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05

第5章 对《水浒传》的版本有何争议?

《水浒传》的版本问题很复杂。它有六个版本同时流传,版本中又分为繁本和简本。

繁本和简本是相对概念,两者的区别,在于叙述故事情节时的文字详略不同。描写详细,字数多的为繁本;描写简略,字数少些的就是简本。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繁本系统中一百回本是明代出现的最早的版本,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水浒英雄征剿田虎和王庆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一百二十回本,明末又出现了金圣叹删改的七十回本,繁本系统内部的发展脉络基本清楚。简本系统中也有一百一十五回本、一百一十回本、一百二十四回本等不同版本。然而繁本和简本哪一个产生在先,哪一个产生在后的问题,却是一桩不太能弄明白的悬案。

《水浒传》先有简本后有繁本的观点,在学术界居于主流。因为这种观点不仅合乎一般文学的发展规律,而且不少学术权威均持此学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最早提出《水浒传》版本由简到繁的观点。他说:“现存之《水浒传》实有两种,其一简略,其一繁缛。……若百十五回简本,则成就殆当先于繁本,以其用字造句,与繁本每有差违,倘是删存,无烦改作也。又简本撰人,止题罗贯中,周亮工闻于故老者亦第云罗氏,比郭氏本出,始着耐庵,因疑施耐庵为繁本者之托名,当是后起,非古人所有。后人见繁本题施作罗编,未及悟其依托,遂或意为敷衍,定耐庵与贯中同籍,为钱塘人,且是其师。”鲁迅对《水浒传》的几种版本进行分析后认为,简本一百一十五回本文笔粗糙,保留有初成时的原貌,应该是最早版本,至少也接近于最早的版本。

鲁迅的观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影响不断扩大,而且成为广大研究者讨论这一问题时的立论依据。郑振铎、俞平伯、宋云彬、何心、聂绀弩等学者都是“简先繁后”观点的支持者。

学术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水浒传》是“先繁后简”,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孙楷第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校勘,发现容与堂本和钟伯敬评本的正文有的地方作有删节符号,而所见简本则删掉了相应的内容,因而得出结论说“文简事繁之百回本,实就百回本删节”。孙楷第的观点在当时并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根林、张国光、范宁等学者发表文章,重新提出了《水浒传》版本应是“繁先简后”的观点。

张国光在《鲁迅以来盛行的(水浒>简本加工为繁本说的再讨论》、《(水浒>祖本考察》等文章中对由简到繁论和删繁为简论两派观点的源流及其基本论据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就长篇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而言,是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文字逐渐精细,故事情节逐渐合理、复杂,思想性、艺术性逐渐提高。但也有特殊,《水浒传》的演进就是特例,不完全符合上述规律。张国光还援引了明清以来的一些有关史料来说明白己的观点。他根据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和清人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所提供的材料作为论据,认为《水浒传》出现删繁为简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出版商们出于牟利目的而采取了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手段。此外,他还分析了胡适的《一百二十回水浒传序》、郑振铎1954年的《水浒全传序》等文章,认为郑振铎晚年对《水浒传》版本问题的提法已有所改变。

这样一来,删繁为简说的呼声很高,国内学术界很多人又倾向此说,国外的一些研究者也赞同此说。但是,《水浒传》版本中的繁本简本谁先谁后的问题并未有最后结论,讨论仍在进行。

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愿望,总是通过歌颂一种精神、品德和行为来表现的。而这种歌颂。总是要打上阶级的烙印。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