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问?一是硬件,如学历和著述;二是专业口碑。在硬件方面,我曾多次阐述过一个20/20的观点,就是从1949年未满二十岁到1976年已满二十岁的这一代人,基本上都处在文化教育浩劫时期,是被毁掉的受灾一代,除个别例外,大都存在知识上的严重欠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鉴于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这些高中或初中生,其实正处在刚学习知识的年龄,“知识青年”四个字名不符实,而这一代人由于政治运动的磨难,总体上成为一代缺少知识的人。
中国当代书画的最大问题与危机,就在于从业人员甚至名家几乎都是半文盲,没有书卷气,不会读书。中国书画家里凡是成为经典大师的,都是学问修养都有很高造诣的,如齐白石(中国当代书法家篆刻家与画家,能在知识修养上赶上齐白石的极少极少)、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他们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但是和今天的所谓国学家相比,他们的学问并不逊色。
思想感情艺术最重视的是“这一个”。也即独一无二性。每个艺术家都只能是唯一的,而且没有可替代性,没有备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具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作品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有价值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作品,就是工匠的商品。人是会思想的。艺术家本身是认真的思想者。
当今社会上多的是没想法只是掌握了写或画的技法的书画“家”,他们只能复制别人或自己的作品。个性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哗众取宠,而是独特的性情。布封说,风格即人。艺术家有个性,有感情,是性情中人,才创造得出有个性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古往今来,凡是大师巨匠,都有真性情,都有人格魅力。平淡无奇甚至庸俗乏味的人,注定是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来的。扬州八怪,所谓怪就是性情所在。
才能造诣才能与造诣的高度,是艺术家作品价值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这其中包括技巧的完善与高精尖。收藏艺术品,本质上是收藏人类所能创造出来的最美、最精的珍宝。
在文化艺术领域,一个收藏家或鉴赏家必须对才华有足够的敏感与欣赏能力,能够像英雄崇拜那样懂得才子崇拜。文化艺术领域是必须讲天才论的,而天才是古今中外都极珍贵稀缺的,发现天才并且承认天才、赞美与崇尚天才,是收藏家的职责。大收藏家都是通过发现并推出天才,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毕加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的成功其实完全取决于法国、德国、美国、俄国几位大收藏家的赏识。而收藏家用来表达欣赏的最好形式就是用货币投票。
中国传统艺术家讲究诗文书画印多才多艺,因此,中国古代艺术家中的天才都是全才。
在文化艺术领域,平庸等于死亡,艺术家注定就不是寻常之辈。中国老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为对于一流人才来说,三日足以习成一艺,不刮目相看,就会看走了眼。
技法难度训练与技法,师承是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自古以来,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大师都是自己成就的,没有培养出来的大师。中国最好的艺术学院,历史毕业生中成为艺术家的连十分之一都到不了。无论是中央美术学院还是中国美术学院,都是如此。
英雄不问出处,在艺术品领域,收藏家看到的只是作品的身手本领。不管是自学还是师承,作品在技法上的学习是否系统,是否有功底与造诣,都一目了然。
在西方达达主义与现代派运动之后,中国书画也受了影响,产生了最容易欺人的所谓大写意国画与狂草书法,以及后来所谓的流行书风、印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章法可循,自我定义艺术。对这类作品,也有一个办法可以判别价值高低,那就是复制难度高低,如果很好由他人复制,那就是垃圾。
艺术家的杰作,一定是技法水平很高、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则就没有艺术价值。极个别的创意性作品,偶尔会出现技法相对容易而且没有太大难度,如杜尚的某些作品,但是作品在杜尚在世时,都是作为游戏之作,赠送给朋友的,而不是作为艺术收藏品进入市场的。
个性风格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风格,是艺术家成熟与否的外在标志。有风格也就有价值。没风格,再美观、再精细,也没有活力,没有审美价值。
个性不是简单的与众不同、哗众取宠,而是独特的性情。布封说,风格即人。艺术家有个性,有感情,是性情中人,才创造得出有个性的有生命力的作品。
风格的独特性,在审美价值上的不可替代性。
艺术家的最正常状态就是特立独行。在一个奇装异服成为画家标签的时代,西装革履可能反而更是个性化的服饰。
创新是文学艺术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有个性有风格,高于一切。反之就是千篇一律地雷同、平庸,有极强的可比性。在这个意义上,属于某一风格流派,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是一种失败与妥协。艺术是个人奋斗,是个人事业,不能成群结伙。生意与官场需要成群结队结党营私,而艺术家只有在进行市场或社会活动时才需要其他人。在创作作品时,艺术家必须是孤独的。
先成为艺术家,而后才有艺术作品。艺术家像诗人一样,是一种精神与气质,不是职业头衔,也不是行业资格,更不是官位或什么狗屁职称,世界上有艺术家没创作艺术作品的,就像有不写诗的诗人,但是绝对不存在不是艺术家而创作出艺术作品来的情况。
质量品相同一艺术家的作品,有精有不精,再杰出的大师也草率之作或失败之作,艺术家的价值取决于其精品或代表作。与木桶理论正相反,这是所谓顶峰理论,也就是山的高度取决于其最高点,哪怕是只有一个很小很小的峰头,但是只要它是最高点,就是山的高度。
精的标准,在作品本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外部证据来判断,如是否出版发表著录,是否展览过?是否有过专业评论与研究分析文章?毕加索的一幅《格尔尼卡》,仅在欧美正式出版的权威专业著作就超过了十部!即使一个收藏家不能欣赏《格尔尼卡》,也不熟悉毕加索的画作特点,仅凭评论界与学术界的成果,也可以做出正确的收藏投资判断。
作品的品相好坏,也决定了其价值。如果已经残破,即使还有学术价值或文物价值,也无法在收藏市场得到善价。
名头、资格、地位、师承、年寿外行的收藏家最容易接受与理解的,就是这四项。事实上近些年来,外行收藏家买艺术品,都是只看名头,看资格、地位、师承与年寿。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它们都不是关键核心所在。第一流的名头、最老的资格、顶级的地位、过硬的师承以及高龄,都不等于是艺术大师。
可以说,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这几项指标或多或少都可能占上,但是,也有凡高那样的完全不沾边的,同样是大师。换句话说,对于收藏家来说,要正确认识看清艺术家,不能只看这几项外在的条件。这些条件相当于是衣冠行头,能够装饰美化,但不是艺术家本人,因此对艺术家来说不是必须的,但是可以锦上添花。
中国当代书画界基本上是画匠组成的,只能取得一时的财富与虚名——来自外行的声誉就是虚名。缺少严肃的、高水平的艺术家。
在你花钱收藏当代艺术品时,不妨先思考一下,是什么样的人创造了你想买的作品?是一个工匠、一个商贩、一个市侩、一个官吏,还是一位艺术家?你在花钱时,无论有意无意,都是在以资金支持或鼓励某一位作者创作某一类作品,以货币投票,要表明你崇尚的品位、趣味与追求。
只要能把握住作者是艺术家,收藏者就永远不会成为冤大头。在艺术领域,钱虽然是重要的价值体现,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是美。
艺术家最大的成就是创造出了美,而收藏家最大的成就则是欣赏到理解了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
艺术收藏者用现金对画家的才华与地位作出评价——最有眼光、最有实力的收藏家,对艺术市场以及画家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表决权与影响力。
有足够的眼力与自信,就可以自己发现未来的大师。在中国,如今的艺术收藏者大都是有钱的外行,使得一些江湖书画家大行其道。
专业圈里的收藏与评价,主流社会的收藏与评价——这两者相差异甚大。专业内行收藏,享受的是自己的眼光带来的审美满足感;外行业余收藏家,享受的只是自己的钱财所带来的消费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