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30

第30章 甘地:一生致力于人类和平事业的伟大英雄(3)

●成功来源于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对世界的善与爱

甘地的成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从一个小律师,直至成为现代印度的“国父”。很多人都在探究甘地的成功之谜,其实,细数甘地的一生,他并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特殊条件,和平常人一样的命运,甚至小时候过得非常悲惨,长大了也是历经波折,可是,这些不但没有影响他获得成功,反而成为他成功路上的垫脚石。真要细究他的不同之处,那是因为他有一颗金子般高贵的心灵,以及他对世人、对世界的善与爱。

甘地小时候不是那么聪明,说得好听点叫愚钝,说得不留情面一些,甚至说他傻也丝毫不为过。从小学到中学,甘地的成绩都不是很好。难道成绩不好就代表不聪明吗?当然不是,现在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大多数是因为他调皮捣蛋贪玩所致。可是甘地一点儿也不顽皮,也不贪玩,而且还非常诚实,一害羞脸就红得要冒出血来似的。

某一天,教育局的一个督学到甘地的学校视察工作,顺便检测一下祖国花朵的英文水平。本来,督学就是个形式工作,所以,这个督学大人也不想弄得太麻烦,难度太大了又会显得自己这个学区的教学质量不好,于是就出了一个省时省心的方法:他让学生们听写五个英语单词。这个方法简单快捷,难度也不大,学生们一定能完成的。

可是,这个甘地只写对了四个,就是“茶壶”这个词不会拼,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正当小甘地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的时候,督学大人看见了甘地的窘迫,于是就示意老师去“帮”他一下。老师走到他旁边,用脚尖轻轻地碰了一下他的椅脚,暗示他去偷看旁边同学的卷子,可甘地继续低着头想。老师以为甘地没领悟他的意思,于是又拉了一下他的衣角,甘地仍然没有反应。老师对甘地暗示了三次后,他还是毫无反应。甘地是真的不懂老师的意思吗?其实,甘地知道老师在暗示他,只是他不愿看别人的答案。

结果,大家都考了满分,只有甘地一个人考了八十分。督学很生气,把老师训斥了一顿之后就走了。还好老师深深领悟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老师平静地把甘地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地说:“傻孩子,偶尔作弊一次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也能拿满分的话,我们就可以受到表扬了。”可是甘地坚持认为自己那样做是正确的,抄袭就是不对,倒是老师让他作弊,让他感到非常难过。

甘地诚实,并且能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是非观念很强。这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甘地从小生活在一个信奉仁爱的家庭里面,所以,甘地从小表现出来的爱心和善良就足以让现代人汗颜。

在甘地善良仁爱的故事里面,最出名的一个,或许大家都听过,只是不一定知道故事的主人翁是甘地。

有一天,甘地要坐火车去外地办事,可是在上火车的时候,倒霉的甘地不小心把自己穿着的一只鞋子掉在铁轨上了。这个时候,火车已经轰隆隆地开动了,他已经不可能下车去捡那只鞋子了。旁边的人看到甘地没了一只鞋子,有为他可惜的,也有幸灾乐祸的。忽然,甘地从容不迫地弯下身子,把另一只鞋子脱下来,也扔出了窗外。身边的一位乘客看到他这个举动,非常奇怪,于是就问他:“先生,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甘地笑了笑,慈祥地说:“这样的话,捡到鞋子的穷人,就会有一双完好的鞋子穿了。”这个故事是否曾经听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甘地善行的故事已经传播到了全世界。

其实,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误区,误以为“非暴力主义”是甘地首创的,其实,“非暴力”在甘地提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印度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主要渊源是印度传统宗教学说。他的非暴力主义的理论基石就在于他的神灵观和人性观。如果不了解他对神的解说和对人性的分析,那么就很难透彻地理解“非暴力主义”。

其实,早在甘地十五岁的时候,他父亲就用“非暴力”思想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

甘地小时候有一个不好的坏毛病,喜欢偷偷摸摸,比如说,偷偷地抽烟,偷小朋友的玩具,偷父母的钱……一直偷到了十五岁那年,他才停止。

尽管全家都是素食者,但偶然的一次机会,甘地偷吃到了羊肉。这简直太美味了,是他从没有尝到过的滋味和感觉,于是就偷吃上瘾了,但是羊肉并不是那么好偷的。他想正大光明地去馆子吃一顿,但又没有钱,于是就问哥哥借钱,希望哥哥能借给他。但是哥哥也没多少钱,只给了他很少的几个钱,这还不够去馆子吃一顿羊肉。于是,他又想办法从朋友那里借了点钱,兴高采烈地就朝餐厅走去。可是,美味过后,烦恼也跟着来了,没过多久,朋友催他还钱。钱已经被他吃羊肉花光了,哪还有钱呢?哥哥那边上次的钱都没有还,不好问哥哥再借,父亲那边更加不能问,要是父亲盘问下来,一定会露馅的。于是,为了还钱,甘地又偷刮哥哥金镯子上的金子去卖。

纸包不住火,父亲知道了这事后非常难过,加上工作劳累过度,就病倒了。父亲躺在床上,天天盼着甘地来认错,但他始终没来。甘地很难过,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寝食难安,但是又不敢当面认错,于是写了一封悔过信交给父亲。然后他提心吊胆地等着父亲给他重重的责罚。可是没想到,病榻上的父亲读后泪流满面,竟原谅了他,甘地感动得哭了。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很快就去世了,只留下一张字条给甘地,上面写着:“一个诚实、自力更生的人,才是一个有出息的人。”看了这张字条,甘地泪如泉涌,号啕大哭。也许在那一刻,甘地的心里面就已经下定决心,再也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

这是甘地人生中第一堂“非暴力”课。他认为,父亲信任与慈爱的力量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这些爱的眼泪洗涤了我的心灵,抹拭了我的罪污。只有亲自经历这种爱的人,才能认识它的价值……”

甘地博爱的程度,并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近乎变态。他的善良和仁慈,不仅仅是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他面对的更是四万万的印度同胞。

某个大冬天的夜里,天气很冷,大街上的人一边往手里哈气取暖,一边踢踏着双脚。甘地也缩手缩脚回到了家里面。妻子看见甘地冻成这样,穿得又很单薄,就非常心疼地说:“天气那么冷,你为什么不穿毛衣?”

甘地搓了搓手,笑着说:“我没有毛衣,也没有钱买毛衣!”

妻子有点摸不着头脑:“我给你织的毛衣哪里去了?你的钱呢?”

甘地不好意思地说:“今天早上在街上看见一个老人在乞讨,就把毛衣脱给他了,钱也给他买吃的了!”

妻子有点无奈地说:“怎么又是这样啊?那我再给你织一件!”

甘地急忙说:“别织了,我们家人口多着呢,可不只我一个人没得穿,一件怎么够呀?”

“那你要多少件呀?”妻子疑惑地问。

甘地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家有四万万兄弟姐妹,只有他们都有毛衣穿了,我才会穿。你能不能多给他们织几件呀?”

妻子听到这话后乐了,她知道他说的“四万万兄弟姐妹”是指印度全国劳动人民。妻子幽默地说:“好!好!好!我尽量多织几件!”

甘地认为人们都应该能够“像爱自己一样爱世上最平凡的人”。甘地憎恨几千年来使印度社会分裂成不同种姓的那种习俗,而他的目标就是要废除这种习俗。他支持那些收入最低、属于社会最贫困阶层的人们。他希望所有印度人能够自由地在村子同一口井中打水喝,到同一个寺庙去祈祷,甚至可以相互通婚。但这一切都只是希望,并且甘地也看不到这一天了在一次暴乱中,他死在了狂热分子黑洞洞的枪口下。

甘地的一生复杂多变,极富争议。无论是对于他的敌手,还是他的亲密同事,抑或一般群众来说,他始终是个谜。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毁誉参半。但是,他的善良与仁爱是毋庸置疑的,而他的成功也是基于善良和仁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他已经长眠于地下,一切都归于尘土,就像他从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或许若干年后还有人能记住他,但这个已经不重要了,就像他说的那样:“生由死而来。麦子为了萌芽,它的种子必须要死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