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聚焦中国改革
14538300000028

第28章 增强文化软实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物质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矛盾中的文化需要与落后的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正在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至2011年的36.3%和40.4%。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城乡居民日常消费有越来越大的部分超出食品消费的范围。尽管如此,文化消费对恩格尔系数下降的贡献却并不大。以2010年为例,居民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城镇为7.2%,农村为3%。按国际经验测算,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每年文化消费应在4万亿元左右,但实际只有1万亿元左右,我国文化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在文化消费需求增加的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却不尽如人意。以影视产品生产为例,2011年生产故事片558部、电视剧1.5万集、电视动画片超过4000小时,从数量看我国已是影视生产大国,但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不多,质量问题成为制约影视发展的主要瓶颈。当美国利用我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占领我们的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微乎其微。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事实表明,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资源大国;事实同样表明,我国不是文化大国,更算不上文化强国。

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顺应了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了我国文化建设现状提出的要求,回应了各族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的期待。这一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有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及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探索、尝试、积聚力量,在迈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大力提速。近年来,经过初步试点、扩大试点、全面展开几个阶段的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市场空前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日趋高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氛围日益浓厚,文化改革发展由“试验田”变成“百花园”,有力地发挥了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提升国力的重要作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进展良好,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某些地方和部分领域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改革实践反映出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解决。例如,如何推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的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内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如何完善扶持政策,促进转制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如何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如何健全文化政策体系,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化“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解决好文化导向要求与市场自我发展的矛盾;如何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深入整治侵权盗版与非法出版等消极现象;如何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何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更好地强化这些单位的公益属性,充分发挥它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解决这些问题,巩固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要求把文化体制改革引向深入。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这个总要求,规定了党委、政府、行业、社会、企事业单位在我国文化建设整体运作体制机制中的作用和职责,明确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改革取向。落实这个总要求,既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也需要深化相关体制改革。

第二,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科学界定国有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对按规定转制的重要国有传媒企业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以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为着眼点,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培育文化事业骨干。为文化长远发展、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首先要积极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流通网络,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第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更好地以管理促发展促繁荣。

第五,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健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改革配套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第六,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多年来的文化改革发展,使我们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把握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文化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文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这些经验,反映了我们对文化改革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很好地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