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邓小平军事谋略
14538200000028

第28章 谋势造势 战而胜之(1)

谋势造势,是作战指挥的重要内容,也是作战指挥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更是谋略水平的重要标志。战场上,高明的谋势造势,可以创造出“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巨大能量,由此争取主动,战而胜之。所以古往今来的军事家,无一不强调在作战中充分发挥指挥艺术和用兵谋略的作用,通过巧妙的谋势造势,去实现作战意图,正可谓“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以创造“其势险,其节短”的胜战之势。何为谋势造势,其实质就是指战争指导者在敌对双方军事实力和战区政治、经济、地理等现实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主观的精心谋划和精密运作,争取到时间、空间、力量上的我优势而敌劣势,我主动而敌被动,我有利而敌不利的战场环境、战场格局和作战态势,进而牢牢地控制和把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也就是说,谋者是利用“势”之道,达到“任势取胜”之目的。邓小平在与敌争谋斗法的战场上,总是善于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全局上、整体上谋势造势的意图,从本战区的实际出发去创造性地谋划局部战场之势,从而,为实现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为夺取局部战场作战的胜利,为支结的“死顽固”,非但能与我军团结抗日,甚至已成了投靠日军的走狗。鉴于此种情况,邓小平和刘伯承决定调集一切能够参战的部队,集中力量给石友三以沉重的打击,狠狠地教训一下这个顽固派。于是,他们二位首长分别主持制定了磁(县)、武(安)、涉(县)、林(组)战役和卫(河)东战役计划。

邓小平在研究战役计划时明确指出,朱怀冰是进攻我们的急先锋,根据目前顽固派的态势,我们的作战意图应该是集中兵力歼灭朱怀冰部,监视鹿钟麟和孙殿英部,尽可能地争取他们采取中立的立场。石友三流氓成性,反复无常,坚决反共,甚至勾结日寇,是我们目前主要打击的对象,我们不打则已,打就必须打胜。应该说,这次作战的胜败,关系到整个华北抗战的局面。因此,这是一次军事、政治双管齐下的作战,目的是争取时局的根本性好转。为此,邓小平和刘伯承非常周密细致地制定了作战计划。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意见,由邓小平统一指挥第一二九师主力,并分成三个纵队围歼朱怀冰部。3月5日2时,邓小平一声令下,磁武涉林战役打响了。各路部队接到作战计划分别向东南方向实施了勇猛的突击,坚决消灭朱怀冰部主力。3月6日,根据各部的报告,邓小平又签发了第二号作战命令,要求部队坚决追歼顽军于林县以北地区,要不惜一切疲劳完成作战任务。并提醒各部注意:突击的重点仍然是对朱怀冰的军直及九十四师,对二十四师及其他中间部队仍然采取争取的方针。非到敌向我攻击,或阻我必须经过的前进道路时,不得轻易采取军事行动,以致违犯我党的斗争政策。3月7日,邓小平又电令各部:你们战果及追击情形,敌军的状况如何立即报告,应猛追。3月8日,邓小平再次电令,注意侦察,坚决截堵敌援其它战场的作战行动,为推动革命战争胜利的发展进程,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集中兵力 优势歼敌

谋势造势的根本目的在于争取优势,其中包括争取力量对比上的优势。尤其是在整体上、全局上处于劣势、弱势的一方,要战胜强敌,更需要通过主观的谋划和运筹去争取局部作战上的优势,即所谓的集中优势兵力,以保证战而胜之,这也是毛泽东谋势造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我们主张的集中兵力,是建立在保证对战场作战的绝对或相对优势的原则上。对于强敌,或关系紧要的战场作战,应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临之。”后来在总结我军十大军事原则时又说:“我们集中的兵力必须六倍、五倍、四倍、至少三倍于敌,方能有效地歼敌。”可见,集中优势兵力既是一条基本的作战原则,也是谋势造势的主要内容。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中,我军基本上是以手榴弹加步枪的六十万对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坦克加大炮及美式摩托化装备的八十万,总兵力处于弱势,技术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邓小平为书记,另加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正确运用毛泽东关于谋势造势的军事谋略思想,集中兵力于每一个局部战场,灵活施用迂回、穿插、分割、阻援、断退、牵制、钳击、围歼、围攻、围困等战法,一个一个地歼灭蒋介石的重兵集团,最终在65天内,歼敌五个兵团和一个绥靖区,共二十二个军五十六个师(包括四个半师的起义),总计五十五万五千余人。淮海战役,和与其前后进行的辽沈、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为我人民解放军后来的渡江战役,解放全中国,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同时,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也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为首的总前委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善于谋势造势,精于集中兵力,优势歼敌的军事指挥谋略水平。

一、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

1948年9月25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以华东野战军为主进行淮海战役。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战役的第一步作战应以歼灭即将自徐州调返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为目标,然后再歼两淮和海州、连云港之敌,歼其十几个旅,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以利于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的作战。根据中原战场形势的变化和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10月11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又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明确规定了战役的第一阶段的重心是要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峰站、枣庄、临城、韩庄、沐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地区作战。毛泽东同时指出:歼灭黄伯韬兵团作战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是阻击徐州主力东援,所以,华野要用一半以上的兵力担任阻击、钳制任务。从南、北、西三面直通徐州,使敌开始不能准确判断我军的作战意图和主攻目标,等其判明我真实作战企图后,又必须先解除对徐州构成的南、北、西三面威胁才能得手东援,这样就可以为我华野主力攻歼黄伯韬兵团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为配合淮海战役,邓小平、陈毅率中原野战军夺取了郑州战役的胜利。邓小平在郑州绥靖公署礼堂主持召开了参加郑州战役部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邓小平着重讲了部队东进的形势、任务和要求。他以战略家的敏锐强调指出,我们很快就要东进了,任务是同华野部队一起,集中力量准备进行徐州会战,以围歼国民党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兵团,这是一次最大的决战,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大决战,我们要全力争取这次决战的胜利。目前,在徐州方面,以刘峙为首,集结了邱清泉、李弥、黄伯韬、孙元良四个兵团以及刘汝明、李延年的两个绥靖区部队,对于这样庞大的重兵集团,我们只能集中力量有计划的分批歼灭,绝不能让敌人主力退踞江南。这样不仅需要我们的宽大机动,频繁转移以寻找战机,以求兵力集中,而且需要我们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邓小平看了一下会场的各级指挥员接着说,我们很快要东进了,这次东进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同志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我们要坚决彻底地把蒋介石的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否则,敌人主力退守江南,将会给我们渡江作战带来极大的困难。对于这一点,我们每一个干部都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充分的估计。邓小平的讲话,不仅向干部讲清了形势和任务,而且还讲清了意义和要求,使广大干部树立了信心,提高了士气,鼓舞了斗志,为全力参加淮海战役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正当华东野战军经过紧张的筹划,已经完成了发动淮海战役的一切作战准备之时,中央军委、毛泽东根据粟裕的建议,同意整个战役由邓小平、陈毅统一指挥。邓小平、陈毅根据中央军委、毛泽东确定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任务是围歼黄伯韬兵团的作战方案,对华东、中原野战军分别制定了第一阶段的作战部署。为了淮海战役的首战制胜,两大野战军决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围歼作战,即以华东野战军的八个纵队担任围歼位于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的任务,另以三个纵队围歼邳县、官湖、炮车、运河车站地区之敌,以控制运河以东地区,阻击李弥兵团东援,再以三个纵队出临城、台儿庄、贾汪地区,从徐州的北面、东面逼近徐州,构成对徐州的威胁,切断陇海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中原野战军以积极的行动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首先歼灭位于商丘地区的第四绥靖区部队,钳制邱清泉兵团,然后直出徐蚌线,控制徐蚌线,对徐州构成威胁,使之不敢轻举东援,也可以对蚌埠之敌形成防御正面,阻敌北援徐州。另外,要以刘伯承指挥的第二、第六纵队和陕南军区部队侧击和尾击由确山东进的黄维兵团,阻敌向徐州靠拢。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部署后,围绕围歼黄伯韬兵团十二万人这一作战意图,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共动用了二十多个纵队又五个旅及地方武装,于11月6日在淮海地区展开了围追、围割、围插、围歼作战,黄伯韬兵团不得不开始向徐州方向撤退,当于9日撤到运河西岸时,黄伯韬认为已经靠近徐州,暂无被包围的危险了,于是决定在碾庄圩地区休整一下。而此时,我各路追堵大军也已神速秘密地赶到,山东兵团在敌第三绥靖区起义后,迅速通过该部驻地,越过不老河南下,进逼东贺家,占领了大许家、曹八集,歼灭了黄伯韬兵团先头一百军之第四十四师,封闭了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并继续扩大突破地段,于11日在徐州东郊大庙附近占领了阻止阵地,形成了对内外防御正面。华东野战军的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纵队,于歼灭敌掩护部队后,渡过运河,乘敌混乱之机,向敌展开了猛烈的攻击,第十一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独立旅也由南向北攻击,战至11日,将黄伯韬兵团主力合围于碾庄圩为中心的狭小地区。

然而,在战役的第一阶段,淮海战场的局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原来设想的战役第二、第三阶段攻取两淮、海州、连云港等地已被我军提前占领,刘伯承指挥的尾击、侧击东援徐州的黄维兵团的第二、第六纵队,第一纵队一个旅以及豫西、陕南、豫皖苏军区各部也来到了淮海战场,与邓小平、陈毅的中野主力会合,中野主力攻占了宿县,迅速切断了徐州敌人的南退之路,由此对徐州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战略态势,这样,随着中原野战军及中原军区部队加入淮海作战,使参战的部队越来越多,作战规模越来越大,战区范围越来越广,后勤保障任务越来越重,使由原计划以华东野战军为主作战,以中原野战军一部相配合,发展成了两大野战军的共同作战,由原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分发展成了全歼刘峙集团和白崇禧集团一部的规模宏大的战役。针对这一发展变化的情况,为了更好地协调两大野战军的共同协作作战,统筹淮海战役全局,中央军委、毛泽东于11月16日18时致电华东、中原野战军及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华北局,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前线总前委。电报指出:淮海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为此,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一个总前委,可能时,开五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淮海前线总前委成立后,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承担起了全面领导和指挥淮海战役的重任。他们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关于把淮海战场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决定要在中野的配合下,由华野迅速围歼黄伯韬兵团,首先实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