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外交谋略
14538100000007

第7章 审时度势——邓小平外交谋略的基本前提(2)

第一阶段,在讲战争不可避免的同时,提出了战争有可能推迟的观点。从70年代后期以来,******几次讲战争有可能推迟的问题,开始讲5年打不起来,后来又讲10年打不起来。他说:“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1980年5月,他又概括地说,中国有两个观点:第一,世界战争总有一天要打起来;第二,大家联合起来,千方百计延缓战争爆发,延缓得越久越好,至少20年不打仗,与以前相比,这一认识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过去认为战争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估计进行了重要的修正,把战争的不可避免作为一种趋势来看待,而不是看作是一种马上就要临头的现象。这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新开端。

第二阶段,既指出了战争危险的严重存在,又强调了制止战争的力量有比较可喜的发展,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982年8月,******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谈话中指出,我们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只是提出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说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但制止战争的因素也在增长。1984年11月,他又指出:战争的危险始终存在,但和平是有希望的。在这年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了战争一时打不起来的看法。他说:“讲战争危险,从毛主席那个时候讲起,讲了好多年了,粉碎‘******’后我们又讲了好久。现在我们应该真正冷静地作出新的判断。”在这一阶段,******不仅看到了战争可以推迟,而且看到了战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避免;不仅看到了战争危险的依然存在,而且较多地看到了和平力量的迅速增长,看到了争取和平前途的现实可能性。这就在分析和判断上较之前一阶段又大大前进了一步。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已经明确觉察到以往在战争形势判断上的缺陷,提出要冷静地作出新的判断。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已经逐步进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

第三阶段,进一步指出了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如果搞得好,世界大战可以避免。1985年6月,******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们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有一个大的转变,“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的危险很迫近的看法。全世界维护和平力量进一步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以后,他又反复强调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而是可以避免的观点,并且以跨世纪的眼光对这一问题又作出了科学的透视和展望。他先后指出:“尽管仍存在着战争的危险,但如果我们搞得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本世纪打不起来,下个世纪和平就更有希望。”“和平是可以赢得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我这里指的是世界大战。和平可以看得见,我们可以有至少三十年,或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和平的赢得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并不是超级大国发善心。”“如果下一个世纪五十年里,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我看那个时候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随着******这些不断深入的分析和预测,从而完整、系统地形成了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判断。

******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认识和新判断,是有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涵的。其一,他所讲的战争可以避免,指的是世界规模的战争,即世界大战,而不是说一切规模和样式的战争都是可以避免的。由于世界上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和诱发战争的原因的多样性,在导致世界大战的因素得到更多的制约的同时,地区性、偶发性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爆发的可能性不仅不能完全加以排除,相反,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类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甚至可能进一步增多。其二,他是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前提下讲战争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战争的可以避免并不是战争根源的最后消失,而是导致大战的因素受到相当约束的结果。用他的话说:“我们总的判断是: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那种一讲战争可以避免便以为从此天下太平,看不到世界上仍存在着战争危险的认识是不正确的。其三,他把战争可以避免的最基本条件归结为和平力量持续地发展壮大并形成对战争力量的压倒优势。这就把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把和平力量的发展作为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最有力的保证。这就是他一再指出的:“战争应该避免,也可以避免。问题在于和平力量、一切不愿意战争的力量要发展起来、团结起来。”“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其四,他在讲战争可以避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必须对霸权主义这一导致战争危险的总根源进行坚决的斗争,把这一斗争作为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唯一有效途径。他说:“和平要通过斗争来赢得”;“延缓战争的爆发没有别的道路,只有对战争的策源地进行斗争”;“要维护世界和平,就要从各个角度反对霸权主义”。这就把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鲜明地提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面前。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实现世界和平的基本前提。******这一思想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告诉人们:和平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向霸权主义乞求来的,而是通过斗争得来的。

80年代中期,******洞察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第一次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相互关系的内在本质,反映了世界人民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指出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关于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论断是英明正确的。

但是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持续了40多年的冷战状态宣告结束,国际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

第一,国际形势总体缓和,但局部冲突仍然不断。冷战后期,虽然国际形势开始出现缓和迹象,但因存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竞争与对抗,国际形势总体上仍处于紧张状态,全人类仍处在世界大战、核大战的阴影之下,“缓和”表现为两极对抗下的“恐怖和平”;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大都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插手,有的还受美苏的控制或利用。冷战之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由紧张转变为缓和,由对抗转变为对话。两极世界格局解体后,全球性的军事对抗已不复存在,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过去因两个超级大国插手而难以解决的许多国际热点问题,大都通过政治、外交途径相继得到解决,或陆续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大国关系出现战略性调整,中、美、俄、欧、日等国和地区频繁进行高层领导人直接对话,采取多种务实性措施,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伙伴关系,寻求建立相互信任、消除分歧的各种途径,积极推动和发展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促进了国际安全环境的改善,尤其是中美、中俄、美俄达成互不将各自控制下的核武器瞄准对方的协议,有助于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有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世界各国独立自主、合作发展的意识有所加强,和平力量更加壮大;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不断加深,维护全球安全的共同利益愈来愈得到广泛的认同;国际裁军与军控取得新的进展,新的国际安全机制正在形成和发展,各种双边和多边安全合作方式的出现,对冷战思维的军事集团机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尽管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和平已成为当代国际形势的主题之一,但局部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由于历史结怨、格局转换、********、宗教对立、力量失衡、外部插手、资源纠纷、武器扩散等多种因素,导致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甚至一度出现增多的势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同盟,正在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冷战时期无战事的欧洲动荡不安,战乱不已,形成从巴尔干地区向北到独联体地区的新的热点集中地带。持续4年多的波黑战争停战不久,南斯拉夫科索沃地区又起战火;独联体内一些国家和地区多次发生武装冲突。非洲先后有多个国家发生****和武装冲突。拉美地区也曾多次发生武装冲突和内战。在亚洲的阿富汗、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国曾发生了长期的内战,有的至今还持续不断;朝鲜半岛、克什米尔地区处在军事对峙状态之中。在中东地区,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矛盾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东和平进程屡屡受挫,战事仍时有发生。事实证明,在冷战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的同时,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一些地区的和平进程甚为艰难。

第二,经济全球化成为大趋势,但也存在负面影响。冷战结束后,世界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当今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中,生产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求最能增值的配置,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去发展自己的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贸易自由化的范围正迅速扩大,从传统的商品贸易领域向技术、金融等领域快速拓展;金融国际化的进程正明显加快,时间、地域、国界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作用缩小;生产跨国化的体系正逐步形成,全球已拥有跨国公司4万多家,它们“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进行生产;投资外向化的比重正日趋增大,发达国家是跨国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额也在稳步增长;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正加速发展,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30多个各类区域性经济集团,加快了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商品和资本流动,提高了区域经济集团的对外开放程度和竞争能力。经济全球化可以促成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各国经济实行优势互补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有着不可忽视和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资本、技术、贸易、市场的争夺加剧;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是面临着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打破发达国家的经济垄断和封锁,提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力等严峻的挑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规则,主要是在旧的经济秩序和制度规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发展中国家很不利。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体系过程中,往往被迫接受一些不平等不公正的条件。在国际市场大部分早已被发达国家所瓜分和占有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实力较弱,不仅拓展国际市场极其艰难,而且还受到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挤占。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欠完善和防范能力较差的情况下,可能遭受国际资本投机者发动金融打击的风险增大。发达国家竭力维护旧的经济秩序,借助其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断减少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比重,甚至采用援助和投资资金倒流、限制科技成果转让、转嫁危机等手段,来想方设法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更加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曾长期受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经济不发达,至今难以建立和巩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制度,还处于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束缚中。上述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矛盾,若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社会****或局部战争。

第三,大国较量仍在继续,但竞争的重点转向综合国力。冷战结束后,尽管大国之间加强了对话与合作,但相互较量并没有停止,较量的重点已从冷战时期的以军事力量为主,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其主要内容是:夺取科技优势,促进国家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壮大综合国力,为夺取或保持在世界战略格局中的有利地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