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少,是因为晚饭太饱或食后即睡,会使饮食停滞胃脘,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发生慢性胃肠疾病。中医所谓:“中满不消,而脾胃大伤矣”,就是指这种情况。此外,须注意晚饭不宜太晚,夜间应尽量避免进食。
9.热无灼唇,冷无冰齿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意思就是指饮食不要太热或太凉。人吃了过寒或过热的食品,就会损害胃肠,甚至引起疾病。特别是体虚胃寒的人,儿童与老人等,更应慎用。中医还认为,寒饮不但损伤脾胃,而且也损害肺及其他脏腑。当然,饮食也不可太热,热则反伤咽喉、胃脘。据报道,华北地区食道癌的发病率较高,与那里的居民喜欢饮滚烫的开水和喝热粥的习惯等有关。过热的食物可使食管上皮细胞受烫伤,上皮细胞一旦受烫伤,其新生速度就要加快,如在增生的基础上再不断受到外界的刺激,这样,就容易恶化成癌。因此进食的食物应该“食宜暖些”。
10.胃好恬愉
古人说得好:“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另外,《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意思就是说音乐有利于消化。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11.食宜细嚼慢咽
《医说》中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为熟嚼令细。”细嚼慢咽进食时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可以帮助摄食及消化。因为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还有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口中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以及通过细嚼使食物磨碎,都可减轻胃的负担,促进消化和吸收。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从而不致于因“狼吞虎咽”而使消化器官难以适应。
12.进食不可分心
人以食为天,孔子十分注重饮食习惯对健康与养生的作用。他在《论语·乡党》中强调“食不语,寝不言”的进食习惯,孔子十分明白“食不语”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既有助于食物消化,又可以预防进食过程中呛食等意外,“寝不言”则可避免睡前过于兴奋,难以入眠。这就说明在古代,古人们已经明白进食时专心致志,以利纳谷和消化的道理。如今的进食习惯与健康的作用,我们更应该关注。如果说话太多,边食边看书或边思虑,会影响进食和消化,有损于健康。俗语说:“一心不可二用”,就是这个道理。
13.饭后多摩腹与散步,忌睡卧或闷坐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食毕摩腹,能除百病。”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法。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饭后以热手摩腹,手法可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以顺时针方向,用手掌轻轻环转推摩。这样,显然能促进腹内气血运行,加强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行此食后按摩法,必定对身体大有益处。
现代医学中的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或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都是本法的适应症。其作用机制除了上述外,还由于食后摩腹作为一种良性刺激,经传入神经送给大脑皮层,引起有益于调节各种生理机能的条件反射,从而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另外,食后缓行有益健康,所以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行走的方法以缓缓散步为安。如《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散步之后,宜作适当休息,但忌睡卧或闷坐。否则会使饮食停滞,不易消化。如《寿世保元》中说:“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尔。”当然,饭后也不宜运动或急行。否则会使血运于四肢,不仅影响消化,时间久了,还会损坏身体,引起疾病。所以,饭后看书、说话、跳踯、骑马、登高、劳作等各种活动都是应当避免的。
因此,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我们寻找幸福的最佳方法之一。
7.健康在于运动
俗话说得好:“生命在于运动。”人们都知道体育锻炼对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节和兴奋大脑神经中枢,增强和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运动还可以增加饮食,提高睡眠质量。因此,“健康在于运动”不仅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句时髦口号,更是我们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
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可见运动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提起奥林匹克这项人类盛典,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她的发源地古希腊,在古希腊山上的岩石上刻了这样的一段文字:“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跑步,能使人健康,能使人线条好。
运动三步走,健康你我有
在锻炼身体的时候,要把握好锻炼前、锻炼中和锻炼后这三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
1.锻炼前的准备
人们锻炼应该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方式。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不能为了锻炼而锻炼。有些人看到别人每天爬山锻炼身体,便也效仿,可是没有考虑到自己患有高血压的身体承受不了这样的运动项目,还没爬几次山呢,就病倒了。患有慢性病的人最好向医生咨询一下,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在开始锻炼前还要选择好地点和时间。适宜锻炼的地点要环境幽静、阳光柔和、空气清新、地势平坦,既不偏僻也不繁华。尤其老人应该选择周围有人的地方锻炼,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好有人照应。同时,还要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季节、天气等因素,选择离家近的小区内,还是稍微远些的公园里。
在时间安排上,有晨练和暮练。科学研究证实,还是暮练比较科学。
因为晨练存有诸多弊端,如早晨人体的组织和器官机能运转较迟,对外界的反应敏感性也差,特别是那些年老体弱者,在晨练时容易发生意外。早晨近地面逆温层的空气污染物尚未扩散,气温较低,易患伤风感冒,引发旧疾。另外,在春秋季节,早晨多雾,空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对健康不利。
2.锻炼中的工作
在锻炼的时候,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情,意念放松,先做好伸展运动。
自上而下,从头部,经颈部、两肩、两胯、两腿到两足一一放松。然后活动四肢,伸伸腰腿,使肌肉和韧带都逐渐放松。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慢到快,运动时间由短到长。
运动快要结束了,要做好整理运动,不要骤然停止。如闭目静默、调整呼吸,以及做一些轻微的、小运动量的动作,甩手摆腿,身体前屈后仰,轻轻转腰等。这样可以使因运动而淤积于下肢血管中的血液回流至心脏,防止发生意外。
在锻炼的时候,感觉身体不适要立即停止。锻炼是该持之以恒,但前提是身体状况要好,如果带病坚持锻炼反而适得其反。有的人在锻炼时感到不舒服,如头晕、心慌、憋气、胸闷、腹痛等,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停止锻炼,如果休息后还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千万别硬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