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和事业不一定是两件完全截然分开的不同工作,可能就是同一件事情,分水岭就在于职业锚。确定职业锚之日,就是职业转变为事业之时,从此,自己的职业生涯转变为事业生涯。任何一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
是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找职业锚的过程就是找自己的人生使命。自己的人生使命是什么?自己一定要完成的那件事情是什么?要想明白!有一次,我问一个人:你一定要完成的那件事情是什么?他说:“我一定要生一个儿子,我们家三代单传了。”如果仅仅是为了繁殖一个后代,小猫、小狗也能做到。一定要完成的那件事情,绝不仅仅是让家庭传宗接代,而是有更重要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
2.每天在干什么?
有的人是在干活,受累遭罪也要干,为了养家糊口;有的人每天就是去工作,上班挣钱,为了有个安全保障;有的人想到的是自己从事一个职业,重视社会地位和专业技能;而有的人想到的是从事一项事业,他的关注点在于社会贡献和人生价值。是干活还是上班?是从事一个职业还是从事一项事业?这不取决于那项工作本身,而是取决于做这份工作时的心态和工作结果。
3.每天在为谁而努力?
我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为自己。等结了婚、有了孩子,要为家人。条件改善了,要帮助亲戚朋友。如果做了管理人员,要为同事。做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还要为企业。有没有可能把自己努力的境界再提高一个层次: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有人说: “咱们平民百姓,能做到为家人、为朋友,那是本分。为同事、为企业,那就已经很不简单了。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那是国家领导人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一个平民百姓,能管得了那么多吗?要是能做到那些我不就成伟人了吗?”
什么是伟人?查阅一些伟人的传记,看来看去就可以发现一个秘密:所有被称作伟人的那些人,就其个人本身来说也是凡人一个。每个伟人都有凡人的因素,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伟人都有;常人犯的错误,伟人也会犯。成为伟人的分水岭,是他为什么而工作。
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回答记者问时说:“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为了让人民幸福快乐过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民族在世界赢得应该有的尊严,我愿献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温总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温总理也是从最基层干起来的。彭清一老师原来是一个流浪讨饭的孩子,也是从贫民百姓走出来的。每一个伟人都是从凡人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凡人血液里都有伟人的基因。
凡人也可以参与伟大事业
在2008年“5·12”地震中,全世界人民见证了遍布全球的亿万中华儿女在平凡中铸造他们伟大的善举。地震之后,很多人真心实意地把四川灾区人民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真心实意地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去捐助灾区的人民,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份超越了男女情爱关系的爱,超越了血缘关系、亲属关系的爱,这份大爱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
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我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相信我可以参与到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在“5·12”地震之后,我和同事们多次深入四川灾区做职业生涯培训和心理辅导。
以前我们做家里有人去世的心理辅导,都是一对一地做,但是当我们去一个重灾区时,实在来不及做一对一的辅导,有六位母亲都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有的母亲头天晚上用脑袋撞墙,撞得头破血流,不要活了。由于时间来不及,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做集体辅导,让这些失去孩子的母亲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当这些母亲在心理辅导后重新露出笑容的时候,我们却哭了,但这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欣慰的眼泪!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还记得那个用胳膊保护了四个学生,自己却献出了生命的谭千秋老师吗?
给谭千秋老师的妻子张关蓉老师做心理辅导
我为他的夫人张关蓉做了心理辅导。我去的时候,她说:“本来昨天我要去给谭老师选择墓地。”我问:“选好了吗?”她说:“原来选的那个15800元,太贵了。我们家没那么多钱。”我说:“张老师,千秋老师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啊。墓地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你别为钱的事发愁,他墓地的钱我们来出。”她说:“不可以。千秋活着的时候就不愿意麻烦别人。如果他的在天之灵知道了他的墓地都是别人捐助的,他会于心不安的。”她这样谢绝了我们的帮助。我说:“我怎么能帮到你呢?我帮您做个心理辅导,行吗?”她说:
“这是我所需要的。”心理辅导做了两个多小时,让她在催眠状态下又重新见到了丈夫,跟他倾诉心中的思念、悲哀和对未来的担心。她哭出来了,眼泪尽情地流淌。但在辅导的最后,张老师说:“她已经带着学生们把千秋老师的骨灰,埋在山中,种了很多的松柏树。”她又说:“我一定要恢复幽默的教学风格。我要去讲故事,讲笑话,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最后合影的时候,张关蓉老师的脸上露出笑容,我真的好感动!我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不觉得我是在帮助他们。我觉得从四川人民的身上,学到了这种坚强、乐观的精神!
爱是一切的答案,我们所有的普通人都有可能做一份伟大的事业。凡人开创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将凡人炼成伟人。当你确定了职业目标,你就能更好地设定职务目标,甚至不再计较职务得失;当你确定了事业目标,你就能更好地规划你的职业目标。
我在40岁的时候,确立了推广《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作为我后半生的职业锚。在我的著作《你的船·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中,详细介绍了职业锚理论。我在职业生涯培训中注意到,讲到职业锚时,大家听得那么专心,经常有人问我:“程老师,我怎样才能尽快地找到我的职业锚?”尽快找到“职业锚”不容易。刚参加工作马上就能找到吗?我研究的结果是:开始寻找职业锚的平均年龄是35岁,找到职业锚的平均年龄是40岁。我是37岁开始寻找,40岁找到的。我看了一个报道,比尔·盖茨也是40岁时找到他的职业锚。他的职业锚不是做软件公司,知道他的职业锚是什么?是慈善事业!要是早点儿就找到,比如20岁就找到,那当然是好事,但是这很不容易。很多人是经历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艰苦的磨炼,经过了苦思冥想才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锚。正是因为不容易找,就像爱情一样,不容易找到才特别的珍贵。职业锚也是一样,正是因为不容易找到,才特别的珍贵。所以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情感生涯中获得爱是幸福的;在职业生涯中,找到职业锚是幸福的。
要找到职业锚,其中一个非常明智的办法是寻求职业生涯培训师、职业生涯辅导师的专业帮助。在今后的社会里,职业生涯培训师、职业生涯辅导师会成为有无限发展前景的新职业,是越来越受到社会需求的新职业。
从2005年开始,我们每年为企业、为大学、为社会培养几百名职业生涯培训师、职业生涯辅导师,帮助数十所高校、数百家企业开设职业生涯培训课程。
知识是最好的礼物,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职业生涯知识是最珍贵的礼物,职业生涯培训是最长久的福利!
完美的幸福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在情感生涯中获得真爱;在职业生涯中找到职业锚。爱,有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子女之爱、朋友之爱。有的人一生当中获得了情感生涯的爱,就有了情感方面的幸福;有的人找到了职业锚,就有了职业生涯方面的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够理解职业锚这个概念,接受这个概念,并且在职业生涯中努力地去探索,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锚。
祝愿我们亲爱的读者,在你的情感生涯中获得爱,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找到职业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
我们常因害怕承担后果而放弃选择,随波逐流。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一种选择都蕴藏着机遇,选择的结果其实靠自己塑造。
穿越“选择”的湍流区
文/吴志翔
人生无处不选择。
电影《猜火车》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卡里路,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吗要做这些?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依稀记得当年听到这番话时,我心里感到的不安。我觉得生活仿佛张开着一个血盆大口,正在用许多无从选择的“选择”吞噬我的生命能量。
无论人生处于什么阶段,我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到哪所城市,做什么工作,交怎样的朋友,买哪里的房子……我们随时面临着人生旅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岔路口,表面上看来每个路口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意味着我们在行使可贵的自由,在创造仅属于自己的未来。
可是,选择有时候却令我们心情沉重。“握着烟斗思考”的哲学家萨特说:“人的自由就是选择,而我们在选择的同时必须承担因之而来的全部责任。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根本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合适,因此我们会被这样的自由吓住。”
比尔·盖茨说:“我的成功在于我的选择。”这容易使我们赋予每一个选择以强烈的命运感;有人说,“命运就是你身边的人”,这使得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充满了恐惧感;而俗话又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令我们在做一些决断的时候举棋不定;魔法学校的校长对哈利·波特说,“决定你是谁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这让我们在面对所有的岔道时充满了惶然。
我们害怕未知的东西,害怕迷失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心理学家弗罗姆认为,现代人有“逃避自由”的倾向,总是试图放弃自己的个性,让自己融入到一种更主流、更市场化、更为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活中去,以使自己在成为“无名大众”的同时摆脱孤独和恐惧,获得一份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像电影《猜火车》中说的那样,选择所有人都选择的东西——可是,“你别无选择”其实等于不选择。
相信很多人在面临选择时会产生无措的感觉,甚至会暗暗寄希望于某种超越于自身的渺茫玄虚的东西来替自己做决断,无论那是偶然还是必然都无所谓,而只想把这份自由心甘情愿地交出去。比如,抛硬币;比如,求神拜佛;比如,渴望获得某种来自更高存在的暗示或启示。我自己也曾经干过不少这样的傻事,在面对不同选项无从决断时,常常听任事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行,或者等待外力的介入帮助我下定决心。然后,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可以用“被逼无奈”、“不得已”等借口来获得安慰——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被规定好的,那么我们就无所谓选择,也无需为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这种“不选择”可以被美化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但究其实质却无非是想要逃避与选择相伴的责任罢了,是“逃避自由”心理在作怪。萨特说过,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选择是最糟糕的一种。正如弗罗姆所说,逃避自由是一种最坏的选择,因为这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是心理的病态。如果允许我适度地用一下另一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逃避选择、逃避自由、无力做出决断的人,其实是在无限延宕“同一性危机”,使自己始终处于自我意识的湍流区。而生命,就在消极被动制造的混乱中被空自消耗。
更通俗一点儿说,我们之所以逃避,是因为选择本身的重要性被不恰当地夸大了。有一些貌似深刻的观点显然在误导我们,如什么“成功不在于机会而在于选择”、“人生的命运就取决于你一刹那所做的决定”之类。我们的自由意志就这样被选择所带来的可能性后果压垮了,所以我们宁愿当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可事实上,风险绝不会因为种种延宕和逃避的策略、不会因为自欺欺人的祈祷而减弱,恰恰相反。
但凡面临什么关口的时候,我也是不断地提醒自己,无论我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比不做任何选择要好。我记得多年前读过温元凯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说,哪怕我们做出的选择最终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那至少也让我们知道了此路不通,知道了自己适合做什么。可是如果什么也不做呢?只会比选择错误更加一无所获。
我还是相信,无论成功与否,人生并不是策划或设计出来的,因此没有必要让每一个选择超载,承担它所不该承担的心理压力。近来我读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的一篇演讲,其深谙人生三昧的智慧令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他肯定选择的意义,也能体会今天很多人所面临的选择困境,但他更着力指出的是:每一种选择都有自己的机遇。他说,他本来几乎注定要学医的,由于阴差阳错,最终成了一名机械工程师。但其实这两种选择并没有本质差别,每一个选择中都包含着自身的机遇,都有无限延展的可能性,只看你如何将你所做的选择进行下去。他建议大家在做选择时不要过于思前想后,因为选择的将来是逻辑推断不出来的,一个人真正需要思考的,是选择之后如何去挖掘其本身所蕴藏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