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04

第4章 《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

“施说”的代表王利器著有《耐雪堂集》,他在基中的研究中把《水浒传》的著作权“判”给了施耐庵;而“罗说”的代表罗尔纲则在其对《水浒传》的研究中认为罗贯中才是真正的作者,并为此专门写了一本《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对“施说”一一进行否定。

罗尔纲对“施说”中“施惠即施耐庵”这一说法尤为反对,他引钟嗣成《录鬼簿》中吊施惠的《凌波仙》散曲为证。该曲道:道心清静绝无尘,和气雍容自有春,吴山风月收拾尽!一篇篇,字字新,但思君,赋尽《停云》。三生梦,百岁生,到头来,衰草荒坟。

罗尔纲说,钟嗣成写的小传和吊曲都提到了施惠的生平。施惠是个“以坐贾为业”的商人,为人“和气雍容”,好风月,“诗酒之暇,惟以填词和曲为事”。此人断不是以歌颂农民起义为内容,包含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丰富的军事知识的《水浒传》的作者。

罗尔纲认为罗贯中是一位“有志图王”、有高远政治思想的思想家;写《水浒传》的目的在于鼓吹革命,“掀翻天地重扶起,戳破苍穹再补完”。关于罗贯中为《水浒传》原本著者的证据,罗尔纲举出了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和《水浒传》的许多相同点,其中许多诗词,几乎完全相同。

持“罗说”的还有何心,他在《水浒研究》一书中揭提出罗贯中《龙虎风云会》杂剧中的词句与《水浒传》中的某些相同之处,并指出,他所列的五项相同之处,虽算不上强有力的证据,但也不能说是偶然巧合,假如《风云会》确为罗贯中所撰,则《水浒传》也是罗的著作,或曾经是他编纂修订过,似乎更可信了。

持“施说”的张国光教授则认为:“罗贯中原是元明之间的戏剧家,他绝不会是《水浒》的作者,因为元末明初不会出现长篇白话小说《水浒》。”持该论的刘冬、张惠仁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为总结张士诚起义的经验教训而作。上述各家的说法,证明著作权归罗贯中的材料,多少还有一点,而证明著作权归施耐庵的,则未提出什么证据。

不过,何心所举的五点“相同处”,有失牵强。小说、戏剧中用语相同是常见现象,而何心所找的“证据”连他自己也说“未能十分满意”。罗尔纲的论证更难成立。第一,他是从作者的政治思想倾向来考虑的,但仅凭王圻说罗贯中“有志图王”这个传言,就断定罗贯中著书是为了改天换地,再造乾坤,就失之武断了。第二,罗尔纲用《三遂平妖传》来证明罗贯中是作者也欠妥。《平妖传》把王则领导的农民起义诬之为“妖”,表彰平“妖”的功臣文彦博,这恰恰证明罗贯中是拥王而不是“图王”。第三,不能以诗词相同为依据,古代小说中的诗词多互相抄用,雷同甚多。

第四,《平妖传》基本上应算是冯梦龙编纂的。

事实上,古时的小说大都是不署名的。古代文学作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一种是文人的作品。民间无名氏作品的特点是“无名”。有些“聪明”的文人会把无名英雄的作品拿来,冠以自己的名字。有时出版商或别的什么人会把无名英雄的作品说成是某名人的。在这种“加冕”赠荣的时候,还要编一些神话,例如胡应麟说:某小说序云“称施某尝人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饰成此编……”这可真是胡说一气了。

《水浒传》最初的本子没有署名,但后来开始署名了,出版商就“借名”而著。罗、施都可能是被借的名字。

所以要署罗贯中的名字,是因为罗贯中“编次”的《三国志演义》在当时很出名。这本演义,在当时比较粗糙,但却是最受欢迎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上署名“后学罗贯中编次”,这个自谦“后学”的署名倒可能是真的。

要选择署施耐庵的名字,或许因为他可能是《靖康稗史》的编者,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于是出版商就打他的招牌。

再就是,施耐庵可能是一位南宋时代的说话人(评书),因为他说话比较有名,出版商就说他刻印的小说是“施耐庵的本”。

文学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其开创者都是民间无名氏。诗、词、小说均如此。小说,由短故事到长故事,到连续故事,到一说就是十天半月的长篇“说话”,都是无名氏的创作。

民间无名氏创作出来后,文人们去采风、学习和模仿,但在郭勋组织人写《英雄传》以前,文人们没有人想到去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更没有想过通过创作长篇小说而出名获利,去宣传思想、寄托哀愁。书商们由刻印唱本到刻印话本卖,把供人听的说话变成供人看的小说。这个工作,多数是书商自己记录说话,然后请书会才人给“打扮打扮”——增加些诗词。

文人们擅长诗词。杂剧与小说的不同在于杂剧需要唱,这就需要“曲”,即需要诗,因而需要“才人书会划新编”。至于小说,从王利器所举的书会才人与小说的关系的例子看,书会才人的工作主要是给话本添诗加词。书会才人们也有可能帮书商润色“参订”,所以二十四回《水浒传》署“东原罗贯中参订”。这“参订”或“编集”都说明他们不是作者。

由此看来,《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恐怕很难找到,因为它是无数无名英雄的集体创作。群众的功劳就该归功于群众,不应将群众的功劳算到某一英雄身上,否则即是对事实的歪曲,对历史的歪曲。

《水浒传》非一人一时一气呵成之作,而是你接我续,几易其手;文人删改。书商改版。沧海桑田,河东河西。从而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