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曹操征伐张绣,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张绣大喜,亲自带兵追击曹操。谋士贾诩对张绣说:“不要去追,追的话肯定要吃败仗。”
张绣不听贾诩的意见,领兵前进与曹操交战,结果大败而归。
贾诩见张绣吃了败仗回来,马上对张绣说:“赶快再去追击,再次交战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张绣不好意思地说:“先前没有采用您的意见,以至于到这种地步。
如今已经失败,怎么又要追呢?”
贾诩说:“战斗形势起了变化,赶紧追击必能得胜。”
张绣听了,连忙聚集败兵追击,果然大胜曹军而归。
张绣打了胜仗,却莫名其妙,他问贾诩:“我先用精兵追赶撤退的曹军,而您说肯定要失败;我败退后用败兵去袭击刚打了胜仗的曹军,而您说必定取胜。为什么会精兵失败、败兵得胜呢?”
贾诩说:“这好理解,您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刚撤退时,曹操必然亲自殿后;我们追兵虽然精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因此我知道我军必败。曹操先前崔进攻时突然退兵,肯定是后方出了什么乱子急于回去,他打败您的追兵,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即使留下一些将领在后面掩护,那些将领也不是您的对手,因此,您虽用败兵而打起来必定得胜。”
这就是相机而变的奥妙所在。
(2)适应变化,顺势而为
曾经热销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讲了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
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生活在迷宫当中,奶酪是他们赖以生存并追寻的东西。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奶酪仓库,并建立了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奶酪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遗。
两只小老鼠随变化而动,不经思索,就开始出去寻找新的奶酪。
两个小矮人始终固守在已消失了的美好幻觉当中,抱怨不休。然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一个小矮人终于冲破了自己的思想束缚,重新走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另一个小矮人却在对苍天的一再追问中郁郁寡欢,始终走不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随着人类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量的人员下岗,机构人员分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产重组,大学生失业,国家干部下海,科研机构转制……中国近20年的变化已经超过了西方的100年。在这样一个机会与风险并存的大“奶酪”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奶酪”哲学!这个“奶酪”可以被当成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金钱、爱情、婚姻、家庭、健康、一种人际关系或者心灵的平静等等。
这是一个关于“变化”的话题,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变化总是会到来,并且就在你面前了。
一家高科技企业老总在接受访谈时,曾动情地说:“我要说说我的四个10年。那是个不断寻找,不断变化,再不断重新追寻的过程。有得有失,有苦有乐。我看重的是这个过程,追寻梦想比实现梦想有意义得多;寻求变化比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刺激得多。人生就是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否则就枉在人世间走一遭。”
这位老总在他19岁时,就响应号召,奔赴遥远的北国边陲扎根种地当农民,充满豪情地寻找当时他心目中的“奶酪”——革命理想。他深入研读《资本论》、《毛泽东选集》;他主持的一个知青写作小组,给权威的报纸、杂志写政论性的文章,写文艺评论,写通讯报道,写小说、诗歌,最后写出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都要调他去……大大的“奶酪”在等待他,但他放弃了。
当时他心目中的“奶酪”是种地当农民,后来他回忆说:“当时的放弃,是盲目的、无知的,却是最纯粹的,没有想过放弃之后想要得到什么,没有权衡利弊的挣扎与失落。”
他在当地的一所只有几个班的中学教书,教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甚至音乐。他能弹手风琴、电子琴,吹口琴;他会打篮球、排球。
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全地区总分第二的成绩报考上海复旦大学文艺评论专业。结果因为某些政治原因,被取消了录取资格。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寻找,却眼看着到手的“奶酪”被人毫不费力地拿走了,并被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这前后一折腾,正好是第一个10年。
后来,他回到上海,在一所中学总务部门管管全校的桌椅板凳、窗帘和日光灯,修修厕所里的抽水箱。一日,他跑到校长室,要求能允许他进教室听其他老师上课。那年,他已经29岁。后来回忆起来,他说:
“自己那是在争取新‘奶酪’,不过当时不很明确,只知道我能当老师,而且比许多人都干得好。
反正后来他就慢慢成了教研组长、教导主任,直至有一天校长找他谈话,告诉他已把他列为第三梯队副校长的人选。
而就在此时,他准备走了,去寻找他的新“奶酪”。这一段经历,也正好是第二个10年。
他的新“奶酪”其实很小,味道也不怎么样——一张没有刊号的专业小报,就他一个光杆司令,一张办公桌,一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他为此奋斗了第三个10年,结果把这块“奶酪”做得很大很大,生出了子报,养了一大帮子人。
他转眼成了一家高科技股份制企业的老总,当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不过,他并不讳言这个变化对他来说是巨大的.去适应它是艰难的。因为相比以往的三个10年,他必须放弃更多的东西,一些常人看来可能一辈子也得不到的东西——地位、荣誉、高薪、职务、安稳、人际关系网……最重要的是,放弃他一手创造的东西。不过,这是一种公众的思维,另一种思维是这样的(而他采用的恰恰是这一种):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一个崭新的天空。换句话说,就是行与不行,都在你自己,没有任何客观理由。他雄心勃勃地又给自己准备了10年的时间,再一次闯荡一番。因为他发现那些他曾经觉得是最美好的时光,其实正是他一个人艰苦奋斗,寻找成功与梦想的时候。
这位老总的故事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船停泊在港湾是安全的,但船的用途并不在于此。人如果躺在地上,就不会跌倒,但这也并非人活着的目的。有一首诗这么写着:“坟墓是幽静的地方,不受干扰;但我想:没有人愿意在那里休息。”人生在世,就是要去体验。只有勇敢迈向未知的领域,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尝试未曾做过的事,才能学到经验。
(3)善于变通才会有所成就
愚公移山的故事,曾激励着古今无数人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息。但是,今天,我们除了为愚公的执著精神而感动之外,对愚公的做法绝不敢苟同。为了不使大山阻挡路途而穷其一生不说,还要搭上儿孙们的人生,像牛一样辛苦地劳作,这在当今社会对这样的人来评价就是:
标准老顽固一个,也难怪人们称之为“愚公”。
在个性执拗的男人中,如愚公者不计其数,为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根本无法实现的事情,而大费时间,浪费精力,搞得自己精疲力竭,结果也没见有什么大的功绩。
马克·吐温作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可谓名扬四海。你也许不知道,马克·吐温在试图成为一名商人时却栽了跟头,吃尽苦头。马克·吐温投资开发打字机,最后赔掉了5万美元,一无所获;马克·吐温看见出版商因为发行他的作品赚了大钱,心里很不服气,也想发这笔财,于是他开办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经商与写作毕竟风马牛不相及,马克·吐温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次短暂的商业经历以出版公司破产倒闭而告终,作家本人也陷入了馈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