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在写字间里流浪
14537100000025

第25章 流浪过最初的梦想地(1)

有人说,如今的就业环境是坑少萝卜多,管什么理想不理想,先给自己占个坑才是真理,否则冻死了都没地儿埋。也有人说,只要有理想,就业环境再恶劣也不会觉得寒冷,因为你始终能看到前行的方向和希望。

就业寒冬,是否还要坚持职业理想

最初的梦想

文/李洁

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著的人都有隐形翅膀。只是,在现实大海面前,有的人执著着,有的人放弃了,而这一切与每个人的心态、机遇,以及对梦想的认识有关系。

受访人:安妮,女,北京某高校2008年本科毕业生2008年7月,刚刚毕业的我立志要在北京扎根。然而,七个月后的今天,我却将行李一点点地打包,托运回家。

昨晚,爸爸打电话告诉我,工作的事情已经没问题了,我只需要回家象征性地接受一次面试。电话里,妈妈的兴奋毫不掩饰:“今年找工作多难呀,有个铁饭碗比什么都强!”她口中那个“比什么都强的铁饭碗”就是爸爸的单位,一个到了下午就聊天看报,女人们会拿着毛衣到单位织的地方。去年我还心高气傲,坚决要留在北京找工作,但是现在也不得不妥协了。

很后悔错过了去年10月的那个机会。当时已经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而我却嫌办公环境不好,心想:找工作根本没有传说中那么难,年后的机会多着呢!没料到,现实马上就让我哑口无言,直到年底系里尚无一人签约的情形让竞争更显惨烈。本来工作目标就不那么明确,现在更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了。记得去年11月参加了北邮的一个招聘会,在足有几百米长的队伍中排了半天才递上简历,招聘人员看了我一眼,马上把简历扔了回来:“我们招的是会计,你的求职意向却是文秘,完全不相符嘛!”我抬头一看才发现,可不是嘛,招聘板上写得清清楚楚,我却只顾着挤进包围圈,什么都没看。那一刻,脸红得要命,很后悔自己的轻率和粗心。

后来,被逼急了的我也做过几次“个性求职”,直接找到公司门上去推销自己。不知是招聘单位已经厌烦了这种招数,还是我的运气实在不佳,迎来的都是冷眼和拒绝。只有一家公司有人接待了我,让我在一张表格上填了简历。但是许久以后毫无动静,有人爆料说,他们并不是真正招人,而是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或者做人才库的资料备份。我的心瞬间就冷了。

一再遭受打击的结果就是习得无助。慢慢的,连招聘会我都不想去了——去了也没戏!而此时,爸妈告诉我,他们已经托关系在家乡帮我找到了工作,让我回去。我虽然万分不舍心中的梦想,却也只能选择回家的路。

编辑语:将职业理想寄托于一个城市之上,说明理想并不成熟。因此,当出现挫折,或者受到其他引诱就很容易放弃。

受访人:周明,男,重庆某高校2007年硕士毕业生理想的起点决定着理想的高度——我相信这个说法。因此,当我立志成为一名企业管理者的时候,我就决定,一定要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

这两年的就业形势都不是很好,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不得不放弃最初的梦想,找了些文秘、销售代表之类的工作。有人看我一根筋,宁肯挨饿也不迁就,于是劝我:“别以为学了工商管理再去做文秘就丢人,混个饭碗才是最现实的!”其实他们并不了解,我从来都没觉得从底层做起是件丢脸的事,我只是要找一个能够让我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并且慢慢实现理想的底层工作。于是,之后的一年多里,我一边求职,一边看了很多管理方面的书,并且从中认识了茅侃侃、李想、丁磊、戴志康等一批年轻的管理者。

他们成了我的精神动力,让我那些偶尔冒出的动摇念头,能够及时被消灭。

2008年10月,金融危机初现端倪,就业情况也显示出了不良趋势。就在此时,我接到了荷兰一家知名企业的面试通知,职位是中方总经理助理。

当时我几乎兴奋到发疯,但是等我来到面试现场,那兴奋劲儿立马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同来面试的共有24人,大部分都是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还有好几个“海归”。我感觉自己胜算不大,但是为了自己的坚持,也必须拼上一把!

面试分为好几个环节,有性格测试,有一分钟自我介绍,还有当面评价小组成员。这些都是我猜到的,也练习了很多遍,自然得心应手。而从其他人的表现来看,也都是驾轻就熟。但是,最后一道题目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你认为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谁最适合做管理者,请依次排序。24个人被随机分成了四组,要求在20分钟内得出一个一致的结论。

大家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急着陈述自己的理由,好像不压倒别人就誓不罢休。时间很快流逝,15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论调。

我在认真听取了每个人的发言之后,说道:“我们这样争下去肯定没有结果,不如投票表决,每个人只能支持一个,并且给出你的理由。”就这样,统一意见很快形成,每个人都心服口服。

我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成了我最终被录取的原因。看完小组讨论的录像后,面试官这样评价我:沉着冷静,并且有大局意识,能够在理解每个人的观点后,想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让意见得以统一。事实上,他并不知道,这些都不是我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而是这一年多来的面试经验和读到的管理学书籍教给我的。

编辑语: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并且能够不断学习、总结经验,让自己更靠近它。机会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在心态上和行动上都做好准备,才能实现职业理想。

以下是本刊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推出的调查问题及结果(截至2009年2月16日),它向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1)理想很重要,但是就业寒冬里要不要坚持?怎样坚持?(2)职业理想是否等于高薪、大公司?(3)当理想受挫,我们是否应该马上放弃?

1.你是如何看待职业理想的?

A.必须有,而且应该坚持到实现为止(68.7%)

B.没有,随波逐流,找到工作就不错了(23.7%)

c.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7.6%)

2.你认为职业理想是什么?

A.高薪、高职位、大公司(64.0%)

B.在某个行业里做到顶尖水准(2.0%)

C.其他(14.0%)

3.如果有两份工作供你选择:一份你不喜欢但高薪,一份你喜欢但薪水不高,你会选择哪一个?

A.高薪的(45.1%)

B.自己喜欢的(43.4%)

c.都不选,再找一个喜欢且高薪的(11.5%)

4.如果你的职业理想在现实中受挫,你会?

A.放弃,受挫说明它不可行(60.2%)

B.坚持,也许下一次就成功了(31.3%)

c.不放弃但要调整(8.5%)

5.你认为坚持职业理想最大的障碍在于?

A.自己的意志,如果你想坚持谁也不能阻拦(41.5%)B.社会原因,大家都追逐金钱,谁还提倡理想(40.6%)C.家庭、爱情等其他原因(17.9%)

职业理想不等于高薪

专家/李开复整理/张鸣

李开复,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著有《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他切实关注大学生的各种问题,所著《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系列在大学生间广为流传。他所进行的主题演讲与创办的我学网(开复学生网)也深受好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开复老师”。

月薪过万、500强企业,就是职业理想吗

很多求职者被问到“职业理想”的时候,给出的答案是:月薪过万,或者进人全球500强企业。

我们常认为,理想就是实现某些物质利益,比如钱、名誉或者地位。而这又基于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我必须有钱才能快乐。我的一位同事,在认为自己赚够了钱之后,说了声“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环球旅行了。当时他才三十多岁。然而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的,他不用担心温饱,但并不快乐。因为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而不是由它获得的报酬。

所以,在确立职业理想时要考虑到这个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职业理想。

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钱,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一些研究告诉我们,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钱的人会赚到更多钱。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树立理想时更应注重自己的兴趣、成就感。当初我从微软离开就是因为发现自己只是那个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工作激情逐渐消退。于是,我想自己该接受另一个挑战了。在Goode这个富有创意的团队里,我看到了自我的价值、年轻的力量,这更符合我的职业理想。

所以,我希望所有的求职者都记住一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职业理想不是在一天树立的

很多求职者说,刚开始找工作时还有目标,现在是越找越没有标准,感到很迷茫。我想说的是,如果大学四年(甚至更长的求学时间)里没有培养起自己的理想,那么,迷茫是正常的。

求学十几年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这是家长为你们树立的“理想”。而现在大学毕业了,面对求职,没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了,于是迷茫产生了。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迷茫呢?当然是做人生规划,让自己有个目标。但是,这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理想不是一天就能树立的。

我一直建议大学四年的时间应该用来做人生规划,当然也包括树立职业理想。大一大二是理解自己的过程:你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解决。我大学时选了很多不务正业、奇奇怪怪的课,都跟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但是这些课让我知道了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确立职业理想的基础。

到了大三大四,你们的疑惑就不该指向自己了,而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外界。比如我想做的这个行业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有哪些公司能提供相关工作机会?如果要得到这些工作机会,我需要做哪些准备?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你就逐渐树立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而且初步探索了一条通向理想的路。

先就业再择业,并不是理想向现实的妥协

鉴于紧张的就业形势,我建议求职者“先就业再择业”。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尚未重要到决定终生。一个人一生换上四五份工作是正常的,很多时候,职业理想需要一个曲折实现的过程。

很多人说:“不管怎么样我一定要实现目标,做不到我也要拼命去试。”

其实这不见得是件好事。我建议大家采用“两步计划”来实现职业理想。假如你设定了一个目标,不要一毕业就想马上实现,好像做不到这辈子就算完了。你应该告诉自己:这个理想很好,我实现它的可能性有多高。如果目前可能性不大,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让我能够离它更近一步。

在此,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学生,他所在的学校不算很好,他的成绩还算可以。他立志进入Google工作,问我有没有这个可能。

在问了他一些基础知识后,我发现他很聪明,但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我不认为目前的他有机会进入Google。因此我对他说:“现在还很难,但如果再努力一下就有可能。”他继续问:“我能做些什么事让这个可能性最大化呢?”于是,我建议他去读硕士,并向他推荐了Google很喜欢的一所大学——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因为它的计算机学院教学务实,而且入学还算容易,学费也不贵。两年后他拿到了硕士学位,现在已经进入Google工作。

受挫的理想才是好理想

一蹴而就、没有经过挫折洗礼的职业理想,往往也面临着瞬间坍塌的危险。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遭遇过的三次比较大的挫折,以及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是在1984年,那时候我读研二。我得到一个暑期工作的机会,为宾夕法尼亚州高中的60位高才生教授计算机。我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课程。短短的六个星期里,他们要学会编程、人工智能,完成大三的80%的课程。我很用心地编写讲义、授课,指导他们上机。学期结束后,他们都学会了,然而我却被评为最不受欢迎的老师,因为我不会与学生沟通。用心努力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当时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后来我遍访高人,学会演讲、沟通的技巧。演讲后来成为了我的一项特长。

第二次在1998年,当时我在一家公司与同伴研发一项叫做“三维浏览器”的新技术,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市场前景以及用户需要,最终彻底失败了。我苦心经营的部门被卖掉,团队中有一百多名成员因为我的错误而失业。

为此,我十分自责。但这个挫折让我知道做好一个产品必须考虑用户的需要。

最后一次是在2004年,当时我计划在中国创办一所世界一流的民办大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读书、学习,但后来由于资金问题而不得不放弃。但我从中学习了很多理念,结交了不少朋友,而且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我的《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我由此更加明晰了理想:

虽然我不能够改变教育,但我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和网站继续帮助学生。

举这些例子只是希望大家明白:从挫折中总结经验,能够让职业理想更清晰,并且更容易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