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
14524000000041

第41章 立身处世观其妙(2)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大瓢无用可泛舟”的故事对这种思维方法作了评析。故事说: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了我一个大葫芦种子,我把它种了下去,没想到培育出来的葫芦太大了,竟然能在里面存放五石粮食。我想用它来存水,可是它的皮太脆,没有力量承受;我把它剖开当瓢用,可是它太大,没有水缸能够容纳它。它太大,大到了无所适用的地步,所以我一生气,就把它给砸了。”

庄子笑笑说:“以我之见,不是瓢大而无用,而是先生不懂得如何使用。您没有听说过吗,过去宋国有一个人,善于配制不皴手的药,正因为有这种技能,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在从事漂洗纱絮的工作,有一位南方的客人听说这件事后想花百方金子买他家的药方,这个家族聚在一起商量了起来。大家都说:‘我们家世世代代从事于漂洗纱絮,一年下来顶多不过挣几方金子。现在只是出卖不皴手的药方就能得到百方金子,这么好的事情哪有不做的道理呢?’于是便把药方卖给了人家。那位客人将这个方子献给了吴国的国王。后来吴国与越国进行水战,用这个方子制成药,涂在手上防冻裂,而越国将士却经不起水洒风吹,个个皮裂指肿,难以使用兵器,被吴军打得大败而逃,最后只好向吴国献地求降。同样是这一种药方,作为一种不裂手的技术,并没有发生变化,可是一种人用它只能漂洗纱絮,而另一种入却能用它扩展疆域。这是在使用方法上的区别呀。现在先生有一个可放五石粮食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剖开做成小舟漂浮于江湖之上,而却在那里为其没有用处而犯愁呢?由此可见,先生还有不达事理的地方呀!”

惠施又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之为樗。说它大,也大得太没有样子了。它的根部臃肿无度,难用绳墨打出直线;它的小枝卷曲盘转,难用规矩量出方圆。因为它什么用处也没有,所以立在大路旁边,没有一个木匠看它一眼。我看先生的言论也与这棵大树不相上下,大而无用,所以人们者时巴它抛在一边。”

庄子说:“先生没有见过山里的野猫吗?它低低地伏着身子,等待着那满不在乎的猎物,一旦时机到来,便嗖地一声窜出,东跳西扑,不辟高下。这可以说是很有技巧了吧?可是不小心就中了那猎人的机关,死在捕获野兽的网罟之中。而你看那旄牛,:大若遮天之云,能负重致远,却不能捉鼠。这就是有大用者不能有小用的例子。先生既然有大树,并为它无用而犯愁,为什么不把它植于无何有之乡,立于无人烟之野,在它旁边徘徊散步,在它下面逍遥寝卧?这是何等地快乐啊!像这样的大树,不受刀斧之祸。不受它物宰割,即使说它无所可用,那又有什么值得忧愁的呢?”

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相对于更大的东西而言,大的东西也是小,相对于更小的东西而言,小的东西也是大。事物的用途也是相对的,一种东西只有在与其对应的事物面前才是有用的,脱离了与其对应的东西,它便失去了用途。

老庄关于对待的思想方法是一种智慧,对古人有指导作用,对现代人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比如任用一个人。按照这种方法,就不能只看他的一个方面。

一个人可能很有工作能力,很有政策水平,很有从政经验,很有工作业绩,可是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他不是一个完人,不是一个全能的人。他的能力、水平只能在与其相应的领域才能发挥作用,脱离了与其相应的领域,就将一事无成。如果想要有成,那他就需要重新学习。假如要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从事具体的果树栽培技术指导,让一个果树栽培技术专家去制造原子弹,那就没有不出乱子的。

反过来也是一样,一个人能力低下,,这也做不了,那也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干万不要忘记,只要他是一个正常人,或大或小,总会有他的长处。这种长处可能我们还没有发现,也可能还没有遇到与之相适应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一旦出现,他的能力也就表现出来了。不要忘记,中国有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在中学教书时,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学教师,而在数学领域的研究中却摘取了世界桂冠;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被他的老师讥讽为不可雕琢的蠢蛋,可是在他业余从事的物理学研究中,却揭示出了宇宙的奥秘,成了、20世纪的伟人。

比如估计客观形势。按照这种方法,就不能只看一个方面。

当有利的因素成为主要方面时,千万不要忘记不利因素的存在;忘记了不利因素的存在,就有可能因为小的疏忽而造成全局的失败。当不利因素成为主要方面时,也要看到其中的有利因素;看不到其中的有利因素,就失去了求取成功的勇气,也就失去了培育有利因素,发展有禾Ⅱ因素,使有利因素上升为主要方面的可能性。

就拿抗日战争初期各种人·士对局势的分析来说吧,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猖狂到了极点,拥有强大的军队、优良的装备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扬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征服中国,并且在实际行动中快速向中国的腹地推进着。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政界要人以及部分国民产生了悲观情绪,他们只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一个方面,看不到日本帝国主义虚弱的那一方面,于是产生了亡国论的论调,并由此引出了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丑恶行径。而另一些人则只看到日本是小国,中国是大国,妄自尊大,特别是在平型关、台儿庄等地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更是忘乎所以,以为中国很快就会取得胜利。于是产生了速胜论的论调,并由此放松了抗日的宣传和全民的动员,给抗日战争带来了不利影响。而毛泽东则不是这样看问题,他坚持的是两点论,既看到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一面,也看到日本帝国主义虚弱的一面。由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一面,得出了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要持久打下去的结论;由日本帝国主义虚弱的一面,得出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最后一定会胜利的结论。由此制定出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并且按照这一战略方针,引导中国抗日战争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2.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用相互对待的思维方法看待事物,这话好说,但是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却不容易,因为客观事物向人们展示的往往是一个方面,而将另一方面掩埋了起来。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不过这两个方面在事物中所处的地位往往不同:一个方面露于事物的表面,而另_一个方面却藏在事物内部。处在表面的一面,人们看得很明显,而藏在内部的另一面,人们却很难看见。不过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表面的一面往往代表着事物的现状和事物的现象,而内部的一面才代表着事物的未来和事物的本质。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将事物看透,就很难拿出处理事物、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来。就拿上面说到的抗日战争初期的局势来说,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局势的确不容乐观:一面是日本侵略军的快速推进,一面是中国国民党主力军队的迅速瓦解,而广大老百姓只有以血肉之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机枪和刺刀。没有洞彻的眼光,没有雄才大略,何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看到中国必胜的希望呢?

老子曾给人们指出了一系列透过事物表面,把握事物本质的诀窍。他说: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在这里,老子用“大”字形容与大道相通,代表事物本质的东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巨大的成果,表面看上去,好像是短缺,不过当你发挥它的作用时,就会感到它有巨大的活力;巨:大的财富,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片虚空,不过当你在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感到它的无尽无穷。真正的正直,表面看上去,像是很歪斜;真正的机巧,表面看上去,像是很笨拙;真正的辩才,表面看上去,像是很口吃。

他还说: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额;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其意是说:人们只看到表面的那一面而看不到内在的另一面,这就好像人们观察大道一样。真正有学问的人,听到大道的道理,就会认识到它的真理性,于是勤奋地去实行;有一些学问的人,听到大道的道理,就会半信半疑,于是有时候遵循它而有时候又不遵循它;没有学问的人听到大道的道理,认为那是一派胡言,于是仰天大笑。大道就是这个样子,一般人看不到,听不懂,所以没有学问的人听了之后不可能不笑;如果不笑,那肯定听到的不是真正的大道。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提出了很有见树的警句,那就是:光明的大道,看上去好似晦暗不明;前进的大道,看上去好似一条回程;平坦的大道,看上去好似凹凹坑坑。

上等的德性像是一条低谷,广大的德性倒像是不足,刚强的德性像是柔弱无骨。质地坚实却似内部虚空,纯洁无瑕却似污垢丛生,方方正正却似无角无棱,栋梁之材难以一时有成,震天之响却似无息无声,天大之象却又无状无形。

也就是说,事物的实质与事物的现象往往是相反的,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不要被事物表面的现象所蒙蔽,而要透过表面的现象去把握那内在的本质。

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用透视本质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人生,由此对许多事物作出过绝妙的分析。比如对乱世做官的问题。

一般人都愿意做官,认为这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可庄子却认为,那没有什么荣耀的,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机遇而已。而碰到这样的机遇应该怎么办?那也要看所处的世道如何,要看天下有道还是无道。

所谓“天下有道”,是指君王实行顺应民心、顺应人世的方策,随应着天下的特点和人世的状况,不以己意雕刻人性,不以主观强制人世。庄子认为,在这个时候,人可以随着万物的昌盛而昌盛,如果需要在朝主政也就随其自然,不必回避。

所谓“天下无道”,是指君王实行违背民心、违背人世的方策,脱离了天下的特点和人世的状况,以一己私意雕刻人性,以主观意见强制人世。庄子认为,在这个时候,在朝主政,表面上是在治世,实际上是在消损自然,助纣为孽,表面上既显荣华,又显富贵,而实际上却是拿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作牺牲。在这种情况下,荣华富贵只是表面的现象,而消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是问题的本质,那是决不可行的。

庄子认为,他所生活的战国时代,正是天下大乱,帝王为私的无道时代,所以做官享受荣华富贵只是表面现象,实质是在出卖自己。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有一段记述,反映出了庄子的这种思维方法。其文日: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入以大庙。当是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在庄子看来,国相在人们心目中是很尊贵的人物,平时有丰厚的俸禄,住在豪华的相府之中,出门乘坐华丽的马车,那个荣华富贵可以说是一人之下而万人之上了。可是这一切都是用什么换取的?是用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他要受君王的管束,要为君王的利益出力,要维护君王的王位,要保卫君王的社稷。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再属于自己,而成了国君的附属,与豢养在王宫之中等待宰杀祭祀的牺牛没有什么两样。这样看来,国相的尊贵是表面的,虚假的,远远比不上一个自由自在的布衣百姓。

老庄关于透过表面现象,捕捉内层本质的思想方法,是一种智慧,对古人有指导作用,对现代人同样有指导作用。

比如看待一个人。按照这种方法,就不能只看他表面。

据某报报道,一位颇有姿色,颇有文化,工作岗位也颇令人羡慕的女士,因为眼光颇高,失去了择偶的最佳年龄,于是通过媒体发出了征婚启事。不久接到了一位军人的来信。信中对她通过媒体征婚表示担忧,认为这种方式容易上当,特别是对她这样有魅力的女士就更加危险,劝她不要再走此路,并表示愿意帮助。

她解决这一问题。军人委婉的批评和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女士的;心,并与之建立了联系。

不久,这位女士又接到另一个人的来信,说他是那位军人的秘书,并暗示那位军人是某某高级首长的儿子,很快就会有令人瞩目的位子,眼下工作很忙,希望她不要过多地打扰他。

这封信更加激起了女士的爱慕之意,不久就与那位军人建立了爱情关系。在之后的面谈中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很快就超越了爱情关系。

后来,只因军人数次借口托女士筹款,由几千元逐渐上升到上万元,引起了女士家长的怀疑。经查证才知道,那位所谓的军人,原来是一个刚刚出狱不久的诈骗犯。

这一活生生的事实,留给世人太多的思考,其中的一点就是,只看表面是不行的。表面上看去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而其背后如何,那却很是复杂,需要采用各种方法去了解,去透视。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是,具有透过表面现象、探求内在本质的明觉,即把握透过表面现象、探求内在本质的思维方法。那位女士的可悲在于,她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完全被表面现象迷惑了。

比如估计一种事物。按照这种方法,就不能只看它的表面。

当一种事物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干万不要被它那外表所迷惑。外表越是刺激人,就越是需要冷静,越是需要提醒自己,想方设法了解它那外表包裹着的内质。这一方面,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