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法
14540500000027

第27章 方法篇(2)

毛泽东的用人艺术,是同他的人才观紧密相连的。毛泽东认为,事业造就人才,人才开拓事业。对20世纪的杰出人才,他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比如,他评价孙中山是“中国民主派的旗帜”;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评价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评价邓小平是“人才难得”。这说明,毛泽东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另一方面,毛泽东一贯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把上述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形成了毛泽东关于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也体现了他关于人才问题的辩证思维艺术。如果没有特定的历史时代赋予人们一定的历史使命,决不会出现孙中山、鲁迅等杰出的人才。因为他们是在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中获得成功的。他们之所以成功,又因为他们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并善于从实践中不断成长、提高,不断地把握规律,解决矛盾,从而在事业上有所开创。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毛泽东十分重视识才、用才和育才。领导者不可能样样都高明,但必须有超群的用人才干,必须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1967年6月,毛泽东在与吴冷西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刘邦领导才能的看法,称赞刘邦很会用人。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主要就在于用人得当从而取天下。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大批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从全国各地奔向延安,充分说明毛泽东和党中央卓越的用人才能。

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文章中指出,党要领导中国几万万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必须有计划地培养“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解放后,他一直关心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但亲自制定教育方针,而且不止一次地亲自讲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其育才的用心何其良苦。

毛泽东不仅善于借鉴古代政治家的用人之道,提出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而且紧密结合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果断地组织干部队伍和建立领导核心;他长于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和矛盾,坚持“五湖四海”,团结广大干部;他善于运用辩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所长;他具有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人才,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炼人才的独特风格。他不止一次指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火热的斗争生活,要在群众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

在毛泽东人才观和干部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的领导骨干和宏大的干部队伍。正是因为有了一支在经受多种考验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的干部队伍,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正确路线,我们党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五、把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贯穿

领导活动的全过程,始终如一地坚持一般

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以延安整风为背景,站在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他关于领导方法的著名的“两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事实上,两个结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都是辩证方法和群众观点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拿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来说,所谓一般号召,就是指领导者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而形成的各种政策、方针、口号、纲领等,又回到群众之中,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号召,以期得到群众的了解、认同和支持,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任何工作任务,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的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如果只限于一般号召,而领导人员没有具体地直接地从若干组织将所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然后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它单位,就无法考验所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无法制定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落空的危险。”

所以,必须把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所谓个别指导,就是在方针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领导者深入实际,率先垂范,进行具体的指导,发现问题,取得经验,然后更有效地指导和贯彻落实政策。如此循环往复,就可以不断深化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即从用干部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涉及领导活动关于“人”的方面。领导者“用干部”的基本职责,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中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二者是内在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范围的扩大。“用干部”是相对于领导阶层来说的,而“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则是相对于整个干部队伍而言的,就更大范围的一般群众来说的。善于团结干部,相信和依靠群众,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这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重要特色。他反复告诫全党,必须自觉自愿地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是,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面和提高到高级的程度。”

1961年,毛泽东在给一位省委书记的信中指出:

“各级党委,不许不作调查研究工作。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做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的所谓政策。”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穿于他的全部领导活动中,并形成和发展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一切为了群众,是领导的根本立场和宗旨,一切依靠群众,是领导的根本观点和准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这一方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善于绘制中国革命的独特图样,能动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坚持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

毛泽东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还实施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战略、战术、计划和方案的图样领导艺术。他在批评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时指出,我们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他在几十年的领导生涯里,善于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绘制出一幅精美的大小图样。他率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依图施工,改换了中国的日月,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图样,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的卓越理论概括起了决定作用。这个总图样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总体认识和设计,它规定了革命的目标、任务、动力、道路、步骤、前途等根本内容。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是这个总图样的成熟或定型产品,是毛泽东图样领导艺术取得重大成功的妙笔。他科学地论述了中国国情,周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逐一阐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规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长期性、主要形式及道路等。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他进一步分析时代特征,对中国革命的总图样做了极其重要的补充,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从而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图样以完备的、科学的面貌清晰地展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在《论联合政府》、《在晋绥干部会上的讲话》、《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以及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毛泽东依据形势的发展和新鲜的经验,对这个总图样又作了新的补充和重要的发展。

在中国革命的分图样中,最为精美的要数毛泽东《论持久战》中为抗日战争绘制的图样。在对中日双方的特点、形势及时代特征精辟分析的基础上,毛泽东对抗日战争的前途、流程和形态作了精彩的描绘:(1)战争具有持久性,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速胜论和亡国论都是错误的;(2)持久战将具体地展开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3)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即内线与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与反包围、大块和小块以及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幅绝妙的抗日战争图样,指导这个战争走向了胜利,把图样化作了成功的实践。

除了总图样、分图样而外,毛泽东还绘制着大量以电报、指示、谈话、报告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小图样。尤其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战争形势洞若观火,从容自若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绘制的图样,是中外战争史上的绝妙之笔。

说到底,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领导规律,反映了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这是他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统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产物,是我们党集体智慧和毛泽东卓越才华的结晶,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毛泽东的领导艺术是富有创造性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遇到的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毛泽东领导艺术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在理论上富有革命性,而且在实践上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它能够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中国,改造中国,建设中国。

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毛泽东逝世已经27年了。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中的主客体都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全方位开放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毛泽东领导艺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和思考。结合新的时空条件,学习、研究和运用毛泽东领导艺术,对于提高我们的理论思维和领导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怎样当好乡镇党委书记

(2002年10月)

一、乡镇党委书记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曾强调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江泽民指出:“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要选好‘班长’。”概括地说,乡镇党委书记在乡镇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乡镇党委书记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

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一些条件和基础基本相同的乡镇,有的发展很快,面貌大为改观,有的山河依旧,面貌少有变化。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这两种乡镇领导班子的状况,尤其是党委书记的状况不同。一般地说,前者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有因地制宜的措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比较高,形成了一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后者则往往固步自封、小富即安,鼓不起实劲、拿不出实招,蕴藏在干部群众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乡镇党委书记的状况如何,其发展思路是否正确,用人是否得当,有没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

(二)乡镇党委书记的状况,对一个乡镇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人说:政者,正也。这句话,可以从正己和正人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正己方面看,讲从政的人,要以身作则,不徇私情,身正行直,藉以服众;从正人方面看,讲为政之道,必须扶正祛邪,惩恶扬善,创造一个正气弘扬的社会风尚。乡镇党委书记的形象,在正人、正己方面都起着标杆的作用、旗帜的作用。乡镇党委书记有好的形象,就会有一定的感召力,在党内和社会上形成见贤思齐的效应。如果书记的形象欠佳甚至很糟糕,上梁不正下梁歪,就会消极地影响一大片,给党风和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影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