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524000000043

第43章 立身处世观其妙(4)

在庄子看来,是有用好,还是无用好,不能一概而论,它们是随着时机的不同而有别的。有的时候有用会给自己造成危害,比如一棵栋梁之材,它很有用,但是由此它会很早被人砍伐掉,很早失去自己的生命。这时候就是有用不如无用。有的时候无用会给自己造成危害,比如一只不会鸣叫的大雁,它无用,所以被用来供人烹食。这时候就是无用不如有用。作为一个人,在处理有用与无用这两者的关系时,不应该固守一成不变之则,而应该根据时机的变化而变化。当有用有害时,那就处于无用的一面;当无用有害时,那就处于有用的一面。他认为,想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顺物自然,随着时机的变换而自然变换。

对于有用与无用这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是这样,对于其他的两个相反相成的方面也是这样。

庄子将这样的方法运用于出世与隐居的问题上。他说:

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大意是说:所谓隐匿,说到根本上,并不是自己有意隐居不出。古代所说的隐士,并非有意隐匿自己的身体而不见人,并非有意闭起自己的嘴巴而不说话,并非有意停止自己的思想而不思索。他们之所以不见人,不说话,不思索,那是因为不是见人、说话和思索的时机呀。合于出世的时宜,即使是治理天下,也不会违背大道;不合于出世的时宜,就应该脱离天下之政,深居简出而等待时机。这才是保存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方法啊!

说到根本上,在对待相反两个方面的策略中,站在哪一方面,采取什么态度,使用什么方策,都要随机而变。如果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面对时时变化的事物,就会事与愿违。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就拿谦虚与不谦虚这两个方面来说吧。

中国人有一种美德,那就是谦虚。一说起自己来,总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一般的情况下,这对自己的进步有好处。常言说得好,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通过学习,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不过,这也要看场合。在不同的场合,谦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一个群体中,在与同事、同学们的相处中,谦虚不但会使自己学到不少东西,而且还能得到同事、同学的尊重与爱戴。可是如果在人才招聘会上,在与用人单位的对话中,特别是在与外企招聘人员的对话中,谦虚就会给对方造成误解,给人一种缺乏自信、缺乏魄力的感觉,不利于对方全面了解自己的能力。此时需要的不是谦虚,而是对自己的全面评价,特别还要注意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展示出来,体现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平时看来,这也许就是不谦虚,然而在这种场合,只要是真实的,就不必要那么“谦虚”。当然也还是需要注意实事求是、诚恳和踏实,避免儆曼和轻浮。

再如诚实和说谎这两个方面。

一个人生活在世,应该诚实待人。这是很重要的一种人格标准,也是社会和谐、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活在一个群体里,如果事事说谎,那就难以立足,因为它一方面会给群体造成灾害,另一方面也会失去群体对自己的信任。常言道,人无信而不立,就是这种道理。

可是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诚实都会给社会带来好处。起码在两种情况下,说谎是必要的:

一种情况是面对人民的敌人。在人民的敌人面前,谎言越是爱逼真,编得越是圆满,敌人越是上当受骗,自己对人民的贡献也就越大。电影《鸡毛信》中的海娃之所以成了小英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敢在敌人面前说谎,会在敌人面前说谎,把敌人引上了绝路。

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病危的亲人。在中国,亲人病危,他自己也许已经有所觉察,可人们却往往对他说“会好的”,而不对他说“不行了”。这两句话,前者是谎话,但却可以安慰病人,也用以安慰自己,起到调整心理的作用;后者是实话,但却难以开口,如果说出来,对病人的心理和说话者自己的心理都会产生一个阴影,没有好处。

所以说,如何对待对立的两个方面,一定要随机而变,因时制宜。

二局势转换的宏观预测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孕育、萌芽、成形、发育、成熟、壮大、衰老、死亡的过程。由于事物与事物不同,所以它们的这一过程在表现形式上就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完全不同。能不能在事物发展过程的前一阶段,就预测到下一阶段,或者看得更远一些,从事物的孕育开始,就能预测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这对把握整个事物将是至为重要的。

童话故事《丑小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故事说,在一群小鸭子中,有一只特别丑陋。因为它丑,所以大家都看不上它,侮辱它,欺负它。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预想不到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小鸭长大了,虽然不丑,但也只不过像一般的鸭子一样,摇摇摆摆地走路,嘎嘎嘎嘎地呜叫,大不了也只是到水中去漂游一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可是那只丑小鸭却变成了一只白天鹅,明丽,悦目,优美,动人,展翅高翔,遨游蓝天,一声长鸣引动万双羡慕的眼睛。故事说明,丑小鸭在小鸭群中之所以丑,那是因为它与鸭子不是同类。鸭子们目光短浅,只看到小天鹅眼下的不雅,看不到小天鹅未来的美丽。等到小天鹅长大成形,遨游蓝天的时候,它们只能望天兴叹。在这时候想想以往对小鹅的鄙视态度,大概会对预测的重要性大有体会。

对具体事物具体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那是具体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天地万物共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那便是哲学家们的事情了。老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就事物发展变化的共同趋势作出了种种启人智慧的预测。

1.反者道动其事好还

在老子看来,宇宙大道原本无形无象、虚空无物、无边无界、混为一体,是“无”,后来一分为二,生下了天地,产生了万物,化而为“有”,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种转化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宇宙变化趋势的展示,是由大道的变化法则决定的。这个法则不是别的,就是自然而然地向反面转化。

用老子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反者,道之动”。其意是说,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大道运动变化的法则。

老子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演化来的,都在遵循着大道的法则运行,正因为如此,所以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在向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着。

用老子自己的话说,那就是“其事好还”。其意是说,事情往往会回转反复,往往会回到原先的地方,往往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短短的几个字,一下子捕捉住了宇宙的灵魂,也捕捉住了宇宙之中万事万物的灵魂。天地万物、情事精神,概莫能外。

就天地而言:明了又黑了,黑了又明了;冷了又热了,热了又冷了;绿了又黄了,黄了又绿了;高了又低了,低了又高了。

从天地开辟以来,就是这样,反过来,复过去,永无止息。

就人类而言:小的变成了老的,活的变成了死的,未有的变成了已有的,已有的变成了无有的。自人类有始以来,就是这样,一茬接着一茬,一辈跟着一辈,不到人类的终点,总也不会改变。

就精神而言:活动一天就要休息,休息一夜又要活动,记忆一种东西就要忘记一种东西,忘记一种东西才能记忆一种东西。

要让它无休止地活动和一心想两事,那是办不到的。

就事情而言:由启动到竣工,又由竣工到新事的启动,由未办成到办成功,又从功成事就到物毁功溃。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要无息止地办下去,也没有一件成就能永世长存。

事物总是朝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老子揭示的事物发展趋势。不过何时向反向转化,却不是随时随意的,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诸种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种,便是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度。对此,老子曾多次谈到。

比如他说: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其意是说:事物一旦发展到强壮的时候,就要向衰老的方向转化了。之所以会发生这种转化,那是因为它没有以大道为楷模。大道守柔处弱,所以可以长久不衰;不按照守柔处弱的原则处世,所以原本不该衰老的时候便早早衰老了。

这里是将“壮”作为制约转化的决定因素。认为“壮”是由年轻向衰老转化的关节点。

比如他又说:

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

此处是在说大道。说道很大很大,大到无边无际。正因为大,所以就延伸得很远;正因为它延伸得太远了,所以就又开始向回反转。

这里是将“远”作为制约转化的决定因素。认为“远”是由向外延伸朝向内回旋转化的关节点。

而不管是“壮”也好,还是“远”也好,就老子本意而言,都是在说,事物向一个方向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限度,没有达到这个限度的时候,事物会继续沿着原先的方向运动,而一旦达到了这个限度,就会反转过来,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后人将这限度称为“极”,将老子关于达到限度就会朝相反方向运动的思想概括为“物极必反”。把这种思想说得通俗一些,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分,过分就会适得其反。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所以老子特别强调“去甚,去奢,去泰”。所谓“甚”、“奢”、“泰”,都是过分的意思。

庄子对老子的这一思想有深刻理解,他讲了一个“稷之马将败”的寓言故事,将这一道理用生动的情节表述了出来。

故事说: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日:“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公日:“子何以知之?”

日:“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日败。”

大意是说:

有一位善于驾车的人,名为东野稷,在鲁庄公面前表演驾车的技巧。只见他驾车而驰:往前行,车轮印子直而又直,就像墨斗的线一样直;旋转而行,车轮印子圆而又圆,就像圆规画得一样圆。鲁庄公认为巧手刺绣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要求东野稷连续转一百圈,看是不是圈圈都压在一条圆线上。

这时候恰好遇到颜阖经过这里,他进去向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快不行了。鲁庄公不信,所以没有说话。

过了没有多一会儿,东野稷的马跌倒了。鲁庄公觉得很奇怪,问颜阖:“先生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快不行了?”

颜阉回答说:“马力已经用尽了,东野稷还在那里赶它快跑,自然会将它累死。”

这个故事正是从事物的限度角度说明事物反向转化的道理。

东野稷的马有相当的训练,确实了不起,然而最后跌倒了。

为什么?因为东野稷不懂得向反面转化的道理,逞强好胜,超限度地使用它。

马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它自身的限度内,能施展它的各种本领,而且会做得精到卓越。一旦超出了它的限度,那就不行了,不但难以施展它的本领,而且连性命都难以维持。而恃强好胜恰恰是导向超越限度的阶梯,最后的结果就不能不与原本的愿望相反。

反向转化的思想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人们,事物不但在发展变化着,而且是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着。

就从宏观的趋势来说,当它向着一定方向发展变化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反转过来,朝着与原先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懂得了这一发展趋势,人们就会注意到事物发展变化的限度,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的方面转化,避免事物向不利于人的方向转化,免于在事物转化面前盲然无知,束手待毙。

就以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要讲究限度,对人有用的东西,也不是越多越好,超过了一定限度,事情就会向人们愿望的反面转化。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就要吃大亏。

比如前几年,苹果的市场需求量比较大,所以苹果栽培技术也推广得比较快,许多地方都大面积地栽培苹果树。后来,市场上的苹果太多了,不但价格降了下来,而且好多地方的苹果都销不出去,又没有相应的贮藏设备,所以大量的苹果烂在果农的手里。如果懂得反向转化的道理,那就会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先对有关情况作个调查研究,分析一下市场的需求量,了解一下果树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如果走这条路的人太多了,就不要随着大流走,而需另辟新径。如果这样,就不会产生上面所说的后果。

再如用酒精消毒。一些人认为,度数越高,消毒效果越好。

其实不然。当超过75度之后,酒精的消毒效果就会减弱。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当超过75度之后,酒精的杀菌力量太强,细菌群体外围的细菌在被杀死后,它们的尸体会很快熔结成一个硬壳,使酒精难以进入深层。这样一来,处在深层的细菌便被保护了起来。将反向转化的思想运用在酒精的使用上,那就要讲究酒精的度数。75度以下的酒精,度数越高,消毒效果越好;75度以上的酒精,度数越高,消毒效果越糟。

再以自然环境的治理来说。对一种事情的限制,或是对一种事情的提倡,都要讲究限度,不能无限度的限制,也不能无限度的提倡。无限度的限制或无限度的提倡,都会与人们的愿望反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