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14536900000018

第18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1)

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并进而指导自己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方法,是主体用以认知客体、把握存在的相对稳固的“先验框架”。

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系统之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和最本质的关键内核,它决定着一切文化系统的基本性格、精神气质、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正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才造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绚丽多彩的各色文化。

思维方式的产生有着一定的自然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

当一定的思维方式经过初始的历史选择和文化认同(其中有极为复杂的原因,并有相当大的偶然性)而形成以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和认知程式,从而产生思维定势,或日思维惯性,并由此而决定着人们的全部社会实践和文化行为。那由历史流传下来的思维方式便是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的一支独具魅力的奇葩,定其本质特征、精神气象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当然也具有自己的特质异彩,这便是:它不同于通常所谓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主客分式思维方式,而是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式思维方它主张天人合一,这个天人合一自然不是浑沌未开、伊甸园原始天人合一,而是主客体充分发展后的天人合一;它同时张,人是价值中心,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它看来,人的认知便应是一种广义的认识,不仅包识论的对象性认知,也包括生存论的一切认知。

具体来讲,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在世界上,它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唯变所适”的变易思维,及由此构成的“一阴一阳”的辩证思维;在认识论上,它是“玄览静观”的直觉思维,“立象以尽意”的形象思维,“触类通”的类比思维;在社会历史观上,它是“五德终始”的循环维;在人生观上,它是“为仁由己”的主体思维,“太上立德”的道德至上思维,“乐以忘忧”的乐观思维,“自强不息”的进取思维,“厚德载物”的宽容思维,“利用厚生”的重生思维,“经世致用”的实用思维,“吾与点也”的审美思维,“与天为一”的超越思维。其中,辩证思维乃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征,其他思维方式都可看作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

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之崇高地位的《周易》,当然应该充分体现上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然而,由于《周易》是一部由象数符号和语言符号共同构成的特殊文化典籍,因此,它便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体现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形象思维在《周易》中便具体表现为象数思维。又考虑到上述的循环思维的现实意义甚微,人生观上除主体思维之外的一系列思维方式将在后面几章以不同形式予以表述,本章则着重论述《周易》的象数思维、整体思维、变易思维、直觉思维、类比思维、主体思维,而这些又都是《周易》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象数思维是就其辩证思维的表现方式而言,整体思维和变易思维是就其辩证思维的核心内容而言,直觉思维是就其辩证思维的意识形式而言,类比思维是就其辩证思维的推理方法而言,主体思维是就其辩证思维的基本宗旨而言。

二、象数思维与符号系统

1.象数思维的特点及其工具

象数思维是由《周易》开创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形象思维的独特表现形式。

象数思维的特点是:以“卦象”为思维的出发点和先验模式,以取象、运数为基本思维方式,以具有转换性能的“象数”、“义理”两种信息系统为思维的主要形式,以外延界限模糊的“类”概念对指谓对象及其发展趋势作动态的、整体的直觉把握和综合的、多值的价值判断。从本质上说,象数思维是一种模型思维。

《周易》是由象数和语言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它是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和规律的揭示和模拟所得的一套人工符号系统,正如《易传·系辞上》所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它的语言符号系统即《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及《易传》对《易经》的精辟阐发,是对其象数符系统的丰富意蕴的提示性阐释。它的象数符号系统主要是指经》由阴阳两爻组成的八卦相重而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及其中蕴涵的卦象、爻象、卦数、爻数、爻位,甚至还可以包括由后代学者创制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数思维的产物,也是其象数思维得以进行的工具。

2.象数思维的基本工具:象

“象”在《周易》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观象”、“取象”。

《周易》象数思维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以至于《周易·系辞》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的“象”是对宙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模拟、象征。《易传》认为,《周易》之“象”揭示了宇宙人生的所有运动过程和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取象比类”、“观象制器”、“观象玩辞”而领悟宇宙生之道,进行发明创造,亲证存在奥秘。

《周易》之“象”主要有阴阳之象、卦象、爻象、易学图像,其中,阴阳之象是根本,卦爻之象是主干,易学图像是枝叶。

阴阳之象即阴与阳所象征的事物及性质。比如,阴为大地、月亮、黑夜、秋冬、阴雨、暗淡、女人、雌性、妻子、儿子、臣民、宾客、顺从、柔弱、宁静、退让、卑贱、小、下、后、鬼、魄、虚、恶、衰败……阳为苍天、太阳、白昼、春夏、晴朗、明亮、男人、雄性、丈夫、父亲、君主、主人、支配、刚强、劲动、进取、尊贵、大、上、先、神、魂、实、善、兴盛……阴阳之象还可进一步具体分为太阴、少阴、少阳、太阳四类(太阴、太阳或称老阴、老阳),即“四象”。具体来说,以一年四季为例,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少阴为秋,太阴为冬;从《周易》筮数来讲,少阳为七,太阳为九,少阴为八,太阴为六。

卦象有两套系统:八经卦卦象和六十四别卦卦象。

八经卦卦象主要是由《易传·说卦》论述的。《周易》把宇宙万物按其性质划分为八大类:乾的性质为刚健,宇宙万物中凡以刚健为其主要特征的事物及性质,如苍天、君主、父亲、头、金、玉、冰、良马、老马、大赤、寒等,都属乾;同样,坤的性质为柔顺,包括大地、臣民、母亲、儿子、腹、布、釜、母牛、大车、柄、平均、吝啬等;震的性质为劲动,包括雷霆、龙、大路、长子、足、急躁、青竹、芦苇、善鸣行健的马等;巽的性质是深入,包括树木、风、长女、鸡、大腿、白、长、高、不果敢、气味等;坎的性质是坑陷,包括水、月亮、沟、中男、盗、耳朵、猪、隐伏、矫揉、忧虑、心病、耳病等;离的性质是附着,包括火、太阳、电、中女、眼睛、雉、盔甲、戈、干燥、鳖、蟹、螺、蚌、龟、空心木等;艮的性质是静止,包括山、小路、小石、手、门楼、看门人、狗、鼠等;兑的性质是愉悦,包括泽、少女、口、巫、口舌、冲毁、溃决、妾、羊、盐碱地等。

六十四别卦卦象主要是由《易经》中的卦象、卦名、卦辞及《易传》(尤其是《彖传》、《象传》、《杂卦传》)中的相关阐发揭示出来的。六十四别卦由上下两个经卦构成,下卦又称内卦,上卦又称外卦。下卦及上卦可以象征事物发展的“小成”、“大成”阶段,所居地位的低、高,所处地域的内、外和近、远等。六十四别卦的二、三、四爻还可合成下互卦,三、四、五爻可合成上互卦,这两卦又可构成一个互卦,可象征事物发展的中间过程。

六十四别卦各有具体象征。比如,《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为纯阳至健、大吉亨通之象,在自然中为上升中天之日,高翔云霄之龙,为刚健劲动之象;在人事中则为万事顺遂、平步青云之祥,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之象。《坤》卦由六个阴爻构成,为纯阴至顺、宽厚博大之象,在自然中为无所不载之大地,一望无垠之原野,为柔顺处静之象;在人事中则为宽厚忍让之气度,柔顺无为之风范,虚怀若谷之雅量。《师》卦由坎下坤上两个经卦构成,坎为水,坤为地,地下有水,且只有九二爻为阳爻,其余皆为阴爻,阳为君,阴为民;九二爻又居下卦之中位,是阳爻居阴位(阴位即偶数爻位),象征君王蓄养、统领大众,有兴师动众之象,故名为“师”。《比》卦由坤下坎上两个经卦构成,水在地上流,水地相互贴近,且只有九五爻为阳爻,其余皆为阴爻,九五又居上卦之中位,是阳爻居阳位(阳位即奇数爻位),为一圭至尊之位,象征君王统治得法,君民各得其所,相亲相辅,君可高枕无忧,民可安居乐业。《泰》卦为乾下坤上,乾为天,为君坤为地,为民,本来天和君在上,地和民在下,可现在在上者卑处下,在下者乐意亲上,象征天地阴阳交流通泰,君民相敬相亲,上下和谐融洽。《否》卦为坤下乾上,此为在上者高高在上在下者我自为下,象征天地阴阳互相封闭隔绝,君民僵冷对上下淡漠对峙,如此下去,不“否”才隆。《颐》卦为震下艮上下两个阳爻护着中间四个阴爻,有口齿之象,因“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故内含“慎言语,节饮食”的养生、修身之道。

《成》卦为艮下兑上,艮为山,有笃实之象,又为少男;兑为泽,为和悦,又为少女;象征少男以笃实赤诚之心,甘居女下之真,象征太阳正在冉冉升起于地平线上,天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气j象,事业也会蒸蒸日上。《鼎》卦为巽下离上,巽为木,离为火,而且《鼎》卦卦象也一个鼎,初六爻可看作鼎足,九二、九三、九四可看作鼎身,六五爻可看作鼎口,上九爻可看作鼎盖,故此卦有烹饪之象。《既济》卦为离下坎上,六爻各得其位,阴爻居阴位,阳爻居阳位,象征万事大吉,但若不居安思危,则恐有后患。《未济》卦为坎下离上,六爻都不得位,阴爻居阳位,阳爻居阴位,象征创业阶段百废待兴……六十四卦中其他各卦的卦象就不一一列举了。

爻象主要由《易经》中的三百八十四爻(若再加上《乾》、《坤》两卦特殊的用九、用六两爻,则为三百八十六爻)的爻题、爻位、爻辞及《易传》(尤其是《象传》、《文言传》、《系辞传》)中的相关阐发揭示的。一般来说,初爻为萌芽初长之象,宜柔弱顺从,谦卑处下;二爻为崭露头角之象,宜适时进取,积极有为;三爻为功业小成之象,宜谨慎从事,以防转凶;四爻为功业持续前进之象,宜敬畏戒惧,进退有度;五爻为如日中天之象,宜戒骄戒躁,大展宏图;上爻为物极必反之象,宜审时度势,革故鼎新。

另外,六爻尚有“中”、“正”、“乘”、“承”、“比”、“应”、“通”、“主”、“三才”之关系。

“中”即二爻、五爻分别居于下卦和上卦之中爻位,每个别卦中的这两爻谓之“得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适中。

“正”即阳爻居阳位(初、三、五为奇数位,奇数为阳,故为阳位),阴爻居阴位(二、四、上为偶数位,偶数为阴,故为阴位),称之为“得正”,也称“当位”、“得位”。反之,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称之为“失正”,也称“不当位”、“失位”。

“得正”象征能够遵循“正道”,符合规律。但是否“得正”并不是判定吉凶的绝对标准,因为事物的发展是由许多复杂因素决定的。

“中”与“正”相比较,“中”德又优于“正”德。《易经》中“得正”者未必皆吉,而“得中”者则多为吉利。宋代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说:“大率中重于正,中则正矣,正不必中也。”可见,《易经》崇尚中道。当然,若阴爻居二爻,阳爻居五爻,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象征行为适中而又符合“正道”,为大吉之象。

“乘”即上爻恃上而乘凌下爻。《易经》以阴爻乘阳爻为“乘刚”,象征弱者侵凌强者,小人乘凌君子,多为不吉;但《易经》不以阳爻居阴爻之上为“乘”,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以看出,《易经》有“阳尊阴卑”、“阳主阴从”的思想。

“承”即下爻处下而紧承上爻。《易经》侧重说明阴爻上承阳爻的结果,象征卑贱、柔顺者顺承尊贵、刚强者,以获得提携援助;大致以阴阳“得正”的相承为吉,“失正”的相承为凶。

“比”即两爻互相比邻,如初爻与二爻“比”,二爻与三爻“比”等。两爻互“比”,便会表现出“乘”、“承”关系。两爻互“比”,象征事物之间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在其他因素的配合下显示出吉凶之象。

“应”即上下两卦的三爻中两两互相交感应和,即初爻与四爻交应,二爻与五爻交应,三爻与六爻交应。若交应之爻为一阴一阳,则可交感,谓之“有应”;若交应之爻均为阴爻或阳爻菇则不能交感,谓之“无应”。两爻之“应”,象征事物中的矛盾方是否存在着和谐默契的关系。

“通”即阳爻上遇阴爻则通,遇阳爻则不通。“通”象征通行无阻,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