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青春在写字间里流浪
14537100000001

第1章 流浪过新人的蘑菇期(1)

初来乍到,又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如何才能顺利度过实习期,求职成功?

求职者不妨学学中国队:借助外界智慧,成就自我突破。

实习生“借脑求职”

文/张大诺

在北京奥运会的比赛中,中国队的一些非优势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花样游泳女子双人赛中,中国队获得了第四名;男子击剑则出人意料地赢得了一枚个人项目金牌。这些突破的取得,除了运动员的勤奋训练,还有赖于一个重要因素:聘请世界顶尖教练担当主教练。

虽然寻求“外援”,借助顶尖专业人士的智慧来实现自己的突破,在各种比赛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经验,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职场里,你就会发现,如果能够成功运用这一点,将妙趣无穷。

求精不求多

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尤其是如今工作难找的环境下,有一个途径被日益重视起来,那就是实习。通过实习学习知识,展现自己的能力,达到最终留下来的目的。不过,对于很多求职者来说,实习期也是个梦魇,因为这段时间也会将你的一些缺点暴露出来,往往成为致命伤。正所谓,成也实习期,败也实习期。

不过,不要怕,今天我们就来教大家一招“借脑求职”。就像奥运会时中国队的表现一样,借助外界智慧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成功的目的。

一位在传媒行业工作了十几年的中层领导告诉我,最近五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带了几十个实习生,但是最终留下来工作的却只有三四个。很多人不合格被淘汰,原因是什么?且听他慢慢说来。

一次,他同时带了两个实习生。平心而论,这两个人工作都很努力,争着出去采访、写稿。实习结束时,一个同学发表了十几篇稿件,而另一个人只发表了三四篇。但是,出人意料地,发稿少的那位同学最终被留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第一个人虽然发稿多,但是其中没有一篇重头稿件;而第二个人虽然稿件发得少,但是其中有一篇重头稿件让领导大加赞许,并且被很多报刊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从这位领导的角度来看,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决定:如果你的文章写得跟其他记者一样好,往往不会被录用,因为现在不缺普通员工;如果你的文章能够达到其他记者的最精彩水平,那么也不一定被录用,因为现在不缺人。

不过,机会很大,一旦有人要走留出空缺,或者某人的工作热情减弱,你就会成为最合适的替补;但是,如果你能够写出与一两个主力记者水平类似的文章,那么,你就可以安心等待录用通知了。

毕竟,任何一个领导都抵挡不了这样的心理诱惑:主力记者的文章虽然只是一篇,却撑起报纸整体质量的半壁江山。而你的加入无异于增添了一个新的支柱,让他可以更加省心,并且将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因此,在实习这段很短的时间里,求职者一方面要做好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则要全力以赴地寻找机会,做出他人无法替代的突出成绩,哪怕只是一件也好。

“借脑"做精品

当然,许多人会说,一个毫无经验的实习生,怎么可能做到和业务主力一样的水平?这就需要像中国体育借助顶尖外教一样,我们要学会借助他人的智慧成就自己的精品。

还是那家报社的招聘。这位主管就举了一个成功留下的实习生的范例,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借脑求职”的。

首先,一定要接触到主力记者。如果是其他行业,那就要接触到你所应聘部门的业务顶尖人士。事实上,这个实习生遇到的状况更麻烦一些,他原来的指导老师并不是主力记者,此时如果他表现得过于贸然,甚至让人心生“他想要换指导老师”的印象,那么他很容易在这个地方被排斥。

但这个同学做得很有技巧。一方面,他全力完成指导老师安排的任务,无论什么要求都认真执行,因此赢得了指导老师的喜爱和信任,与其建立了非常好的私人关系;另一方面他主动找机会与主力记者接触,当然都是自然而恰当的,比如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在食堂吃饭时坐一张桌子,在编辑部会议上讨论问题时认真请教主力记者等等。在此之后,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向指导老师表达了愿望:希望有机会做一两篇有影响的报道。最终的结果是:指导老师主动帮他联系了主力记者,而后者因为对他印象很好,于是答应带他一起采访做稿子。

这次合作最终达到了两个效果:第一,领导看到了他的努力,并且意识到这个新人对于完成重头文章有兴趣也有潜力;第二,因为在采访过程中,他都冲在第一线,完成了许多最苦最累的工作,因此主力记者有点不好意思,在以后的合作中就会把更有价值的内容交给他做。如此一来,在实习期剩下的日子里,他就有了更多学习和实战的机会。而且因为很多文字都由主力记者帮他润了色,所以,最后的合写稿件中,在别人看来,这个实习生的表现就显得更为出色。

一般这种时候,求职者就会迎来一个最终的机会,也是一次是否合格的考试——独立采访并且成稿。这一步至关重要,如果此时你真的单打独斗,‘完全凭借一个人的智慧,那么以目前尚未成熟的工作实力,很可能会功亏一篑。所以,这位实习生仍然一路征求指导老师和主力记者的意见,在他们的指导下确立了文章主题和采访提纲。当然,采访和写稿的过程都是他独立完成的,这样,他既借取了别人的智慧,也没有违反要求。而最终,主编那句“有没有兴趣正式加入我们”宣告了他的“借脑求职”大获成功!

在奥运赛场上,运动员借助顶尖外教的智慧,最终获得金牌;而在职场中,实习生一路借助业务主力的智慧,最终获得满意工作。所以说,明白“借脑”之妙,职场上麻雀变凤凰的实习奇迹就不难实现。

跨栏,很像一个人在职场中的前进姿态:自己要跨越许多障碍,同时还得把别人甩在身后。而对于职场新人,跨栏更是一项具有借鉴意义的运动。

职场新人学跨栏

文/张大诺

起跑,跨越,加速,所有的步骤一气呵成。看起来行云流水般的跨栏运动,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奥妙:应该用怎样的姿态起跑?应该在怎样的节奏下完成跨越?哪个节骨眼儿才是加速的最好时机?这些,都是一个职场新人需要了解的学问。

环境决定爆发力

一个长方形的大会议桌,所有的同事分坐两侧,桌子一头的位子是空的,那是负责人的固定座位。它的两侧各有一个椅子,同样没有人坐,历来如此。

很多同事宁可去搬折叠椅,也不肯坐到那两把空椅子上——这就是我初到这家媒体,第一次开会时见到的情景。

原定的开会时间已经过了几分钟,负责人才缓缓走了进来,坐在桌子尽头的位置上。他看了一下四周,然后拿起一根烟,几乎与此同时,旁边有一个人马上掏出打火机,帮他点上火,而另一侧的一位同事则递上了烟灰缸。

在这一切就绪之后,负责人才抽了几口烟,掸落第一缕烟灰,幽幽地说了一声:“开会。”

我那时进入职场不久,尚无法领会这一系列场景意味着什么,只当它是一个偶然的开场罢了。但其实,每一个深谙职场规则的人都会明白,这是负责人展示权威的表演,一种领导满足自我欲望的心理诉求。等到会议进行到尾声时,负责人问了一句:“还有谁有什么想法要说吗?”

我立刻热血上涌,觉得表现的时候到了,我应该给在座的每个人留下深刻印象,让自己在新人中脱颖而出。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举手示意,而与之相对的是负责人瞬间发愣的表情,好在他很快缓过神来:“你说吧。”

我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了出来,最后还憧憬了一下美好未来。说完后我心里还在想:领导听了肯定很高兴吧。

没想到,对方的回话让我浑身一哆嗦:“你还是先了解一下这里的基本情况再发言吧!散会。”语气中隐有怒火。

我傻了。

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这种错误就像在跨栏比赛中,预赛便彻底爆发用尽全力,摔倒在起跑线上一样。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跨栏是一项非常讲究速度的运动。之所以用“讲究”这个词,是因为在大型比赛,尤其是在奥运会上,跨栏选手需要合理分配体力,预赛、复赛、决赛,每一轮所采用的速度都不一样。而选择什么样的速度,则要看处在什么样的小组里,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爆发力”。

这一点很像职场新人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在你选择起步速度之前,先要弄清周围环境的气场。

在这个问题上,我本人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说明:从这个负责人开场时的派头就能看出,他在这个公司里保持着绝对的权威,而且他喜欢这种权威感,需要下属的仰视,哪怕这仰视中包含着虚伪的谄媚。他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让新人明白什么是绝对的服从。但是,我偏偏初来乍到就急于证明自己,提了许多建议。建议是什么?是对这个负责人工作的一种变相否定,而这正是“面子第一、威严第一、纪律第一”的他所绝对不能接受的。于是,我作为一个新人就没有得到一点鼓励,相反,得到的是一种羞辱式的回应。

其实,进入一家公司就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氛围、人际氛围,这种氛围由负责人主导,由公司员工配合,而了解这一氛围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开会。所以,作为新人不要觉得开会不重要,也不要急着一上来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应该先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这样,即使你日后要发表反对意见,也是有的放矢,更有说服力。

在此,我还想说一下除了企业文化之外,新人还需要了解的一些东西:

第一,谁是负责人喜欢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或者抢先发言(以免负责人冷场尴尬),或者表情有点冷(说明他和负责人关系很好,不必假装微笑),或者提出了一点批评意见,或者他说话的时候负责人带有笑意、点头,等等。

第二,哪些员工有谄媚之意,对于这些人最好不要得罪。一来谄媚之人必须在下属或同事中保持面子上的尊贵,他们的心理才能平衡;二来谄媚之人如果要打击你可谓近水楼台,毕竟和负责人关系亲近些。正所谓“勿得罪小人”。

第三,哪些员工很有想法,并且为人谦和。这些员工是你以后应该多多请教的人,也是你日后晋级的良性竞争对手,是你职场成功的动力。

第四,哪些员工没有什么能力,对他们你最好保持一定距离。一是因为他们一般比较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二来如果工作能力较差但仍然留在这里,那说明他的“内部关系”过硬,不适合作为职场中的朋友。

在了解以上细节以及公司整体文化之后,即使是新人的你,也能够知晓未来前进的方向了。

像刘翔那样夸奖对手

在一家报社工作多年后,我遇到一位非常特别的新同事,她仅用十分钟就“征服”了许多老同事。那是一次评报会,她被要求发言。于是,她点评了四五篇文章,确切地说,是夸奖了六七位同事,而这前后总共用了不到十分钟。

来看看她是怎么说的吧。开篇语是:我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我想重点说一下这期报纸里让我佩服的一些文章。

A同事:挺佩服他的。因为之前我就想过,这个选题如果是我做,应该怎么做,觉得很难。但他找的人非常对路,事半功倍。我想他找人的时候肯定费了很多心思。

B同事:这篇文章非常可读,尤其是题目,我一下就被吸引了。

C同事:这篇文章的开头非常简练,一下就切入主题,让人很快理解中心。

D同事:虽然只是篇豆腐块文章,但觉得火候正好,文笔筋道。

瞧,很多时候,摆平对手并不一定要在竞技场上,场下的功夫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比赛只能体现你身体的技能,赢得的只是名次,而场下体现的更多是智慧与度量,赢得的是人心。

在这一点上,跨栏名将刘翔可以说做出了表率。他与美国名将约翰逊,场上是劲敌,场下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这就与刘翔的表现有关。

“我和约翰逊的第一次握手应该是在2001年的埃特蒙顿。当时自己好像跑了个13秒51。那时候刚开始出点成绩,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在场上看到如此多的明星,我想,那激动的一幕这辈子我也忘不了了。

“我和他整整相差12岁。现在的约翰逊可能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尊敬他。”

刘翔能被竞争对手所喜欢,只因他做了一件事情:找到对方的优点,并在公开场合表达出来。而这一点,绝对值得职场新人借鉴。不要认为夸奖就等于谄媚,前者是空洞地、非真心地说好话,而后者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发自内心的赞扬。

如果把这两个障碍栏轻松跨过,那么,作为菜鸟的你也一定能走上职场的康庄大道。

像幼儿园一样,我们的职场中从来不乏淘气鬼、受气包和狮子王。只是,这些性格从何而来?又如何左右我们的职场生涯呢?

你是职场“淘气鬼”还是“受气包”

文/高晶

幼儿园里总是妙趣横生:张家的小鬼又一次趾高气扬地抢别人的玩具,刘家的宝宝像往常一样委屈地缩在角落里对手指。新转学来的孩子受了欺负,李家的“小侠客”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正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幼儿园就是个小职场,我们总能在其中找到日后的身影。

令人崩溃的“淘气鬼”

有这么一类孩子:他们性格活泼、精灵古怪,在幼儿园里常把老师气哭、同学惹毛。但是一转脸,他们打叠起花言巧语,任你再生气也能破涕为笑。

这种孩子自然就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淘气鬼”。只是,有着这种“淘气鬼”性格的人,在职场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