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水浒传之谜
14522900000016

第16章 宋江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1)

宋江的大名,不仅载人正史,而且载人皇帝本纪。然而,正是载有宋江大名的《宋史》本身却互相瘕牾,自相矛盾。这儿说“淮南盗宋江”,那儿说“宋江起河朔”。既然是“淮南盗”,为什么又在梁山泊安营扎寨,被称为“梁山好汉”?《水浒传》中说宋江“播乱在山东”,那为什么作为《水浒传》故事的起源的《宣和遗事》的背景却在山西太行山?宋江到底何许人也?他的家在太行山还是在梁山附近的郓城?宋江生于何地,葬于何处?宋江在何地起义?宋江是受招安了还是投降了,或者是被杀害了?如果是受招安或投降,那么受招安或投降后授何官职?赴何处上任?其上司是谁?部下是谁?宋江攻打过方腊吗?攻打方腊中死的英雄葬于何处?活着的英雄下落如何?在何处当官?死后葬于何处?这一连串的谜,扑朔迷离。是历史人物变成了小说人物,还是小说人物变成了历史人物?1.宋江“三十六人”是三十六个首领吗?

《宋史·侯蒙传》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这“三十六人”是宋江这支队伍的人数,还是一支由三十六个头目率领的队伍?历来论者都认为宋江“三十六人”是三十六个头目。其理由是:宋江所领导的是北宋末年一次著名的农民起义。他们在梁山建立了根据地,给赵宋王朝以极大的威胁。这支队伍的人数一定不少,绝对不会只有三十六人。

如果是一支有三十六员将领率领的大军,那就不存在宋江“其才必过人”的问题了。沭阳县尉王师心说,他率领县衙警卫队打跑了宋江。宋时县衙警卫队兼巡捕,只有二三十个人。若宋江是一支有三十六个头目率领的队伍,县衙警卫队那点武装能对付得了吗?《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十来条船能载多少人?况且这十来条船主要是“载卤获”。就算不是用来载卤获,每条船载十个人、十匹马,那也只能载一二百人马而已。

再从张叔夜这方面看。张叔夜“募死士,得千人”。=于把人就形成了绝对优势,全歼宋江,这又证明宋江的人数不会很多。若是一支由三十六员将领率领的大军,一位将领就算手下只有一百人,那也有三四千人了。临时召募千把个农民的张叔夜,能对付得了横行齐魏、骠悍凶猛的梁山好汉吗?再从《水浒传》的描写来看,许多人都是赤条条光杆一条。如李逵,没见他率领、指挥什么人,他绝对不是个当领导的材料。鲁智深也是一条光杆。神行太保戴宗是个通讯员,他都是独来独往地执行任务,没听说他带着多少人出发。吴用是军师,公孙胜是法师,手下也没有人马。燕青,也不像是一支部队的官长,阮氏三雄更不像。他们是战斗员而非指挥员。这么一算,三十六人中有几个人是带兵的将军?很明显,三十六人就是宋江一伙的总人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这儿的“以”字有“只用”、“只有”的意思。就是说,宋江只用三十六个人,就能横行齐、魏,官兵好几万人,就没挺身而出敢去应战的人。这里,“无敢抗者”,要注意这个“者”字。不是“官军数万人不敢抗”,而是数万人中没有敢抗的。

事情很清楚,三十六人就是宋江一伙的总人数。宋江是头头,手下有三四十个兵。

应当指出,“三十六”不是个具体的精确的数字,而是个概数,其意思是“三四十”。中国有些数字用语,常常是以某一类看来很具体、很精确的数字表示一个模糊数据。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就是一些模糊概数。“十八般兵器”、“七十二行”,不能理解为兵器只有十八种,行业只有七十二种。侯蒙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是说宋江只有三四十个人。报告一支队伍的规模,都是报告这支队伍的人数,从来没有以将领的人数代替总人数的。如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讨伐孙权、刘备,黄巢率众十五万,方腊有众十万等等,都没说曹操、黄巢、方腊率多少将领。说宋江“以三十六人”就是指宋江这支队伍的人数而不是将领。

弄清宋江这支队伍的人数,这一点很关键。他只有三四十个人,那么,这是一支为数不多的流寇,而不是大规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部队。由于他们人数很少,才神出鬼没,富有传奇性。由于他们人数很少,蒋圆、王师心才能说他们打败或打跑了宋江。

在当时,的确有一帮三四十个人的流寇走州过府,官兵无可奈何。《宋会要辑稿》记载宣和三年四月一日,户部尚书沈积中奏:“窃以今之河北,乃古燕赵之地……日者,群寇啸聚,才数十人尔,官军追捕,动以千计,强弱之势,固自甚明,而遇敌辄北,窃其怪之……”沈积中感到奇怪。其实这并不奇怪。听听杨志怎么说。梁世杰要杨志押送生辰纲,杨志说“途中盗贼多”。梁世杰说:“恁地时,多着军校防护送去便了。”杨志道:“恩相便差五百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这就是“官军千计,遇敌辄北”的“奥秘”。绿林好汉们来了,官军千人,无敢挡者。三十六人冲向哪里,哪里让开。

绿林好汉个个是拼命三郎,官军个个“礼让三先”,“都是先走了”,把危险让给别人。他们不敢较量而放走了强盗,但他们不说他们不敢打,而是说他们打而没有打得过;他们用强盗的武艺高强来为自己开脱,这无形中也就替强盗作了宣传。,这一宣传,也就灭了自己的威风,造成官兵未战先怯的心理劣势,更是“一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这样一来,也就在百姓中被添油加醋,渲染得得神乎其神,形成“梁山泊神话”。

于是宋江之名,不径而走。

为什么我国几千年来上百起大规模农民起义所出现的传说都没有宋江多?为什么多少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没有宋江出名?其原因就是小型游击队给人以神秘感,更富有传奇性。

小型流寇还有一个特点:冒名。无论哪一股,碰上官兵,见到百姓,都自称是“宋江”。他们咋呼几声溜掉,地方官们就报告说他们打走了宋江。凡是有匪情,他们就说是宋江来了;凡是赶跑了贼寇,他们都说是打跑了宋江。这就是为什么《宋史》载今天宋江“寇淮阳军”,明天又“入楚海州界”,从齐魏到淮南,到处发现宋江踪迹的原因。

传奇还具有“无中生有”的特点。宋江三十六人会不会是无中生有的传奇?起义武装也好,土匪武装也好,都应该在本乡本土,可是宋江的三十六人却是来自五湖四海,这就形成谜中之谜。

2.宋江是“淮南盗”吗?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记载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这则史料采自王的《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该文如下: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楚州。淮南盗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两者对照,可以看出,《宋史》对《东都事略》说不通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如《事略》说“又犯京东、河北”,河北离淮阳数千里,去河北再转回来“人楚”,这说不通,《宋史》于是将“河北”改为“江北”。可是这一改,仍然不通。淮阳就在江北,这等于说“犯江北,又犯京东江北”。《事略》说宋江五月就擒,《宋史》未采此说。

《宋史》对《事略》虽然有所“改造”,但这则“史料”,一看就知道是假消息。“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淮阳军、京东、河北,地方甚广,到底是犯了哪座城池?“犯”者,进攻也。宋江三四十个人,就能这儿攻城,那儿夺地吗?据《事略》的描绘,宋江“犯淮阳”与方腊“陷楚州”,互相呼应,进行攻势作战。“遣将讨捕”,遣的是何将?一讨捕,宋江就进行战略大转移,一个月内,转战数千里。这么狼狈,完全不需要招安。要招安,也应由朝廷招安,因为宋江流动迅速,不停留也不属于某州管辖区内,为何命海州知州招降?命张叔夜招降,张叔夜叉为何不出榜招安,而是打歼灭战?这些“史料”,都是以讹传讹。让我们溯源追踪,进行考察。南宋侯又安《玉壶集》有一则关于侯蒙的轶事:(宣和三年六月),侯蒙守亳州,“剧贼”宋江突然而至,军民皆惊,独侯蒙泰然说:“片言退之可也。”遂遣书诣宋江,略谓“足下以三十六人,横行淮甸,官军数千,遇君辄北,有才若此,何不乞以招安,为国建功,光前裕后呼……君若有意,吾当上奏……”宋江接简,退之京东。皇帝接侯蒙报告后,遂诏海州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疑这位侯又安是侯蒙的后人,编造“轶事”吹嘘他的祖宗。“官军数千,遇君辄北”,显然是抄自沈积中。这则轶事后来变成了侯蒙家传,又由侯蒙家传进入《东都事略》,之后演变成了《侯蒙传》。

3.宋江曾“横行齐、魏”吗?

《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记载说: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盗起,不若赦(宋)江,使讨方腊以自赎”。皇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

这则史料完全采自《东都事略》。该文如下:“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日:'蒙居闲不忘君,忠臣也。'起知东平府,未赴而卒。”两个材料相对照,《宋史》对《事略》有两处重要的“改造”。一是把“横行河朔”改为“横行齐、魏”;二是把“居闲”改为“居外”,把“起知东平”改为“命知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