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如赌局,成功是信仰
14545100000003

第3章 苏秦:再多的磨难都只是成功的磨刀石(2)

“真正的强者,是能够转危为安、转祸为福、因败取胜的。昔日齐桓公虽有女色的牵连,自己的名声却更加尊贵;韩献子虽因杀人获罪,但自己的地位却越发稳固。大王如果听从我的意见,归还燕国的领土,并且用诚恳的语言向秦王道歉,那么,就能既避开了强秦的困扰,又能和与您相邻的燕国建立起兄弟般的友谊啊!再说,大王与秦、燕两国都交好,那么谁又敢轻易攻打您呢?”

齐宣王一听这个道理,觉得非常正确,打心眼儿里佩服苏秦,心里还暗自捏了一把汗:幸亏有了苏秦的指点,不然为了燕国这几个小城池,自己真的是后患无穷啊。于是,齐宣王赶快把燕国的城池给送了回去,而且还送了黄金千两表示歉意,并希望与燕国结为兄弟之邦。

在这场外交事件中,苏秦表现出了卓越的风范,据古论今、旁征博引,把历史知识智慧自如地运用和贯通于论辩之中,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说服力。这也给那些笑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人以有力的还击:书读得多,才是王道!别人千军万马,流血千万亦可能收复不了一座城池,但是苏秦却靠着自己的口才,轻轻松松地说服了齐宣王,不费一兵一卒,让燕国收回了国土。他真不愧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也难怪燕昭王会如此看重他。

这之后,苏秦开始全面地计划他的合纵大计,穿梭在各个国家之间。当此之时,齐国有孟尝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赵国有平原君,战国四大公子声名显赫。那时候,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楚国的国君在秦国去世了。而当时,楚国太子还留在齐国做人质呢。苏秦看到这其中的利益之所在,马上向孟尝君田文建议,将楚太子扣留下来,与他交换楚国的东山之地,以巩固齐国的统治。但是孟尝君并不是十分同意苏秦的这种建议,他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万一楚国另立太子,扣留人质就不但失去了要挟的价值,而且会落一个不忠不义的骂名。要知道,齐国的孟尝君,那是以讲义气和德仪高深而为百姓所称道的。齐国的大臣们也对苏秦的这个建议并不看好,因为一个失去了任何价值的太子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但是,在这件事情上,苏秦却一直坚持,他的想法显然比朝中那些食君之禄,却无法担君之忧的挂牌大臣们更具有建设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楚国另立新君,这个在齐国做人质的太子也依然可以是拿来威胁新主的得力武器。最后,在权衡利弊之下,齐王还是采取了苏秦的建议,而且也因为这个有用的威胁,齐国最终从楚国得到了东国之地。

苏秦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如果胁迫别人的话,就一定要胁迫其要害。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时必须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如果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当他看到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时,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象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阴谋家。

来回穿梭于齐、楚两国间的苏秦简直如鱼得水,利用对两国的游说与利用,为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表面来看,苏秦好像只是个在两国间做传话筒的普通说客,但事实上,苏秦的这些传话中,无不带着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的感情倾向。他先是利用祸患威胁使得楚国割地、太子逃亡,又利用利益和敌对方的器重来提高自己在两国中的地位,从而在齐国与楚国之间游刃有余地穿梭。他是个非常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人。他知道,只有当自己的领导者从敌对方那里发现自己的好处和重要性的时候,才会真正认可他、抬举他、重用他。苏秦做着一系列的事情,都是为了让敌我双方从对方处发现自己的才能,并向对方证明:重用他是必须的!这一系列狡猾的谋划使得他在各国间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事实上,在齐楚之间来回穿梭摇摆的苏秦,连自己也没有分清楚,自己到底是站在了齐国这一边,还是站在了楚国那一边。但大多数时候,至少在苏秦看来,自己是充当了一个潜伏在齐国的燕国间谍。在齐国的这些年,这一系列的政治活动,的确是使齐国受益匪浅;但是仔细想来,这一切,又都为将来齐国的众叛亲离埋下了很深的伏笔。这期间,他大肆劝谏齐王南征北战,向一个又一个国家发起了侵略性的战争,一度使得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公敌。树敌众多的齐国在苏秦的建议下,依然疯狂地进行着抢地掠财的争夺战。公元前286年,齐国在苏秦的劝说下,大举攻宋,灭掉了宋国。公元前284年,燕国见齐国孤寡失利,树敌众多,联合赵、魏、韩、秦四国,封乐毅为统帅,以燕国军为主力,秦、赵、韩、魏四国之军为羽翼,军威盛大,挥军伐齐,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拉开了序幕。

当时的齐国还沉溺在灭宋的骄傲自大中,自信心膨胀到了极点。况且齐国毕竟是一个军事大国,拥有精兵良将百万,战车千乘,后方粮草储备充裕。见到五国浩浩荡荡的大军,齐国虽然也一时惊慌,但立马冷静迎战,调集全国的主力军,联营列阵于济西,拦截五国联军。乐毅率联军和齐军在济水这个地方进行了大会战,大败齐国的军队。齐军主帅当场阵亡,全军溃散,其余部队退守回国都临淄。

五国按照原订的计划,在齐军大败之后,分各路进攻齐地:赵军北上攻取齐国河间之地,秦军南下占商业名城定陶,魏国进军齐国东南取彭城,乐毅率燕军主力向东攻破临淄直捣胶东。仅仅半年时间,齐国彻底大败,领土也被五国瓜分殆尽。至此,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称霸一时,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的齐国,成为了历史永远的过去式。

●杰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他们遇到更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直到战败,后知后觉的齐王才如梦初醒:大好的江山就此失去,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进攻宋国、四处侵略造成的啊!

那么,又是谁鼓动齐王进攻宋国,要挟楚国的呢?

仔细想一想,齐王不难想通这其中的道理:进攻宋国,导致了秦国与齐国的矛盾,因为宋国与秦国一向关系密切,这次齐国灭宋,实在是给了秦国一个进攻齐国的大好机会。再说,唇亡齿寒,秦国在看到宋国灭亡之后,也不得不与其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讨伐一家独大的齐国。而造成灭宋,与其他各国关系恶化的根源何在?根源就在于苏秦!是苏秦的大肆鼓舞,才导致了齐王对这些国家的疯狂进攻。

想通了一切的齐王,对眼前这个牙尖嘴利的家伙感到无比痛恨。这个万恶之源!齐王此时觉得,杀了他也不能解自己的心头之恨,苏秦实实在在是一个大阴谋家!而在这之前,苏秦潜伏在齐国为燕国做间谍的事情被暴露出来,以致齐王在大怒之下,下令处死苏秦。

公元前284年,苏秦在齐国国都临淄被处以车裂之刑,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末路英雄苏秦就这样,以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尽管落得如此惨烈的下场,但是苏秦的一生,不得不说,是辉煌过的。刘向的《战国策·书录》曾这样评价:“张仪、苏秦,所在国重,所去国轻。”苏秦在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地位显赫,国力强盛;苏秦离开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显得无足轻重,不那么重要了,可见,他个人的力量和影响有多大。太史公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给予了苏秦高度的评价。他说,苏秦虽然出身农民,地位卑贱,却能联合六国,合纵成功,足见其才智非一般人能比;虽然车裂而死,天下人都轻视和嘲笑他做间谍,但是他的各种事迹,各种外交策略依然在统治阶级中传诵着。历史虽然给予了他不好的名声,但也给予了他辉煌的业绩和不朽的功业。也正是有了像苏秦这样一批合纵连横家,中国的大统一,到战国后期,才开始越演越烈,最后,由秦国统一了天下。历史会记住这些为了大一统事业而付出了终生的纵横家,他们的事迹也将被人们一辈一辈流传下去。

纵观苏秦一生曲折坎坷的经历,从师从鬼谷子学成归来,到游说秦国失败;再到“锥刺股”之后的一飞冲天,说齐归燕地,到联合山东之国,合纵而攻强秦,直至到达事业的巅峰,使得天下人谈之色变,这个曾经最落魄、最不得志的穷酸文人,经历了“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尴尬与辛酸,也尝尽了成功后的荣耀与骄傲。在他成功之后,据传,曾经对他冷眼相待的亲人跪在他即将回来的那条大路上,甚至都不敢抬头看一眼自己的儿子、丈夫、兄弟。这样一个人,他注定要成功,因为他知道,只有成功了,才有资格拥有这一切;因为他懂得隐忍待发,在失败之后不气馁,奋发图强。他把上天给予他的种种磨难看做是对自己的历练,这才有了日后的伟大成就。

苏秦这个人,他辛苦了半辈子,操劳了半辈子,尝尽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也获得了常人难以获得的成功。他失意过,彷徨过,得意过,辉煌过,但最后,还是落了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下场,就急急下结论,说这个人是失败的。历史会给予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在尝试了种种失败之后,奋发崛起的苏秦成功了。“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在六国混乱的特殊时期,他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之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佩六国之相印,叱咤风云数十年。历史不得不承认,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战火燎原的年代里,像苏秦这样的纵横家,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作了太多太多的贡献。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每一个发愤苦读的人都注定会成功,苏秦的成功虽然与他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也是那个特殊时代所赋予他的独特使命。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群雄争霸。在那样一个分久必合的趋势之下,统一是大势所趋,一切为统一而作出的努力,都将有一个必然的出路。“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因此,苏秦这样的英雄人物,必然能找到一条光明大道。

的确,战国策士们的发展,各种思想家、纵横家的兴起,跟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善变敢说、运筹谋划不是在扭曲人性,而是在充分张扬人的智力、个性和气度,显露出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以辞锋相争,以智谋相夺,没有去除道德虚饰的战国策士们的这种进取有为的功利主义人生观,在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的确,苏秦的成功离不开那个分崩离析的战乱时代,但更多的,却是他加诸自己身上的责任与理想,是他勇于奋斗和敢于吃苦的精神。从这个成功的人士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辉煌的一面,更是他所经受的苦难与折磨。杰出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区别,不在于他出身的高贵、财富的丰盛、智慧的出众,而在于,他有一个勇于接受苦难的心,因为,他们往往会遇到更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