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536900000029

第29章 仁义诚敬、刚柔并济的道德准则(2)

《易传·系辞下》日: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这都是说明:退是为了进,柔是为了刚,屈是为了伸,静是为了动;只有真正做到进退有度,动静合宜,从而在纷纭世事面前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才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帛书《易传·易之义》就此有一段更精辟的论述:

万物之义,不刚则不能动,不动则无功,恒动而弗中则[浮],[此刚]之失也。不柔则不[能]静,不静则不安,久静不动则沉,此柔之失也。……天之义刚建动发而不息,其吉保功也。无柔救之,[则]不死必亡。……[地]之义柔弱沉静[而]不动,其吉[保安也。无]刚文之,则穷贱遣亡。……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键之至德,刚而能让。

“川”、“键”为帛书《易经》中的两卦卦名,即是通行本《易经》中的“坤”、“乾”两卦。这就是说,刚健劲动则会建立事功,但若一味劲动,则容易失中,陷于浮躁;柔顺处静则会安宁泰然,但若长久处静,则容易无功,陷于消沉;因此,只有刚健劲动与柔顺处静配合默契,才能使得我们的事业繁荣兴旺!

在这方面,邓小平无疑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卓越典范。在他那经历坎坷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他曾经在生活上、事业上遭到无数次重大挫折,而他却没有悲观绝望,他总是能与时推移,泰然处之,养精蓄锐,东山再起,并且起得一次比一次神奇,一次比一次辉煌,一次比一次壮丽!而无论身处中央领袖还是平民布衣,他都能够刚健有为,乐观自强。这便是我们的领袖!这便是我们的总设计师!他刚健中正、柔顺宽厚、能屈能伸、乐观进取的超凡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柔顺宽厚同样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宽厚善容、会通万物的博大胸襟。《易传·系辞》日:“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功,而观其会通”,“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都表现着一种“厚德载物”的宽广情怀。

正是这种柔顺宽厚的盛美德行,使我们善于接受和消化外来事物;使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以至枝繁叶茂;使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能和睦共处,携手并进;使五四时期“德赛二先生”在中国盛行一时;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使我们冲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思想束缚,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并开始了空前伟大的实践;使我们提出并倡导了国际通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规模日益扩大,力度、深度不断增加从而吸收了世界各民族创造的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使《周易“保合太和”的价值理想有可能逐渐变为客观现实。

四、忠贞诚信

《周易》反复强调人要有“忠贞诚信”之美德。“忠”胆忠心之“忠”,意为忠诚无私,全力奉献。“贞”本义为“正”,引申为坚贞不屈之“贞”,意为不畏艰险、坚守正道与节操。“诚”即真实无妄。“信”即真诚无欺。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就是说,“贞”之德是成就天下万事之主干,只要坚贞不固守正德,便足以成就一切大事;要慎言谨行,信守承诺,平常之言也要讲信用;要严防邪恶侵扰,存养本心之赤诚;忠诚守信以提高道德水平,言行一致,敢讲真话,以诚实守信处理一切事情,这是保持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

忠贞诚信是内在的仁爱之德的自然表现,是外在的社会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也是高度自信的自然流露,是拥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境界的重要标志。

《周易》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守忠贞诚信之美德,以保吉祥;否则,如果不能做到忠贞诚信,则难免凶险。《易传·彖》在阐发《坎》卦之辞“有孚维心,亨。行有尚”时说:

“行险而不失其信”,即虽处险境但仍忠贞诚信,故得亨通。《易经·中孚》日:“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意为因其以忠信虔诚之心对待鬼神,故虽只以豚鱼薄祭,也可获吉利。《易传·彖·中孚》日:“孚乃化邦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即谓忠贞诚信之美德足以教化天下,内心诚信而获吉利是顺应天道的结果。可见,在《周易》看来,忠贞诚信是一种顺应天道、永保吉祥的美德。仅在《易经》中,“孚”字就出现了42次之多,其中有30多处可释作“诚”、“信”。足见诚信在《周易》中享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诚”在另一部儒家经典《中庸》中更受到极力推崇,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其中说: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以“诚”为天之大道,为宇宙本体,为人伦至德,为圣人境界,它可以使人穷尽万物性理,参赞天地化育,可以使人经纶济世,泽被天下,更可以使人与天、地鼎立而三,参透自然奥秘,昂首苍茫云天。这可与《周易》之“孚”“诚”相互发明。

忠贞诚信是对待所有人以至一切物的德行,而对祖先父母的忠贞诚信则谓之“孝”。“孝”在中国古代受到极端重视,以至有《孝经》列为儒家群经之一。但是《周易》却极少提到“孝”。

兹举一例,《易传·彖-萃》日:“‘王假有庙’,致孝享也。”意为君王亲临宗庙,以祭祖先,表达孝敬怀念之心。《周易》多讲忠贞诚信而极少提到“孝”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对他人能忠贞诚信,则对祖先父母能赤诚孝敬就是毫无疑问的了,所以就没必要再唠叨“孝”了。

忠贞诚信(包括孝)在中国古代一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美德,以至到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忠愚孝的可悲地步。而当今之世,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却又走向了假冒伪劣横行无忌、坑蒙拐骗盛极一时、虚情假意人情几无、良心道德随风而丢、有钱便是娘、有利舍命图的“道德真空”。面对这样一种物欲横流、金钱称帝的道德沦丧局面,忠、贞诚信无疑应当是一种被首先提倡的美德;因为诚实守信、真心相待、忠于祖国人民、见利思义,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道德念,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

五、恭敬合礼

敬,“敬”即尊重他人,“礼”指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一整套礼制度。《周易》并未对“礼”给予明确界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倒有一个典型定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就是说,礼是天经地义,人人都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易知荣辱”义同,即是说道德礼义需要有相当的物质条件作后盾,否则,谈不上,行不通。后句则含有礼义是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行为规范之意。

《易传·系辞上》曰:

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意思是说,从礼义上讲以恭敬合礼为准则,谦虚即是表达恭敬以保存其地位的优秀德行。这就是说,恭敬是实践礼义制度的重要形式,而恭敬合礼可使人稳居其位。因此《易传·文言·坤》日:“敬以直内”,把涵养尊敬之心作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易传·象·大壮》又说“非礼弗履”,不符合礼义制度的事坚决不干。这些思想与《论语·颜渊》所载子夏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有着相同的思想旨趣,这大概是《易传》与《论语》相关的一个佐证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需要,它是在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中居第四位的内在欲求,仅次于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可见,自尊需要是人的一种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如果我们能在社会交往中注意设法满足他人的自尊需要,那么我们将会在变幻无穷的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满足他人自尊需要的主要方式便是对他人恭敬合礼。恭敬合礼并不是恭维拍马、曲意奉迎,而是一种符合社会礼义规范的尊重他人人格的行为。如果一个组织、一个社会能够形成恭敬合礼、互相尊重的良好气氛,那无疑将会是一个大家和睦融洽、其乐无穷的理想生存环境。

我国曾经是闻名全球的泱泱礼仪之邦。而如今,我国又确实有些道德滑坡、礼坏乐崩的味道,以至于有人慨叹世风不古,道德沦丧,认为如此下去,似已无望。是否真的已经到了如此悲观的境地呢?就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