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考作文有一套
14546400000026

第26章 作文实战技巧“锦囊”(3)

提示(2):武则天的无字碑。空树一碑,无褒无贬,功也好,过也好,一切任由历史作证、后人评说,此种智慧,让人不得不佩服。尽管人们对此段历史有多种猜测,至今仍是个谜,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武则天自己的意愿,这位女皇的真正用心虽然不得而知,但这大片的留白正是她的敢为人先、出其不意的聪明之举。

提示(3):篆刻作品中的留白现象亦是如此。书法中称为“计白当黑”,绘画中即“虚实相生”,往往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篆刻作品要有“残边”、“破相”。一方完整规矩的印章经常会被故意敲得支离破碎,人为地进行“残边”和“破相”的再加工,因为经过残边和破相的处理,非但不会有破碎感,反而觉得它更完美,更透气。正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

古代有这样一个微妙的故事:一个到外地经商的人因身处异乡,甚是怀念自己的妻子,所以会经常给她写信,信中表达了自己的种种思念。而后,因生意过忙,其间竟忽略了写信一事,待想起之时,念及家中孤独无伴、翘首企盼的妻子,心中顿觉惭愧。他想握笔道歉,却不知如何下笔,无奈之下,只好向一书生好友求助。

书生好友得知此事之后,笑而答之:“兄长别急,这好办,寄一空白纸条回家。”

商人不解,心里嘀咕着朋友是在有意嘲笑他,但又见朋友信心十足,于是按其意思寄出空白之信,不料,不出几日,便收到妻子的回信,内容如下:

“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

商人见到回信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对书生朋友既佩服,又感激。

温馨点醒:一张空白之纸,竟有如此之妙用,这便是文人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导练分析

1.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运用“留白”艺术的例子,请举例分析。

提示(1):“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乐府《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全文没有一句描写罗敷的容貌,没有细说她的皮肤如何好,她的眼神如何秋波荡漾,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留白”艺术而大做文章,巧用“不著一字”的艺术,使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审美趣味去欣赏,以至人人赞叹之,神往之。

提示(2):“含不尽之意,见意于言外”,这种“藏情”的手法令文章如美人蒙上面纱,蕴涵着无尽的朦胧之美。再如,秦观的《满庭芳》一词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通篇没有写人,却无处不是在写人。词人用虚与实的组合,听觉与视觉的交替转换,形成非常奇妙的境界,使人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提示(3):马致远的《秋思》可以算得上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

采用的全是名词组合,没有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物象与物象之间也没有关联性的交代,他只作了轮廓上的描写,但这并没有阻止人们对画面的理解。他没有描述何种枯藤、怎样的老树、多少昏鸦,但孤立的景象在人们的思维中已多态立体地展现出来,其次要信息与隐性信息经由读者的思维活动得到了补充,使它变为有机的和艺术化了的。

这种以主要信息构成的信息场所产生的信息拉动形成的画面组合,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在写作上的运用。如“蓝天。白云。海鸥。”比之于“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蓝天与白云之间,有许多自由的海鸥在飞翔。”的描写更经济,更有张力。如果没有特别的需要,“蓝天。白云。海鸥。”的描写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也更有利于读者的自由创造,也就更具有电影蒙太奇的组合之妙。它与维纳斯断臂的联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同理,整篇文章也可以画面为单位组成板块并进行组接,其构成也有蒙太奇的组合效果。

提示(4):孙犁的《荷花淀》中写水生女人听到水生要去参军时,有了一个心理活动的留白——女人的手指颤抖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她把一个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大家体会一下,说说感受。

女人听到丈夫要去部队参军时,心情是万分复杂的。丈夫走后,家里就只剩她一人,一个人的隐忍,一个人的心酸,一个人的哭泣如水,一个人负起家庭的重担,对丈夫的埋怨,他还没有走便开始怀念,对他带头参军的自豪,等等。所有这些,作者都没有一一展开,而只是用“划破手指吮了一下”这个很不经意的细节轻轻点出,留下了艺术空白。

提示(5):《儒林外史》中对范进的肖像描写——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周学道看在心里,封门进去。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面,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金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

文中只写出肖像中最传神的一两点,留下大量的艺术空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里,作家对范进的肖像勾勒非常简洁,只用了几句话“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然而,作家不止一次地描写他身上穿的衣服有多单薄、破烂,以及他“冻得乞乞缩缩”的神态,不仅突显出范进的老迈昏花,而且强调了他的穷困潦倒。这样的肖像描写,就比《三国演义》中的外貌勾勒要深刻得多了。

提示(6):《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肖像描写,除了写一下“眉”与“目”,突出了黛玉的“娇”和“弱”的气质外,对其他地方几乎没有描述。作者用的是一种极为俭省的笔法,再辅以大块的艺术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和想象,这样,人人都很难具体表述出林黛玉究竟美在何处,却又各自在心中珍藏着一个独一无二的林黛玉形象。

2.请对以下一些运用“留白”艺术的句子进行品读和赏析,要求能够背诵。

(1)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提示:只点一下,你不见了,不提太多。这样,读者的心也就乱了。

(2)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无法遇见第二个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独自行走,独自唱歌,独自逛街,独自看着一整个世界狂欢。人们手牵手地逛着游乐园。她是他的独一。我是所有人的无二。世界充满了我们相遇的概率,我却始终无法遇见你。

提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里便如前面说的“枯藤老树昏鸦”一般,将时间名词叠加在一起,表达了作者的某一种心声,在没有人陪的时间里,冬天是如此漫长,每一个时令都像是在熬。美吗?

(3)耳,没有喧闹;眼,没有缤纷;嘴,沉默不语。

提示:营造了一种干净简洁、孤独静然的感觉。

(4)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

提示:表达了一种想念却无法相依的忧伤。好比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而是同根而生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紧紧相依。

(5)沿途的风景,我只能边走边忘。

提示:说明再美的风景都只会使人忧伤。

3.请写出形容青春荒芜的“留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在时光无涯的荒野里,他终然恍知,他那繁华旖旎的青春,只剩下离散与凋零。

4.请写出形容哭泣的“留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一种湿湿热热的液体从眼眶里流出,砸在脚面上,沉沉的,沉沉的……

5.形容誓言是空头支票的“留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在熬过千万个漆黑的漫漫长夜之后,她终知,原来,谎言的最初并不一定是谎言,譬如誓言。

6.形容思念却无法相见的“留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我在离你很远的地方独自守候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7.形容时光流逝的“留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如花美眷,也敌不过似水流年。

温馨点醒:这样的“留白”艺术使句子具备了意境与想象之美,说不出美的具体化,又在读者心中营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当阅卷老师读到这样的美句时,肯定会赞不绝口的。轻轻一点,如少女拈花回眸一笑一般,点缀了整个明媚的季节。

技巧点拨:在全文叙述到高潮或最显眼之处,在单个美句创作上运用“留白”艺术。

三、例文精选(一)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儿。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儿,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于北京

赏析与解读:《背影》是一篇非常出名的亲情散文,读罢全文,一个质朴、能干却饱经风霜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全文几乎没有多少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都是在看似不露声色之中,袒露出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激、理解、怀念与歉疚,传达着世间至诚至善的父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