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邓小平军事谋略
14538200000030

第30章 谋势造势 战而胜之(3)

11月30日拂晓,杜聿明集团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在徐州以南对华东野战军阵地实施佯攻之外,其主力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及徐州地区国民党机关等30余万人撤离徐州。12月1日,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向总前委邓小平报告并确定了追堵杜聿明集团的部署:渤海纵队由大许家、宿羊山地区立即沿陇海路向徐州急进,占领徐州,尔后除以一个师控制徐州市外,主力继续向萧县跟踪追击前进。第十二、第一、第四纵队分别由潘塘、张棋杆、褚兰、双沟、朝阳集地区经徐南四堡之间并列平行向徐南间兼程疾进,尾敌侧击追歼。第九、第八、第三、鲁中纵队经由城阳、桃山集、永固砦、杨庄、栏杆集、路町、夹沟地区,向瓦子口、濉溪口、五户张集、祖老娄、张寿娄疾进,截歼逃敌。第十纵队由蒿沟、卢庄镇之间经宿县向永城疾进。苏北兵团率第二纵由固镇地区经宿县向永城急进,为第二线截击部队。第十一纵队由固镇西南地区向涡阳、亳州急进,为第三线迂回部队。冀鲁豫军区两个旅及两广纵队在原阵地待命出击。特纵坦克二十辆即刻参加追击。邓小平及总前委批准这一追击作战方案后,对尾追部队和平行追击部队提出要求,务必沿徐敌向西的退路跟踪猛追(并防敌在无法西窜时再回窜徐州),以勇猛动作,由敌侧后插入敌人行军队形,将其截成数段,使敌无法站稳阵势。迂回拦击部队尽最大努力以强行军速度,务必尽力赶到敌人先头,而截住其退路,并迅速分割敌人。华东野战军指挥员同时指出:截住敌人后将敌行军队形截成若干段,这是最便于歼灭敌人的办法,而乘敌于夜间行军中,以勇猛动作截击,又是最易达成截断敌人的办法,望各部集中兵力,果敢行动,特别是跟在敌人侧后的各纵队,应注意采用此手段。

按照总前委及华东野战军指挥员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十一个纵队又两个旅展开了淮海战役中最大规模的追击、堵截作战。各纵队不顾国民党军的飞机拦击、轰炸,不顾天寒地冻,不顾粮食及弹药供给不及等困难,奋力追击,于4日拂晓前在永城西南地区完全堵住了杜聿明集团的三个兵团,并形成了战役合围。杜聿明集团被围于陈官庄、青龙集地区之后,尽管多次组织各兵团突围,甚至企求以“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跟进,能攻即攻,不能攻即守,不让解放军把部队冲乱的战法,向东南作楔形突击以与黄维会师,但在我华东野战军的各围歼部队的阻击下均未能得逞。战至12月10日,华东野战军在堵击和粉碎杜聿明集团突围的作战中共歼敌一个兵团部(孙元良部)、两个军部、约二十七个团,共八万余人。所剩的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八个军约二十万人,被压缩在陈官庄为中心南北约五公里,东西约十公里的狭小地区内。

华东野战军主力在追堵合围杜聿明集团时,中央军委、毛泽东曾先后三次致电邓小平及总前委和华野指挥员,要求各部队在追堵合围杜聿明集团作战中,要采取大胆穿插分割,迂回包围的战法,分离敌各军部署,以利于各个歼灭,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电报中说:“对于歼灭邱李孙之作战,目前最重要的是乘其运动之际,我各纵队大胆插入敌人各军(共九个军)之间,务必不使敌人结成一团,然后各个歼灭之。”但由于杜聿明集团深知解放军大胆穿插分割战术的厉害,所以在撤退的运动中,采取了“滚筒战术”,逐次掩护,集团式撤退,难以把握穿插分割的战机,致使围歼带来一定难度。

黄维兵团被歼,从蚌埠北上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撤至淮河以南布防,杜聿明集团组织多次突围未果,孙元良兵团被歼,眼下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之敌南下,并给杜聿明集团造成更大困难以利于歼灭,为了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得到充分的休整和补充,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对杜聿明集团暂时围而不打,令淮海前线全军转入战场休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给邓小平及前线指挥员的电报中明确:“你们可集中华野全军并多休整数日,养精蓄锐,然后一举歼灭杜聿明。只要杜部不大举突围,你们应休息至下月初,约于子微左右开始攻击较为适宜。”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邓小平等总前委决定:华野以八个纵队采取纵深配置,边围困敌人,边轮番休整;以七个纵队部署于夏邑、永城、濉溪口一线进行战备休整,随时准备击退与歼灭可能突围之敌。中原野战军全军配置在宿县、蒙城、涡阳地区进行战备休整,准备截击可能突围之敌或可能来自南面的增援之敌。豫皖苏军区五个团配置在北淝河沿岸,向蚌埠方向侦察警戒。至此,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又形成了由两大野战军全部参加的绝对优势的兵力部署。

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要求各纵队,在从12月16日开始的二十天休整中,要恢复、调整战斗组织,补充兵员,进行任务教育,提高士气,开展战前练兵,进行总动员、总准备,以对敌不仅形成数量优势,更要形成质量优势。另外,在此期间,毛泽东还亲自为两大野战军司令部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对敌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二十天中,敌陆续投降投诚者达一万四千余人。被围之敌,在连日大雪、气温降低、空中补给不济、兵力增援无望、深陷弹尽粮绝之境中,大批士兵在大风雪中冻饿而死。正如杜聿明在回忆中所写的:“到19日以后,风雪交加,空投全停,始而挖掘民间埋藏的粮食、酒糟,继而宰杀军马,最后将野草、树皮、麦苗、骡马皮都吃光。”战斗力急剧下降,达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围困杜集团以削减其战斗力的目的,我方战斗力的增值和敌方战斗力的减值,又进一步地扩大了我敌之间的优劣差,为我最后全歼被围之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增大了胜利的把握。

我部队休整和围困敌人二十天后,邓小平和总前委鉴于杜聿明拒绝投降及平津战役的发展,决定于19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攻击部署是:华野第三、第四、第十、渤海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为东集团,由第十纵队指挥员指挥;第一、第十二纵队为北集团,由山东兵团指挥;第二、第八、第十一纵队为南集团,由苏北兵团指挥。对敌形成包围之态势,各纵队都广泛采取了大胆穿插迂回、分割包围的战术,首先歼灭较弱的李弥兵团,再歼邱清泉兵团,务求全歼。中原野战军仍置于原地休整,准备支援华东野战军歼灭被围之敌,从南面保障华野的作战行动,阻击可能由蚌埠来援之敌。

1月6日16时30分,我军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发起总攻,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泰山压顶的气势,当夜即攻克敌村落据点十三个,歼敌万余人。7日,李弥兵团惧遭割歼,弃阵逃跑,我乘机发起进攻,又连克李弥兵团司令部驻地青龙集等二十三处村落据点,李弥兵团大部被歼,残部逃入邱清泉兵团防区,至此,敌整个防御体系已被打破。之后,敌组织力量企图突围,并以二十架飞机和施放毒剂掩护,被我坚决的抗击所粉碎。并当即多路突入敌阵,敌在我四面八方的猛烈攻击下,混乱不堪,战至10日10时,敌全部被歼,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仅李弥等少数人化装逃跑,伟大的淮海战争胜利结束。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俘国民党军将领124人,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为向江南进军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中央军委、毛泽东英明决策的胜利,是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指导的胜利。毛泽东对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的卓越指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对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几十年后,1989年11月20日,邓小平在会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回忆说:“淮海战役是二野、三野联合作战,用毛主席的话说,二野三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数量变,质量变,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淮海战役成立了总前委,由五个人组成,其中三个人是常委,我当书记。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自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决定的。”

第二节攻其必救 歼其救者

滑县战役以国民党军的失败而告结束之后,蒋介石并不甘心,于是又在11月底命令他的嫡系干将顾祝同要继续坚持其打通平汉线并寻找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决战的计划。为此,经悉心策划,又调集整编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军及第四、第五绥靖区各一部共九个旅,由滑县地区向北推进;另外,还以整编第四十师一个旅及暂编第三纵队作为左路,由安阳向临漳、大名进犯,以整编第八十八师两个旅,整编第七十五师一个旅及刘汝明一部留守黄河以南的金乡、鱼台、郓城、菏泽等地。实施这样的兵力部署,蒋介石还有一个更为阴险毒辣的目的,就是为配合其军事行动,决定将在河南境内引部分黄河水归故,水淹解放区。

针对敌人的进攻布势和险恶用心,中央军委于12月1日电示刘伯承、邓小平:“你们过去两仗已使顾祝同处于被动地位,我则夺取了主动。现敌五军、八十五师、七十五师向北进攻是从报复观点出发,仍是被迫的”,“望以一部监视敌人,主力集结休整,到有利时机、地点歼击其一部,最好先打较弱部分,准备在一两个月内先后打几仗,歼灭该军则全局好转。”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反复分析了战场态势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等情况。邓小平认为,野战军可以选择的作战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打击当面进攻之敌主力第五军,积极歼灭其一部,可以迅速转变战局,并有效地抑留该敌不能东进鲁南战场;另一个是乘敌后方空虚,向徐州西北地区出击,直逼陇海线,威胁徐州,以调动进攻之敌回援,即攻敌所必救,歼其救者。通过综合分析,邓小平和刘伯承还是决定寻求战机,歼敌第五军一部。但是,在后来与敌第五军周旋的二十多天里,我军先后在濮县、清丰、南乐等地设置战场准备与敌作战,都因敌第五军或兵力过于集中,或态势不利而没有找到更为有利的战机,所以,未能达成歼敌一部的作战目的。12月18日,军委和毛泽东再一次电示刘伯承和邓小平:“如果你们西面之敌不好打,似以南下寻歼八十八师,恢复嘉、巨、金、鱼、成、单各地,调动邱清泉东进而歼灭之较为有利。”

邓小平和刘伯承接到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后,反复理解其作战意图。邓小平认为,我陈粟兵团在宿近地区获得了歼敌二万一千人的重大胜利,并准备渡过运河西进,在淮北打开局面;军委和毛泽东的意图是要求我们要以积极的作战行动策应陈粟兵团。为实现这一作战意图,刘伯承和邓小平分析道:郑州绥署集中主力北犯之后,仅留整编第六十八师、五十五师守备菏泽、东明、考城及其以南地区;徐州绥署整编第八十八师的一个旅据守金乡地区,而徐州西北广大地区均由伪军张岚峰部改编的暂编第四纵队及地方部队守备,这一地区又是老解放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加上又属于徐州、郑州敌两大集团的接合部,有隙可乘。如果集中兵力远距离奔袭,向敌后这一薄弱地区出击,一方面可以与华东野战军形成夹击徐州之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威胁陇海路,这样必然会调动北犯之敌第五军回援,以利于我歼击回援之敌,即“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

“攻其所必救”,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其意是说,攻击敌人必然要救援的要害之处,从而调动敌人来援救,以求歼其救者。《孙膑兵法》中也曾讲道:“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从揆其虑,旋伏设援,击其移庶。”其意是说,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使敌人离开险要地形和工事,以揣度其行动意图,设伏诱敌,乘敌人正处于移动时予以打击。一般地说,攻其必救是手段,歼其救者是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出敌救与被救之间的关系,使被救者一遭攻击,救者马上“作出反应”来救,由此创造出歼其救者的条件,以利于以预有准备的作战行动和选择在有利的地形上歼其救者。所以,攻其必救,歼其救者,是战场上调动敌人,予以歼之的有效之法。攻其必救,要求所攻击的敌目标必须是敌必救的重要或要害目标,由此置敌于两难的“境地”,若敌之不救,目标一旦被攻破,就要影响到作战的全局或战场的主动,若敌之不救,其救者就将被歼。可见“攻其必救,歼其救者”不乏为胜战之计。而邓小平在与敌斗智斗法的战场上,不仅深谙此理,而且能够妙笔生花地加以运用,所以为其军事指挥艺术又增添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