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邓小平外交谋略
14538100000038

第38章 修道保法——邓小平外交谋略的重要基础(4)

这四条原则不仅适合于发展各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也适合于共产党与非共产党的党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与我们实行的全方位开放政策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我们的党当然也就没理由只和部分政党建立联系,发展关系。事实上,我们的党只有更加开放,在坚持四条原则的基础上更好地和世界上所有的政党建立联系,发展关系,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才会更加广泛深入,才会更加稳定长久,才会收到更大更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坚持四条原则,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广泛和世界各国的各种党派以及众多的民族主义政党建立不同形式的联系,发展各种各样的关系,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积极的,有益的。我们将在坚持四条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广泛深入地同各国政党建立联系,发展关系,学习别的政党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而更好地加强我们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核心领导作用。

(三)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原则

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说到:“中国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领导的时候,就强调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并认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事实正是这样,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毛泽东曾多次明确指出,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是诱发战争的主要根源。在他的思想中,对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主要根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和我国政府就一再向全世界公开声明,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我们永远不称霸,不但自己不搞霸权主义,而且坚决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搞霸权主义。在这一原则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切实的行动,坚决反对美国对朝鲜和越南的侵略,积极支持和援助他们的反侵略斗争;同时,对苏联的霸权主义行为也给以强烈的谴责和抗议;我们一贯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支持他们的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斗争。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是最希望和平和积极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邓小平认真考察、科学分析国际形势,明确提出了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主要根源的观点。由此,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一项既定国策承继下来,并把它作为我国对外战略的一个基础,从而成为我国国际战略的一个主要原则。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确定为我国人民在8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在八十年代,实际上到九十年代,甚至到二十一世纪,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这一思想,指明了这一原则在我国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并形成了新的外交战略思想,在实践探索中确立了三个基本原则,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大局,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我们要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一切都要服从于这个大局。等到我们发展起来,那我们就能为人类做出更大一些贡献,就能在维护和平的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多的作用。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环境,搞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在今天的历史环境中,要维护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因为霸权主义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这一切又决定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政府对外活动的根本目标。要真正实现和达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目标,就必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团结一切维护和平的力量。

从对三个原则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国际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则是前提和保障,因而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乃是实现和平,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维护和平环境的基本途径。在这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就居于关键性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

第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我国政府确立反对霸权主义的原则,是建立在对现代战争根源这一重大问题的科学判断基础上的。

关于阶级社会的战争根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有过深刻的揭示。恩格斯说过,只要有利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和社会地位不同的阶级存在,阶级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熄灭。列宁也曾说,私有制引起了战争,并且永远会引起战争。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根源的最基本原理。人类几千年的阶级社会战争史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但是,随着历史的演进,战争根源在不同时代亦有自己不同的表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的规律必然导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市场、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帝国主义战争。列宁通过深入剖析帝国主义时代这一基本特征,得出了“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结论。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证实了列宁这一结论。

然而,在二战结束以来这数十年间,世界形势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固然,帝国主义现象依旧存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廉价原料和销售市场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帝国主义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还时有发生。但令人奇怪的现象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却没有发生战争,更没有爆发世界范围内的大战。与此相反,第三世界国家间却战事频繁,并发生了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乃至社会主义国家间的战争。这些新的国际现象表明,现代战争的根源已不仅仅是帝国主义。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诱发现代战争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他曾多次明确指出,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是诱发战争的主要根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通过对战后国际形势的透彻分析,明确指出:“战争是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提出了“霸权主义是战争根源”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揭示了当代战争发生的主要机制,是对私有制和阶级的存在是战争根源这一基本原理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运用,是对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根源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根源理论的重大贡献。

邓小平关于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的论断主要包括:

其一,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当代最突出的危险,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根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对抗体系。战后几十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大搞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他们积累的核武器占世界核武库总数的90%以上,具有将地球毁灭几十次的能力。他们都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又各自掌握着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因此能有资格打世界大战的只有他们两家。长期以来,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他们无视其他国家的主权,对许多主权国家进行武力威胁,粗暴干涉别国内政,要求别的国家和人民自认小兄弟,接受他们的控制和指挥;他们把自己的力量派到世界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军事基地,维护超级大国的所谓“世界战略利益”;他们利用和支持地区霸权主义或种族主义势力为自己谋求利益,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战后世界上所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都与霸权主义者插足其间有关。其中有的是超级大国直接出兵挑起的,有的是在超级大国的挑动、唆使或支持下爆发的,这就是所谓的代理人战争。所有这些事实都足以说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主要根源。对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也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在苏联解体之后,两极体系不复存在,但美国却以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自居,欲独霸世界,妄图建立一个由他来领导的世界新格局。这种企图充当“世界警察”的强权行为表明,霸权主义依旧存在,霸权主义依旧是现代世界不安和动乱的主要根源。

其二,地区霸权主义是造成地区动乱的重要祸源。霸权主义有世界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之分,但二者的扩张本质相同,只是“胃口”大小有别。一些中小国家依仗其在地区范围内具有的较强实力,在超级大国的支持或怂恿下,推行霸权主义扩张政策,不断制造事端,向邻国挑起武装冲突或局部战争。这些地区霸权主义成为破坏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引起地区动乱,是导致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重要策源地。例如,在中东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色列在美国等的支持下,连续多次发动中东战争,侵占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是中东地区长期不得安定的主要祸根。在东南亚,越南在苏联支持下,依仗其在抗美救国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事力量,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妄图拼凑以它为头子的“印支联邦”。它控制老挝,入侵柬埔寨,多次挑起中越边境冲突,成为东南亚地区长期不安的主要根源。这些事实都表明,地区霸权主义的扩张行径也是爆发现代战争的重要根源。

其三,社会主义国家搞霸权主义也会成为战争策源地。“霸权主义是战争根源”这一论断提出了现代战争的发生机制已不能仅仅从社会制度或阶级属性中去寻找,而更多更直接地是取决于各个国家执行的对外政策。这是因为,霸权主义与帝国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帝国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而霸权主义是一种国家行为,一种国家的对外政策。帝国主义可以推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推行霸权主义。在当今世界上,无论何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只要对外推行侵略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都会成为战争根源。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各自在经济、文化、社会及民族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利益。如果社会主义国家违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在对外交往中不适当地突出本国利益,甚至把本国利益置于他国之上,搞强权政治,这势必使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国家、民族利益矛盾逐步扩大和激化,甚至导致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的发生。

当然,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搞霸权主义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有区别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实行强权政治,是由其本质决定的。而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实行霸权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而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不能有效地避免民族利己主义强权政治的结果。尽管这两种不同的霸权主义在产生背景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但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搞强权政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干涉并力图控制别国内政;从行为效果上看,又都起到了导致或加剧国际紧张局势,诱发武装冲突或战争,破坏世界和平的恶劣作用,因而都是现代世界不安宁和祸乱的根源。

在当代,既然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是对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那么,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曾反复强调:“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这就为世界人民维护和平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对霸权主义的目的就在于维护世界和平,而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如果不反对霸权主义,允许霸权主义横行霸道,维护世界和平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长期的对外方针。”

第二,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1985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这就说明,维护世界和平,既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