的方法能够说明传统课堂与创新课堂(喝奶理论的启示)的区别。

传统喂奶:

奶主动:

喂奶,

喂奶,

喂奶!

吐奶:

吐奶,

吐奶,

吐奶!

费奶:

费奶,

费奶,

费奶!

效果:既浪费了大量奶资源,又没有养壮孩子,厌奶!

创新喝奶:

嘴主动:

喝奶,

喝奶,

喝奶!

喂奶:

喂奶,

喂奶,

喂奶!

结论:

惜奶,

惜奶,

惜奶!

效果:既节省了资源和时间又养壮了孩子,爱奶!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觉得,这都是家庭变化的结果。从一个茶壶和若干茶碗到若干茶壶和一个茶碗(喝茶理论的启示)。过去人没有现在人长寿,家庭里孩子又多,而现在刚好相反,人活得岁数大了,孩子少了(指标1个),好比,喝茶用的茶壶与茶碗的关系。

以前:

一个茶壶+若干茶碗

众孩子总感觉不够喝,刚刚倒上马上就喝完了,特别是口渴时的感觉更加强烈。所以,往往在这样的时候孩子们不会理会茶壶里是什么茶叶,多高的水温,而是关心自己还能喝多少。这在经济学上叫需求大于供给,属于卖方市场。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