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外交谋略
14538100000055

第55章 胜于先胜——邓小平外交谋略的客观条件(12)

首先,党风问题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邓小平不只一次地严肃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没有好的作风,党就难以在人民群众中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也就难以承担起领导责任。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争取民心,凝聚民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形成了好的党风。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有所放松等原因,近些年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的被淡忘了,有的被削弱了。在一些党员身上,滋长了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倾向,有的人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人“一切向钱看”,极少数党员干部甚至走上贪赃枉法的犯罪道路。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对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党的威望因此蒙受很大损害,如果再不抓紧解决党风问题,我们确实有失败的危险。邓小平对党内出现的不正之风十分焦虑,他十分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的作风和社会风气实在太坏了,这件事必须狠狠地、一天不放松地抓,否则,就必然脱离群众,失掉民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其次,党风问题决定着能否取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胜利。党风和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党风和社会风气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能顺利发展,并将有力地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更大成就。反之,不仅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经济建设也要受影响。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因此,邓小平反复地强调,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这是因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能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所以,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党风问题还决定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能否取得成功。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把党风建设同党担负的历史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视党风建设为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这既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又是新的历史使命对全党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其复杂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革命任务。特别是它要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要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作风涌进国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抓紧党风建设,有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就会经不住考验甚至腐化变质,有些立场不坚定的党员就会丧失共产主义信仰。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就不可能顺利进行,或者会改变方向。所以,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不坚持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

总之,党风建设是同党的命运、党的事业紧密相连的,任何忽视或放松党风建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极其错误、非常危险的。

怎样建设好的党风呢?邓小平强调的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反对讲假话、讲空话、讲大话;再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必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关于实事求是的作风。邓小平认为,党的好传统、好作风,“总的来说,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从根本上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它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要求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被极大地削弱了。其突出表现就是党员不敢讲话,尤其是不敢讲老实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事时有发生。邓小平痛心地说:甚至于我们有些老同志也沾染了这些坏习气。这种状况严重地破坏了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破坏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同时,也窒息了党的生机。要改变这种状况,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显得特别重要。要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从全党来说,就是要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每个党员来说,就是要具有求实精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只要我们具备了这种作风,我们党的事业就必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很多旧问题需要解决,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党只有紧密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他的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需要发扬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这是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保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恢复和发扬被林彪、“四人帮”破坏了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着重在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邓小平批评说,现在,党在群众中的工作,党与群众的联系,比“文化大革命”前减弱了,工作方法也粗糙了。那时候领导同志到一个单位去,首先要到厨房去看看,还要看看厕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现在这样做的人还有,但是不多了。很多同志根本不去同群众接触,一个学校的负责人,不去跟学生谈话,甚至于跟教员都不大接触。这样下去,我们怎么能听得到群众的呼声,又怎么能同群众商量办事,共同克服困难呢?因此,他要求各级党的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加强同群众的联系,要把国家的形势和困难、党的工作和政策经常真实地告诉群众;严肃批评和坚决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纠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二是反对干部特殊化。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反对干部特殊化问题。他认为,干部特殊化是我们脱离群众和群众产生不满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少数坏人也常利用这个问题闹事。他严肃批评少数人做官当老爷,追求舒适生活,房子越住越宽敞、越漂亮、越高级;有的人为了自己的方便,可以做出各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这就造成了我们脱离群众,脱离基层干部。上行下效,把党风搞坏了。他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的号召。

关于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靠着这个作风我们逐步地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后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国家。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大为改观了,经济基础雄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它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对此,邓小平明确地说,在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国底子薄、基础差。经过40年的奋斗,我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比起我们的宏伟目标来,比起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来,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没有资格满足和骄傲,还需要艰苦奋斗。因此,他反复地讲:“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

此外,围绕着怎样加强党风建设,邓小平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严格党的纪律,加强纪委工作和法制建设;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作表率;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从具体事件抓起,真正抓紧实干,决不手软等等。

(三)要把领导集体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百年大计

邓小平多次说过,党的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贯彻下去,必须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问题,必须选拔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是百年大计”。如果不抓紧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将犯历史性的大错误。1980年,他在中央召集的一次干部会上说:这件事情搞好了,我们见马克思还可以交得了账,否则是交不了账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一直在考虑和安排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做了大量工作。

跨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能不能在老一代革命家健在的时候,建立一个成熟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是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头等大事。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党就能够沿着正确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的伟大事业就能够继往开来。为此,邓小平和其他老一代革命家付出了一大量心血。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实践的反复考验,特别是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的血与火的洗礼,我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终于成功地建立起来了。

风波过后,围绕着怎样建立一个成熟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这个新的领导集体应该如何工作,邓小平做了许多深刻的阐述,为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思路。

第一,新的领导集体必须是一个改革的班子、开放的班子。邓小平说,这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大局问题。要建立这样的领导集体,对于进入新的政治局、书记处,特别是常委的人,就要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来选,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要选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干部。同时,还要注意年轻化,要有些年轻的人,否则难以为继。这个班子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个根本问题,绝不能动摇。必须继续搞改革、开放,千万不能把门关起来,千万不能放弃改革开放。照过去的老框框做,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总之,要更大胆地搞改革、开放,搞大开放。

第二,新的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这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长期的革命实践表明,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是经不起风浪的。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泽东。因为有毛泽东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邓小平。因为有了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一些大的问题,也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他要求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同志们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要有意识地维护这个核心。只要树立和维护了领导集体和集体中的核心,就会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有一个好的常委会。只要这个核心是团结的,努力工作的,能够成为榜样的,就是在艰苦创业反对腐败方面成为榜样的,什么乱子出来都挡得住。这样的领导集体,是国家的命运所系、党的命运所系、人民的命运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