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在写字间里流浪
14537100000003

第3章 流浪过新人的蘑菇期(3)

最后,在“重点提示”下面设立情商区,内容包括自己的性格介绍,如热情大方、不怕困难等,最好是比较符合该项职业要求的特质,同时还有对应聘企业的文化认同以及对职位要求的理解,这样会让招聘者觉得这个职业是你的理想岗位,而非糊口的工作。

其实,这些内容概括起来不会超过200字,但是正因为其简单,才能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就像射出的箭,正中靶心,成功率增大。

准备简历的前100天

我的一个朋友是圈子内的“跳槽女王”,因为她在最近五年内跳槽三次,而且成功率百分之百,事后满意度也百分之百。她究竟有什么特异功能?或者是特别的好运?其实不然,只是因为她非常注重跳槽前的100天,每次有了新的求职意向,她都会提前三个月对其进行调研,依照调研结果进行求职,可谓百发百中。

跳槽求职自然是需要简历的,而这位朋友的简历很特别,除了基本信息之外还有一份长达两三千字的“建议书”,其内容包括:公司所属经济领域的现状分析;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分析;公司的自我优势分析;自己现有资源能为公司带来哪些效益等等。试想,如果你是用人单位的领导,收到这样一份建议书,还会不对应聘者刮目相看吗?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她都把建议书放在基本信息前面,这样保证了用人单位对她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即使后面的基本信息有什么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也能减少影响。

那么,她靠什么完成这份建议书?

主要有三个途径:第一,她跳槽的行业还是相近的,所以长达十年的从业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她只需要多做思考,对自己所处行业进行系统分析,就可以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第二,跳槽前,她会利用业内的人脉对那个公司的情况做尽可能多的了解,甚至会通过关系直接找到那个公司的员工了解情况,更重要的,她可以借助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这样她提出的意见就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第三,在完成建议书之后,她会将它拿给业内更有经验的人看,征求对方意见,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尽量减少失误。还有一点需要补充的是,她会在文章最后写上“这些建议只是我个人的思考,也许会有不成熟的内容,仅供参考”。这样降低对方的期待,也给自己留了一定的缓冲余地。

事实上,这样一封建议书,就像一把飞箭直接射在招聘领导的心头。他会觉得你是一个对业务熟悉且勤于思考的人,方法独特新颖但又并非哗众取宠,提出了真正有效的建议和方法。这样的应聘者,即使不聘用其做员工,肯定也想亲自见见她,交流交流经验。所以说,这样无形中她就为自己赢得了面试机会。只要面试前稍加准备,被聘用多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在求职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公司要你,你会毫不犹豫地去工作;但如果十家公司给了你Offer,你反倒无法抉择。事实上,人面临的信息越复杂,心理就越容易被干扰,产生混淆感。对于招聘者也是如此,你为他呈现的信息过多,反倒让他无法对你本人做出准确评判,而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招聘一个无法评判的员工。所以说,求职要像射箭那样,把自己的优势变成箭尖,哪怕只有一点儿,也能够一击即中。

大学生的求职“举重静心术”

文/张大诺

毕业临近,大学生求职已经跟天气一样,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近常听到很多学生抱怨:今天参加五个招聘会,明天老爸打电话来探消息,搞得我心里乱得很,完全静不下心思考。

事实上,恰好是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帮一个求职的大学生解决过类似问题。今天拿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信息过多,无法安心求职

“每天一睁眼,寝室里就有人在讨论应聘的事情。要么是招聘会的消息,要么是某某面试又没成功。有意思的是,大家仿佛对成功的避而不谈,好像一说就泄了自己的士气一样。声音听够了,我还能看到室友上网看完邮件后的表情——麻木而绝望,有时他又会突然大吼一声,说些给自己打气的话,然后傻笑几声,出去了。

“总能收到各种各样的短信,有的是介绍工作信息的,有的是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说实话,我甚至都很少为这些热乎乎的短信感动,有时候是一种厌烦。我觉得自己掉进了一个热锅里,这个热锅一天24小时都在沸腾,但我还愣是跳不出来。只能这么心慌着……”

以上是这位大学生对我的哭诉。

听完之后,我对他说:“其实你也知道,你的心烦跟气氛没有绝对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已经找到了工作,那么,在这样的气氛里,周围同学还是说这些话、做这些事,你还会感到烦闷吗?肯定不会,有可能还会让你有种旁观者的轻松感吧?”

“你说得没错儿,”他说,“但问题就是这样,那些应聘的机会好像都是为了耍我,长途跋涉上几个小时,最后还是令人失望的结果。有时候我去制作简历,几乎都不用脑子的,事实上,也用不上。脑袋好像停止转动了一样,机器似的。大概只有这种麻木混沌的状态,才能让我的心态稍微平稳一些。

否则,我一动脑,那些烦乱的信息就会侵袭而来,让我陷入混乱。”

“那你真的应该学习一下奥运赛场上的举重运动员,他们都有保持稳定心态的妙方。”

“什么妙方?”他急切地问。

“你知道,在举重比赛中,每个选手只有三次试举机会。因此,从多大的重量开始举,之后每次又要加多少公斤,这都非常有讲究,因为它严重影响着选手的心态。一般说来,大家会先举自己最有把握的,这样能保持情绪状态的稳定,也确立了自己的基本名次;第二举会选择自己有实力完成但又没有百分百把握的,因为有了第一举的打底,现在可以安心冲一冲更好的名次;第三举则会冲击自己最好的成绩,没有了任何压力,只是以激动和兴奋去调动最大的爆发力。”

“你是说让我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找起?”

“也不尽然。其实最重要的意思是,给自己做好规划,拟定一个求职次序,让自己每次面试都能有一个平稳的心态。这样可能更利于求职成功。”

不同工作,对应不同心态

接下来,我给他作了一个分析,把面对求职时容易出现的态度分了类,然后为每种类型找到合适的应对心态。

一、不后悔型

告诉自己,应聘这样的职位只为了以后不后悔。因为它的门槛很高,自己很难进入,但是一定要去试试,并且以最轻松的心情去。去之前可以想:

这里招收的都是顶尖人才,即使没被录用也不丢脸。如果求职失利了就告诉自己:我起码感受了一下“高级工作”的气氛,不会日后再想“我为什么没有去那个地方试试,万一有机会怎么办”?

当然了,也可以再补充一句:再过几年,谁说我不会跳槽到这里?如果真的喜欢这份工作,那就把失落转化成目标:三年后,我一定要跳槽到这里。如此一来,你的下一个目标只是跳板而已,你的应聘压力就会更小一些。

二、对得起父母型

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来自于“对不起父母”。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摆脱愧疚感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说白了也就是多投简历、多去应聘会,这样你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已经如此奔波,可以底气十足地告诉父母,我已经尽力了,我对得起你们的付出。如此一来,你就不会为一个机会的得失感到焦虑,再去应聘时就能平静些了。

三、机会型

如果你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得至少一半的成功机会。那么,在面试之前要这样调整心态:我不是去应聘一份工作,我是去会见一大批的竞争者,我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至于这次机会,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果我真的失败了,我也是败在高手手下,不需要因此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更何况,我已经与高手过招,自己的能力也大增,下一次就会成功。

四、委屈型

觉得于这个工作也行,但总觉得有点委屈,好像相亲,明明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但鉴于时间紧迫只能将就这个了。对于这样的工作,你肯定没有兴趣去应试,即使成功了也没有太大的快乐。

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这份工作虽然不理想,但起码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也能让父母放心,在就业紧张的大环境下应该珍惜。另外,在社会上你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即使这个平台不是很高,但起码是个起点,你站着它就可以起跳,以稳定的心态去找更喜欢的工作,这不正是你所希望的吗?

最重要的是,找工作就像考英语四六级,越往后越难成功。并不是机会真的少了,难度真的增加了,而是你的心态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平稳了。

所以,机会要先抓住了再说。

五、无所谓型

只要自己点头就可以去上班,比如去一个不太理想的城市,或者做一份收入非常低的工作。这个时候可以告诉自己:那个折磨人的求职地狱终于要结束了!我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我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其他的以后再说。

即使是普通人,也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现在的工作是个过渡,我要先踏下心来,认真做好它,然后再想下一步怎么走。我已经受够了竞争的压力,那些千万分之一几率的香饽饽,谁爱抢谁抢去吧!我只要先走好眼前的这一步,下一步过段时间,等我冷静下来了再说。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些方法对你都失效,还是没有找到工作怎么办?

仍然得学举重运动员——举不起来不是失败,被砸伤压垮才是真正的失败。所以,只要你还活着,没有被砸倒,那么总有举起来的机会。

一般人比较好面子,对于“钱”字不太好意思开口。但是,工作也是为了谋生,所以,面试时自己知道自己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是无可厚非的。

求职薪酬巧打听

丈/李瑁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话流行了若干年。不错,如果没有钱,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也无法解决,最起码的安身立命也难以实现。所以,每一个人在求职的时候,都不得不关心薪酬这个最核心的问题。

但是,不知您是否尝试过换位思考。如果您是招聘者,您希望应聘者赤裸裸地请教工资有多少吗?所以,目前有一种说法,即在择业的过程中,最好不要随便问岗位的薪酬,否则可能引起招聘者的反感。甚至有的人事经理不留余地地说:如果应聘者主动问薪酬,我肯定让他立马走人!

这一来可就难办了。如果应聘者主动问工钱吧,怕被人看成是斤斤计较唯利是图,弄不好还要得罪招聘者;如果识相点儿不去请教,又不太放心,因为万一工资低得让自己难以接受,岂不是自作自受?左右为难,如何是好?

其实,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该不该问薪酬,而在于你是否具有请教的语言技巧。列举以下几种情况,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人才交流会上,当你递交应聘资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问一声:“这个岗位的收入大约是多少?”由于交流会上热闹非凡,人多嘴杂,招聘者忙得焦头烂额,很可能在不经意中露出真相。如果他不愿回答甚至有反感,由于此时乱哄哄的,他也不大可能耿耿于怀地记住你的模样,再找机会“秋后算账”。

面试时,在谈到你以往的工作经历时,招聘者往往会问你现在的收人情况。你可以在回答了对方的问题后,正好可以适时地反问一句:“这个标准与贵公司相比有多少差距?”当然久经职场的招聘者不会回答准确数字,但是因为有了参照标准,他的回答也许会含蓄些。比如,“不会高于过去的收入”或“目前我们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但差距不大”之类。通过这些回答,你可以推算出新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即使对方不作正面回答,或对这个问题有反感,但由于这个问题因他而起,所以也不会有太多不满。

还有一些招聘单位在面试时会主动问:“你期望的薪酬大约是多少?”当然这是一种场面上的提问。此时,你恰可以借机以退为进,提出反问:“我愿意接受贵公司的薪酬标准,不知道按规定这个岗位的薪酬标准是多少?”

这样,你不但没有露出自己的底,反而可能摸清了对方的底。对方可以回答:

“我们的薪酬标准和规定差不多。”同时也可能透露出比较模糊的数字。如果你对对方的标准感到满意的话,那么双方可能一拍即合。

另外,如果你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工作。

因为你不会过分计较报酬,也不会过多考虑物质享受,所以你的信条应该是,只要喜欢,就会干吧。

其实,要打听应聘岗位的薪酬,不但可以直接从招聘者口中问到,你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关系,间接打听到你应聘企业、应聘岗位的大致薪酬水平。要提醒的是,根据一般心理,从间接打听到的数字往往会比实际水平低,因此,如果对打听到的数字能接受的话,那么完全可以欣然接受这个岗位。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要多了解每一个人所持有的主观信条和所处环境,进而对之谅解,并尊重其人格,沟通思想。”在职场上,作为一位应聘者,应当把这句名言仔细琢磨,专心品味。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应聘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啊。

假如你的配偶、朋友或同事有一天对你说“放轻松点”时,要注意了:

或许你离“鞠躬尽瘁”的境地已经不远。这时你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抚慰与放松,它会帮助人尽快找回那个活力充沛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