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心每天开一朵花
14525500000005

第5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如何更加了解自己(5)

我总是忍不住想去吃东西,每0.1公斤的体重变化,都会让我患得患失。我每天都处在身体和心灵的双重煎熬当中:看着体重计上日趋牛市的指数,我十分焦虑,拼命节食,但饥饿让我总是吃下更多的东西,于是体重就再次上涨。这似乎成了一个摆脱不掉的怪圈。

直到有朋友告诉我,减肥最大的敌人不是薯条也不是冰淇淋,而是焦虑。

我当时很惊讶,为什么是焦虑呢?那些天天发愁的人,不是都挺瘦的吗?

朋友笑了,说,人家是原本就瘦,发愁焦虑了就更瘦。像你这样的胖人,发愁了就想吃东西,自然就越来越胖。

细想想还真是如此:每当难过不开心的时候,或是暗骂自己没毅力的时候,我总像只绿眼狼那样,看到什么都想吃下去,似乎饱餐一顿以后,心情就会好起来。

所以,你要放宽心。朋友替我总结道。你要学会不紧盯着体重计,要学会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运动的时候运动。

我不敢置信。不盯着体重计,我哪里有动力减肥?

朋友替我列了个单子,上面写着:

1.体重之所以上升,和吃了什么东西无关,和消耗与能量有关。每天消耗的比吃的多,就会瘦,反之就会胖起来。所以不用考虑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而要考虑今天吃了多少,运动了多少。

2.每顿都吃点儿,不要采取饥饿疗法。饥饿是人的天敌,饥饿疗法无异于饮鸩止渴。饿一顿,下一顿会吃得更多。因为身体这个时候会很迟钝,要很久才能把“吃饱了”的信号回馈给大脑。

3.放宽心。时时盯着体重计于事无补,反而会让人心里烦闷,更想吃东西。

4.定期查查体重,给自己一个反馈。胜不骄,败不馁,无论是涨是落,都只是指导下一步饮食计划的一个参数而已,不必看得太重。

他告诉我,自古以来,人总是有胖有瘦。其中有一部分是先天遗传的原因,但近来社会上胖人越来越多,却是同心理原因有关。用术语讲,这叫“心因性”问题。既然是心理问题,自然要从心理上解决。放宽心,自然能瘦下来,焦虑才是胖人的大敌。他总结道。

我相信我能瘦,我也有瘦下来的妙计。他们常夸我减肥有方,现在我就把这个方子也告诉你。

你的心理“聚焦”吗?

在黑暗中夜行,如果对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刺眼的车灯会让我们感觉到眼前一片亮白,却什么都看不清楚。在路灯下行走,虽然灯光不够明亮,却足以照亮我们面前的那一小块道路。不知不觉中我们忽略了路灯照射之外的黑暗,只注意到有光照射的地方。在心理上,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当全部精力放在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心理感受上时,就会忽略掉其他的心理感受和外界刺激。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心理,被丹麦的心理学家、知觉模糊心理提出者艾得加.鲁宾称为“聚焦心理”,或者“焦点心理”。所谓“聚焦心理”,是指在外界强烈或者相对感受强烈的刺激下,个体将大部分心理能量消耗在该刺激上,同时大部分的心理感受也依赖于此刺激带来的心理反应链。

鲁宾针对“聚焦心理”做了如下实验:让实验者集中注意力于某一物体,比如画册或者窗外的行人,而自己和其他人在其身后或者室内以正常的语速和音量交谈。在大约十分钟之后,通过实验者的回馈,发现能够注意到鲁宾在交谈的占83%,注意不到的占剩下的17%。而注意到交谈却没有注意到在交谈什么的占80.2%。可见,聚焦心理能够主观地左右个体的心理感知程度。

“聚焦心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遇到。

当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备考,比如英语国家四级,或者某一门很没有信心的科目上,就会忽略掉其他的科目,很容易造成其他科目上的缺失。

当我们在求职过程中,一门心思地奔着自己喜欢的那个职位,就会错过很多本来也很适合自己的工作。

还有邻班的那个女孩,或者那个帅气的高年级男生,都让你忽略掉在身边有其他的爱情之花在等待着绽放。

这些都是“聚焦心理”。这种心理让我们的心理视野只能聚拢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上,变得片面,容易产生多种负面心理,比如多疑、焦虑、烦躁、患得患失。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自我调整。

1.缓解压力。引起聚焦心理的是压力,而聚焦心理带来的也是压力。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运动是缓解压力最好的办法。

2.人为地分散注意力。当专注于某一件事情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从生理角度来看,注意力和反应力已经在下降。所以不妨以一个小时作为心理注意目标转换的时间界限。

3.冥想。这是比较有效的心理自我暗示。我们可以随时放下正在办理的事情,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一些话。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安慰。

4.坐在有阳光的地方。阳光是来自外界、对心理非常有促进力的刺激形态。

温暖明亮的阳光能够带来心理上平和的感觉。有心理学家称阳光为“免费无污染的一心理药物”。

40%的人都害羞有位女士,无论是陪丈夫赴宴,还是带孩子参加学校聚会,面对陌生人总是感觉非常紧张。她这样描述自己的感觉:“在那些场合我总是如坐针毡,我尽量找个角落不说话,不正视任何人,每隔几分钟就看一下表,只盼回家的时刻早点来到。我觉得别人一定看出了我的紧张不安。”

如今这位女士已克服了羞怯,她交了很多朋友,在各种联谊会中表现活跃。

她后来才明白,跟她有类似困扰的人其实大有人在。

羞怯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心理学家菲利普·任巴度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一万多人做过调查,约有40%的人认为自己容易感到羞怯。心理学家贝纳多·卡杜奇也对1600人做过研究,其中48%的人自认为个性羞怯。

羞怯也许没有“特效药”可治。不过种种研究已经揭示了一些方法,能帮助害羞的人克服心理障碍。下面是专家的一些建议:

一、假想一个“不害羞的你”

任巴度介绍,有位50岁的女士借助演戏的方法解决了羞怯问题。这位女士总结道:“假想自己是在一部戏里饰演某个角色,局促不安的感觉就会大大减少。”

任巴度说把自己划分成“真正的自我”和“扮演某个角色的我”,这种做法在看似外向而本性羞怯的人当中其实很普遍。这种人在公开场合落落大方,私底下却很易感到羞怯。害羞的人中大约有15%属于这一类。许多明星在舞台上或面对摄像机时泰然自若,生活中却非常羞怯。有些害羞的人会积极参与社区剧场、辩论会等活动,或担任活动主持人。在这些活动当中,他们暂时扮演不羞怯的自己。

有些人担心“扮演的我”仍然不是“真正的我”,任巴度这样解释说,“就像演员,你必须学会入戏,把‘真正的我’与所扮演角色之间的界线消除。此时你的行为就已经反映真实的你了。”

二、为感到不安的事情写一个剧本

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专家辛西亚·芬治协助过一个羞怯的学生。这个学生对现在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打算改学别的专业,但他不知如何向严厉的父亲开口。

“我建议他把那次可怕的谈话预先写成‘剧本’,其中有自己想说的话、父亲的对答,以及自己回应的方式。”这个方法很有效,他很快鼓起了勇气。后来每当要同父亲谈论重要问题时,他都会用这个方法。

不管是向老板要求加薪还是跟孩子的老师会面,你都可以应用写剧本的方法,将即将发生的事情排演一遍。这样做完,你就有了充分的准备,真正上场时便可满怀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