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奥运会
于1932年7月30日在美国洛杉矶纪念体育场隆重开幕。美国副总统理查·卡曾斯、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耶·拉图尔到会祝贺。开幕式仿照古希腊的宗教仪式,鸣放了十响礼炮,点燃了 “圣火”,两千只和平鸽飞向天空。
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开始,到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已经举办了8届,经历了36个年头,逐渐走向规范、成熟,而本届奥运会则是奥运会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规范化首先表现在会期上。从1900年到1928年,历届奥运会的会期都没有短于79天的,松松散散,拖拖拉拉。而本届奥运会从7月30日开幕到8月14闭幕仅用了16天,赛程紧凑而又热闹。国际奥委会并依此规定,自本届起运动会的期限包括开幕式在内,不得超过16天,从而结束了以前那种“马拉松”式的奥运会。
规范化其次表现在运动员的的食宿上。以往运动员们都是分散食宿,条件极差,影响比赛的成绩。本届组委会专门为男选手们修建了一座功能齐全、漂亮舒适的宿舍楼,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奥运村。
这是奥运史上的一项创举。鉴于这次成功经验,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规建奥林匹克村。供运动员住宿。
规范化还表现在参赛人数的规定。本届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经与有关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协商,对今后各国参加各个项目的人数或队作了相应的规定,来自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在同一个项目上参加的人数不得超过3人。
规范化还表现在颁奖仪式上。东道主在各个比赛场为获奖运动员设置了高低不同的颁奖台,各项比赛一俟结束即行颁奖,并首次进行了奏获胜者所在国的国歌和升国旗仪式。颁奖时,第一名居中站立,高高在上;二、三名分立两旁,如星拱月;颁奖人站在台下,仰视奥运英雄,使金牌得主更显得荣耀。这种颁奖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授奖人高居其上,而领奖人反而在台下的颠倒作法。这种颁奖形式从此沿袭下来。
规范化还表现在会徽上。在本届的会徽上,首次出现了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会徽的主体是东道主美国的国旗,奥运五环标志居于会徽正中,代表胜利的月桂枝穿梭其间,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充分展示了美国人所追求的美国精神。这是奥运会徽设计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标志着奥运会徽设计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国人来说,这届奥运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自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接纳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正式会员以来,中国第一次派出了一个6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济杉矶奥运会,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刘长春虽在100米,200米预赛中即遭淘汰,但他挫败了日本侵略者企图把伪满洲国塞进奥运会,从而骗取世界各国承认伪满洲国的政治阴谋,并在奥运舞台上首次宣告了中国人的存在。
被纳粹嚣张气焰笼罩的奥运会
——第十一届德国柏林奥运会(1936)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的一场悲剧。
柏林,曾被定为1916年第6届奥运会的举办地,由于德国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使那届奥运会流了产。战后,德国军国主义受到了惩罚,直到1928年才恢复参加奥运会的权利。
1927年1)q 29日,特奥多尔·莱瓦尔德领导的德国奥委会致函国际奥委会,希望由德国主办第十一届奥运会。1932年,国际奥委会通过投票表决,将会址选在了柏林。当时纳粹尚未上台,但已在蠢蠢欲动,气焰十分嚣张,他们认为奥运会是“犹太人和和平主义者搞的花样”。
1933年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德国政局发生了严重变化。希特勒上台之初,还在一次讲话中轻蔑地称奥运会是“世界犹太人操纵的丑恶集会”,表示不予支持;但上台后不久,希特勒为了达到利用奥运会给法西斯德国蒙上一层和平的面纱的目的,对奥运会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希特勒突然宣布,他将出任本届奥运会大会总裁,同时宣布成立组委会开始筹备工作。他们耗费巨资,用花岗石、大理石等兴建了一座能容10万人的大型运动场,还修建了一个比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
鉴于当时的德国政治形势,1934年国际奥委会讨论了是否仍在柏林举行奥运会的问题,并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前往德国实地调查。调查委员会一行尽管已经觉察到纳粹上台后由反对奥运转为积极支持的真实意图,但负责这次调查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贯玩弄“体育与政治”分开的美国人艾布伦戴奇仍说柏林具有举办奥运会的条件。
国际奥委会因受希特勒宣传和表面现象的蒙骗,最后仍坚持在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
但是,德国法西斯所玩弄的蒙骗手腕,仍被许多正直人士所识破。1936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保卫奥林匹克思想大会”,号召人们反对在柏林举行奥运会,积极争取将会址改在巴塞罗那。欧洲一些国家明确表态,不参加柏林奥运会,并积极支持筹办巴塞罗那奥运会。7月,法、英、美、瑞士、瑞典、希腊等20个国家的运动员,云集巴塞罗那,准备参加7月18日举行的运动会,可惜,由于开幕前夕法西斯分子捣乱,运动会流产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未能使国际奥委会改变初衷,运动会仍如期在柏林举行。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是在老德国体育场的基础上改建的,建筑风格必须符合当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政治要求,最终成了纳粹政治的牺牲品,并被命名为“帝国体育场”。奥运村气势宏伟,但不幸的是这个象征和平、友谊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运动员村,在奥运会后被改为第三帝国的军队营房,真是一种时代的嘲讽!
大会于1936年8月1日在柏林正式开幕。看台上座无虚席,除少数外国游客外,全是穿褐色装的纳粹党徒和黑色装的党卫队员以及狂热的德国观众。在一队装饰缤纷的彩车引导下,身穿德国陆军制服的希特勒站在检阅车上频频举臂,向全场行纳粹礼。希特勒面对数百台摄影机、照相机的镜头,露出了志得意满、不可一世的神态。希特勒在开幕式上除宣读国际奥委会规定的致辞外,还说了一通别的什么东西,这在奥运史上是破例的,表现了十足的霸道。就连本届奥运会会徽都充满了霸气:在一座奥林匹克钟里,一只象征强权的普鲁士鹰把奥运五环踩在自己的爪下,这不正是柏林奥运会强权的符号吗!
1936年奥运会会址选在柏林,是个历史错误。希特勒一直企图将柏林奥运会变成纳粹第三帝国的庆典,借此宣扬他“雅利安人至上”的信念,同时借奥运粉饰和平,蒙蔽世界,为他准备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打掩护。十一届奥运会在柏林举行,使本应是和平与友谊的奥运会,不幸变成希特勒宣传纳粹至上理论的“鸿门宴”。1954年庆祝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时,国际奥委会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进行检查,并发表了公报,认为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这届奥运会,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在二战的战火中流产的奥运会
——第十二届芬兰赫尔辛基奥运会(1940)
在奥运史上,截止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共举办26届奥运会,那么,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奥运会呢?原来有3届奥运会因为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未能举办,它们是1916年的第六届奥运会,1940年的第十二届奥运会和1944年的第十三届奥运会。
因此,战争是人类奥运事业最大的破坏者。这里,仅以1940年第十二届奥运会为例,让我们看一看战争是怎样让奥运会流产的吧。
1936年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举办时,世界已处于动荡不安,二次大战已成一触即发之势。但是,国际奥委会在柏林奥运会期间,仍然讨论了第十二届奥运会会址问题。当时提交申请的有东京、赫尔辛基、罗马、巴塞罗那、布达佩斯、亚历山大、布宜诺斯艾利斯、里约热内卢、都柏林、多伦多、洛桑、雅典,随后伦敦、蒙特利尔也提出了申请,总共多达14个城市。经过几轮投票,东京、赫尔辛基两市获得优选权。纳粹德国在柏林奥运会上的国力展示,也让日本渴望占据奥运会国际舞台,展示日本的强大。最后表决时,东京以37票比26票胜出,达到了目的。
早在1931年,日本就公然入侵中国东北,日本法西斯疯狂备战,试图以中国东北为跳板,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1936年日本东京获得了第十二届奥运会举办权后,仅仅过了一年,日本军国主义就彻底露出了它的侵略本性,于1 937年7月7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成立不久的中华全国体育救亡协会,立即致函国际奥委会和奥林匹克组织的46个会员国,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真相,呼吁取消在日本举办第十二届奥运会。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民国政府首都南京,丧心病狂地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震惊了世界,抵制东京奥运会的呼声更加强烈。
1938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三十八届全会在开罗召开,会议讨论了当时的事态。中华全国体育救亡协会抗议日本侵略中国,破坏世界和平,违反奥林匹克精神,要求剥夺日本东京的奥运会主办权,得到了美、法、芬兰、瑞典、比利时、瑞士等国的声援支持。日本奥委会代表在为日本侵略行为辩解的同时,保证力争东京奥运会能如期举行。国际奥委会只是在随后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秘密会议上,决定将赫尔辛基作为1940年夏季奥运会的候补举办地。
开罗会议后不久,日本军国主义加快了战争步伐,对它来说,通过举办奥运会欺世盗名已经无足轻重了,于是,肆无忌惮地宣称,为了纪念帝国建立2600周年,要在1940年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不再举办第十二届奥运会。在军方压力下,日本奥委会不得不宣布1940年日本无法举行奥运会,保证如期举行奥运的承诺就像肥皂泡那样彻底破灭了。在这种形势下,国际奥委会才决定将第十二届奥运会会址改在芬兰赫尔辛基,会期订在1940年7月20日至8月4日。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不久,作为第十二届奥运会的主办国芬兰也卷入了战争。苏联担心芬兰成为德国进攻苏联的跳板,为了自身安全,要求芬兰割让领地,以加强苏联的北方防务地位,但遭到芬兰政府的拒绝。于是,1939年11月30日,苏军开始全面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在这种战争情况下,1940年1月1日芬兰通知国际奥委会放弃主办权。随后,战火遍及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届奥运会就这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流产了。
接着的第十三届奥运会,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即1939年7月6日召开的国际奥委会伦敦会议上,从伦敦、雅典、布达佩斯、底特律、洛桑和蒙特利尔等6个申办城市中,选定伦敦为举办城市,但也由于二战的原因停办了。
由于连续两届奥运会均因为二战而无法举行,人们把这几年称为奥林匹克运动史上“最黑暗的年代”。
抚平战争伤痛的奥运会
——第十四届英国伦敦奥运会(1948)
公元前8世纪的古希腊,正是奴隶制城邦国家林立、战争十分频繁的时期,当时惟一能够使战争平息下来的,就是在奥林匹克圣地举行的奥林匹克竞技赛会,这就是古代奥运会追求和平与友谊的所谓“神圣休战”。然而,现代奥运会不仅没有让第二次世界大战“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却反而让十二、十三两届奥运会流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还未等战争硝烟散尽,同年10月,因二战没有办成第十三届奥运会的英国奥委会,向国际奥委会申请在伦敦举行第十四届奥运会。当时各国都忙于战后重建,申请主办的只有伦敦一家,英国轻易地获得了第十四届奥运会的主办权。
当时,世界还处在二战后的恢复时期,战争创伤随处可见,百业萧条,生活困难,万事待兴,英国伦敦也不例外。人们对这届奥运会普遍持悲观态度,认为,两年时间内在几乎被炸为平地的伦敦组织起奥运会这样的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英国,人们对在这个时候是否需要举行体育盛会更是争论不休,不少人反对在当时困难情况下承办奥运会。但顽强的英国人并没有气馁,立即组建组委会,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克服重重困难,汇集起一支能干肯吃苦的队伍,开始了脚踏实地的苦干,下决心让奥林匹克运动走出二战的深渊。在时间紧迫、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们充分利用现有场馆,不修奥运村,让运动员住在军营、学校或私人家里,集中力量将温伯利帝国体育场和帝国游泳池改造重修后,成为第十四届奥运会的主要比赛场地,终于使奥运会准备工作如期完成。第十四届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于1948年7月29日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举行。英王乔治六世、英国首相克利门特·艾德礼,国际奥会主席埃德斯特罗姆等贵宾出席了开幕式。一万二千人的大合唱团演唱的圣歌拉开了本届奥运会的序幕。接着,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宣布大会开幕,英国首相艾德礼发表了热情友好的演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12年后举行的首届运动会,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新起点。当圣火如期在温布利体育场上点燃的时候,人们又重新燃起了向往自由、祈祷和平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