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筠:是的。从表面上看,父母对孩子的娇惯是因为不放心,因此他们代替孩子做决定,比如说,你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应该怎样安排婚后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点,父母在儿女婚后依然娇惯他们,其实是自己没有做好放手的准备。换句话说,父母比儿女更需要将“娇惯”这个习惯保持下去。
中国的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承担着双亲的人生希望、价值和兴趣。当他们结了婚,建立新的家庭,生活重心开始转移,父母亲会变得不适应,他们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人生角色的定位和意义都出现了危机,这使得他们不愿意放手。
父母这种“不放手”会导致两种极端表现:第一种就是孩子没主见,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包括跟谁结婚、在哪儿买房子等等,这无疑是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婚姻了;另外一种情况是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他们急于摆脱父母,从而建立婚姻。这就导致,他的婚姻多了一个义务——解决亲子间的矛盾。于是,婚姻很容易疲累,产生裂痕。
因此,做父母的,在孩子结婚之后,必须把生命的独立性归还给他,尊重他自己的想法和安排。而做子女的,则要摆脱依赖的惰性,警惕父母过度侵入自己的婚姻。
《青年心理》:有位网友发帖说,母亲一直对自己视如珍宝,但是那天却看到她给丈夫手洗衣服。母亲觉得女儿受了委屈,为此教训女婿一通,结果弄得一家人都不愉快。
张怡筠: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小孩子蹒跚学步时难免摔跤,但有的家长就是为了让孩子一跤不摔,所以一步不离地紧跟着。但是,孩子长大一点后还是会摔倒,其实这时候摔得比他小时候还要狠,还要疼,而且更难恢复。这位心疼女儿的母亲,与那个护着孩子学步的家长,心态是一样的。
我曾做过一档电视节目,夫妻双方以及双方的父母都被作为嘉宾请了来。
现场的情况很搞笑,小两口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而两家的父母却吵得不可开交。我对他们说:“如果有观众刚转到这个台,会认为婚姻出问题的不是两个年轻人,而是你们。”他们这才停下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婚姻到底是谁在经营呢?父母介入这么深,小两口根本没有办法过自己的日子。
而且,父母的介入,还会让年轻人越来越不自信,他们会觉得自己丧失了处理事情的能力。
父母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是否在婚姻中“吃了亏”。实际上,婚姻本来就需要互相妥协互相谦让。如果一方总是占上风,另一方总是受委屈,那么这个婚姻肯定难以持久。但很不幸,我们大部分父母总期望自己的孩子占上风,而不去想这种倾斜会最终毁掉他儿女的婚姻。父母的心声是:
“我的孩子从小被我宠坏了,你们就让让他吧!”实际上将孩子宠坏是父母的过失,而现在父母更应该承担起修正的责任,教孩子如何与伴侣相处,如何做一个好丈夫或好妻子,而不是一味地偏袒孩子,将他们推向更加偏执的境地。
《青年心理》:中国的大部分父母,将半生积蓄都用在了儿女的婚姻上:
买房买车办婚礼。于是,他们会以经济支持为由,在儿女的婚姻中出谋划策。
张恰筠:父母为儿女做出的付出,这值得每个人铭记和感恩。但是,如果变成有条件的交换,那就不能称之为爱,而是一种交易,哪怕这个交易是金钱与精神的。事实上,父母付出钱,当然也有感情付出,然后他们就要求儿女偿还更多的感情,甚至是言听计从,这种隐形的、冠冕堂皇的交易才更可怕。
父母应该抱着这样的态度:无论儿女是否听我的,我都支持他。当然,我的观点是,精神支持比经济支持更重要。另外我也想对年轻人说,经济独立决定思想独立。如果可以靠奋斗得来一切,哪怕稍微晚一点,也比伸手管父母要来得好,不是吗?
父母别说另一半不够好
《青年心理》:有一个女孩说,本来她觉得自己的老公事业有成,人才俊秀。但自从妈妈说他“不太会疼人,对你不够体贴”之后,这个女孩就越发觉得老公不够细心,对她不够好了。为此,她多次以离婚相挟,闹得双方心灰意冷。
张怡筠:这是典型的父母剥夺孩子的感觉,他们不让孩子有自己感觉的权利,而是将自己的感觉强加给孩子。渐渐地,孩子就会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了,而去听信父母的意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回到家还乐呵呵的。妈妈看见受不了了,觉得孩子不知廉耻,成绩这么差还满不在乎。她找到我,希望我帮孩子改改不在乎成绩的毛病。我告诉她:“孩子觉得成绩无所谓,这是他的感觉;你觉得很羞耻,这是你的感觉。你不能强迫孩子有跟你一样的感觉。”这是最糟糕,也是最可怕的感觉剥夺,它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自信的建立。
我们回到这个女孩的婚姻,她很可能从小就经常被母亲剥夺感觉,结婚后还是以母亲的感觉为重,那就势必导致婚姻矛盾。
《青年心理》:独生子女让孩子变成家庭的轴心,而两个人结了婚就意味着两个轴心纠缠在了一起,很容易出现纠纷。比如,很多年轻夫妻都为过年回谁家的问题而头疼,这既是对中国传统的挑战,也是两家人争夺儿女中心的表现。儿女应该如何对待父母“回家过年”这种要求呢?
张怡筠:这就要考验小两口处理冲突的能力了。过年回谁家,给父母多少钱,这都是两个人需要沟通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双方父母都能够放手,不参与意见,一般来讲,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其实,我们常常在简单的事情上附加复杂的含义。比如过年回谁家就是看中谁的父母,再推理一下,那就是瞧不起对方的父母……其实,只要观念稍微松绑,很多问题就可以有弹性的解决。两家离得近,那就三十在你家,初一到我家;两家离得远,也可以今年回你家,明年到我家。甚至,有人提出的“各回各家”也是有效的办法,只要夫妻双方能够达成共识。
我们需要独立的婚姻
《青年心理》:说了父母可能对孩子婚姻造成的各种影响,那么,作为年轻人,想要处理好婚姻与父母的关系,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
张怡筠:我觉得首要是弹性地处理事情的能力。思维要开阔,要顺应时代,而不要固着。比如前面提到年三十去谁家的问题,如果弹性地思考就会发现方法很多,但如果都固守着传统理念,那就很容易引发矛盾。
另外还需要自省力。这里说的自省,知道自己的缺点只是含义之一,更重要的是,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学会用优势去补劣势。比方说,你是个比较懒的妻子,这是缺点,但是你同时还具备很多优点,嘴巴甜、够体贴等等。
那么,你可以通过甜言蜜语让老公多干活,多陪公婆聊天哄他们开心。这样,即使你有瑕疵,婚姻也会很幸福。否则,一旦缺点成为对方和对方家庭的攻击对象,你就会感到委屈并且自卑,让你们的婚姻背上沉重的负担。
《青年心理》:作为父母,又该如何对待儿女的婚姻呢?
张怡筠:第一个建议,把孩子当大人看。你可以给建议,但不能替他做决定,更不能强迫他听从。
第二个建议,接受你的孩子要自己为婚姻做安排、负责任。儿女在婚姻中受委屈也好,生了气也好,这都是他(她)要独自面对的考验和挑战,父母不能参与其中。
第三个建议,必要时给孩子情绪支持。原生家庭永远是人心灵的港湾,当孩子在婚姻里受了委屈,回来向爸爸妈妈诉苦,父母应该挺身而出给孩子情绪支持,可以说:“宝贝辛苦了,我知道你觉得受委屈了!”但千万不要跨越界限,去帮孩子讨回公道。其实,你的理解已经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而且也是唯一可做的支持。
第四个建议,帮助孩子多发现另一半的优点,而不是去贬低和挑剔对方。
这样一来,父母就可以对孩子的婚姻起到正面的作用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父母都应该记住:独立的婚姻是你能送给儿女最好的结婚礼物。
让家庭充满幽默感
文/岳晓东
现代生活中,幽默无处不在,无论是校园、职场,还是其他公共场合,我们常常能听到富有幽默感的话语,见到令人轻松愉悦的举止行为。但是,稍显遗憾的是,在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间,在被称为“心灵避风港”的家庭中,幽默感却往往被忽视,甚至是压抑。
中国家庭里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父母严厉地责骂子女,即使心里舍不得,面子上却也不肯显露半点儿轻松;而子女对父母说话则是充满了恭敬,甚至有些生疏客套,让亲子关系变得很僵硬。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所造成的——父严子孝,兄友弟恭,容不得半点儿玩笑。另外,从心理层面看,也是由于很多父母与孩子在认知倾向上存在着的差异,父母喜欢讲大道理,令孩子难以理解。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多一些幽默感,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事例来阐述人生的道理,令孩子容易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幽默的言行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自由自在的家庭氛围,减少亲子问的抗拒与逆反,让父母跟孩子变成非常合拍的玩伴。而对于父母们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当你带着工作的疲劳回到家里,可以跟孩子一起沉浸在童趣的世界里,减轻一天积攒下来的压力。这样的家庭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是亲密和谐的。
童言最是无忌,孩子身上的幽默感往往值得我们成人学习。而父母偶尔表现出来的幽默细胞,则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亲近感。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些亲子间的幽默互动。
幽默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一位法官带儿子到巴黎剧场去听音乐会。舞台上,女高音歌手正唱着一首热情奔放的歌曲。
儿子:“爸爸,为什么那个男人要用他的棍子吓唬那个女人呢?”
父亲:“他不是在吓唬,他是在指挥乐队。”
儿子:“既然不是吓唬,那她为什么叫唤得这么响呢?”
被闹烦了的父亲:“她喜欢大声叫唤,就像邻居的玛丽一样。”
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方式往往令家长们头疼不已。如果较真儿回答,孩子可能更听不明白;但若不作回应,孩子肯定不会罢休。此时,如果家长们可以用幽默的“儿童式思维”作答,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举例:虫子太傻了
一位父亲正跟7岁的儿子讲睡懒觉的坏处,最后,他总结道:“记住,鸟儿只有起早才能捉到虫子。”
儿子不服气地说:“那么,虫子起得早不就太傻了吗?”
父亲回答说:“被捉住的虫子不是起得早,而是还在睡懒觉。”
儿子叹口气答道:“哦,我现在知道睡懒觉的坏处了。”
幽默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个小孩儿问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得多吗?”
“是的。”父亲回答。
“那么,是谁发明了蒸汽机?”孩子接着问。
“是詹姆士·瓦特发明的。”
“为什么詹姆士·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呢?”
“呃,我想,大概他不像自己的儿子那么勤奋吧。”
这则幽默非常典型,显示了孩童与生俱来的思辨能力,而家长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掉进了他们的“陷阱”里,最后使得自己的论点跟论据自相矛盾,站不住脚。好在这位父亲有一颗宽大而幽默的心灵,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巧妙地将话题引导到勤奋好学中去,让孩子于无形中受到教育。
举例:如此惩罚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惩罚你吗?儿子。”父亲问。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呢?”
“因为你打了比你小的孩子。”父亲说。
“可是我比你小,你为什么要打我呢?”
孩子用简单的语言让父亲陷入两难之境——既然暴力不好,你又怎么可以用暴力来对待我?!如果是聪明幽默的父亲可以这样回答:“我希望你亲自体验一下弱小孩子的感受。”当然,如果可以不用暴力而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那将是更好的选择。
幽默就是概念的移形换影
“爸爸,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北极探险家。”孩子骄傲地说。
“好孩子。”父亲夸赞他。
“那么,我现在就开始训练吧。”
“怎么训练呢?”父亲问。
“请给我每天买一筒冰激凌,这样我就能适应北极的寒冷天气了。”
“可是,亲爱的,北极是冰激凌吃的。”
孩童的小聪明在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他用了一种极为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家长的处理也非常妙,同样的幽默语调将儿子踢来的皮球送回去,既可以拒绝他的无理要求,又能够让孩子不受伤害。
举例:放到肚子里
妈妈买回一网兜水果,叮咛儿子道:“你要把水果放到谁都够不到的地方去。”
儿子:“妈妈,那就放在我的肚子里好了。”
妈妈笑一笑:“当然可以呀,但是什么时候可以放进去,要由妈妈说了算。”
幽默就是少年扮老成
一位数学家测定了“阿波罗13号”从宇宙返回地球轨道的数据,然后开车回家。汽车开到城外时,他迷路了,他问了几次路才回到家里。正在念小学的儿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爸爸,幸好飞船里的那些宇航员不知道这件事!”
这则幽默显示了孩子的调侃能力,尽管是无意的,,但是作为科学家的父亲被儿子如此嘲笑,显然会非常窘迫。但有时,恰恰是这种地位对等的互动,使得孩子眼中的家长更为可亲可爱。
举例:我给上帝画像
5岁的哈利趴在一张纸上,专心致志地画着什么。
“你画什么呢?哈利。”妈妈问。
“我在给上帝画像。”
“可是没人知道上帝到底是长什么模样呀。”妈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