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利丹青:吴冠中说吴冠中
14522700000032

第32章 附录(17)

十三、师范美术专业学习书目《高等师范院校文科专业必读书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有专门的“美术专业”部分,以二十七页篇幅简要介绍了素描、色彩、油画、中国画以及解剖透视、构图、美术史、中学美术教学法等领域的重点书目,其中在中国画部分,古典画史画论只选了一部陕西近些年所出版的清人沈宗骞《山水画论》;其余都是教材、概论,而在美术史部分除了流行的几部中西美术简史外,还选了一本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由于是作为师范学生必读书目,所以评介文字都是赞扬推重之辞,没有批评与指谬。

十四、与书画相关的书目资料凌利忠所著《明清画学著述的反思及启示》虽然不是书目性质,但是却是对明清画著的批判,对于了解明清画史画论的学术背景与质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更近时代的美术史著作进行扫描的,是薛永年《九十年代的美术史研究》(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蓦然回首》),虽然该文本意不是为了书目评介,但是在效果上却对九十年代的美术史研究领域出版的图书提供了宏观而全面的背景介绍。《中国古代艺术论著研究》张燕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实则是一部艺术论著选读,虽然所选谈艺古籍有书画专业较少涉猎者,但是其见解每每有不够周全之处。在各类美术辞书中,照例都会有图书或典籍的介绍条目,比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与邵洛羊主编之《中国美术大辞典》,只是辞典每一条目都不可能太长,因此,只能是极简括地评介,无法展开论述,但是一般都还精当,书目的选择也认真严肃。艺术专业著作中作为附录的书目,也有其参考价值,如博士论文必不可少的文献资料目录,以及美术史论专著的参考文献目录,如陈池瑜编《中国现代美术学史》的附录《中国现代美术学著述目录初编(1901~1950年)》,都有一些难得的书目钩沉发现。艺术类出版社如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均出有本版书目,如《文物出版社图书总目(1957—1987年)》、《文物出版社图书目录(1996~1997年)》等,虽然不是准确、完全意义上的书画专业书目,而且体例也无选择,只是出版品种清单,但是资料性很强,对于专业读者来说,自有其参考价值。在出版书目之外,还有评介集,如《文物出版社版图书评介集》,以书评为主。国家新闻出版署所出的《中国美术出版——首届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奖获奖图书1980—1990年》,也是对十年间美术类图书中的精品加以汇总,图文并茂,而且附以英文,不无实用价值。与书画专业书目相近的是书画专业书话以及书评。书话是一种谈书的书,以随笔或札记形式出之,颇受读者欢迎。近来坊间一再出版成套的书话,还有不少以书话享名的大手笔,如黄裳、姜德明等等,一版再版的名著有《晦庵书话》、《西谛书话》,以及孙犁的《书衣文录》等。外国的书话与书评则是有毛姆的《书与你》、《纽约时报书评周刊100年》。甚至连茶学这样的专业,都有专门的书话《研书》。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书画专业的书话或书评专著。《美术之友》是专门评介美术图书的刊物,但是,此刊是由若干家美术出版社共同编辑的,因此,评介的也就是这些出版社的新书,用句时髦的话,是“会员制”的,所以仍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美术出版的面貌与成果。《中华读书报》与《中国图书商报》也开辟了美术图书的专版,时有佳作,但是总体而言,分量仍嫌不够。严格地讲,书、报、刊在媒介理论中是不分家的,尤其是杂志,与图书甚至在形式上都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个角度出发,许志浩所著《1911~1949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也就具有美术书目文献学价值。此书对40年间近400种美术期刊资料逐一评介,书后还有一个附录《中文报纸美术副刊目录》,起自1909年《民呼日报》的“图画”,终于1949年北平《新民报》“新美术”周刊,共收录141种,对民国时期的美术专业报刊进行了全景介绍,于美术史研究工作实在是功德无量。

关于外国美术专业书目与网络检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书画始终处在西方美术的冲击与挑战之中。

西方艺术与西方思潮,从清末民初特别是五四运动被作为时代潮流引进到中国,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同样源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又占据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如鲁迅等都致力于翻译介绍外国的艺术论著与作品。

如果对一百年来中文美术类图书开列清单,(除去书法与碑帖等中国特有艺术形式),不难发现至少有近一半的图书的主题是西方美术。仅举一例,中文出版的画家传记里,齐白石、张大干、徐悲鸿远不如毕加索与凡高的版本多。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真是匪夷所思。这种西风劲吹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油画或西画领域,在中国画领域,其实同样明显。中国画学史的最早一批作者,从陈师曾到郑昶、余绍宋、傅抱石,都是留学日本出身,这其中恐怕不是简单的巧合。而美术院校的开宗立派的大师林风眠、徐悲鸿等,又都是留学法国。既然现实是如此格局,不必评价是非,理性的态度应当是对西方美术图书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指已翻译出版的西方美术著作,更是指作为一种文化的原生状态的西方美术出版物总体。要想全面认识西方美术,还是不能以中文译本为范围,因为翻译只代表着译者的选择与眼光,西方美术论著被译成中文出版,多多少少都难免带有偏好与偶然的色彩。因此,对外国美术专业书目文献的研究与了解,就必须从外文图书入手。不通外文而奢谈外国美术,只能拾人唾余,吃别人吐出来的东西,实在不足以言学。

一、西方美术史书目专著新近出版的王彤编著《美术史的形状——西方美术史的文献和书目》,该书第一卷的副标题为“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西方美术史的文献和书目”编者并不是美术专业,而是图书馆专业学者。这多少反映出美术专业的学者中,既懂外文而又娴熟于文献学、目录学的是何等之少——坦率地说,在社会科学领域,美术专业的学生与学者综合素质与学术水准处在相当低的位置。由专业之外的人编写专业书目,实在还是一种瓜菜代的方法,因为这样至多只能有资料价值,而不能有学术价值。这正像我们不懂化学的人,是无法编出有学术参考价值的化学书目的。当然在技术上,编写一本化学书目(或任何其他什么学科的书目)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文科学者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不过,在没有更好的同类产品之前,《美术史的形状》仍然是一部极实用、极有价值的参考书,值得向学术或研究西方美术的同道推荐,此书内容之全面丰富,以及编排设计的时尚前卫,在国内新出的书目书中首屈一指。书中有专章《美术书目的历史》、《美术词典的历史》,对比国内这两个领域散兵游勇几乎排不成阵的寒酸景况,实在令人汗颜。大致说来,中国与西方在美术史论的著作出版上,以1900年为线,古时西不如中,近代中不如西,当然,中学西学各有体系,严格地说不能做简单类比。但是,从绝对数量与质量上讲,西方人在中世纪以前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更没有什么艺术学成果可言,而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学却光辉璀璨。然而,1900年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中国文化与艺术学成果少到了可以忽略不计,与西方相比有了天壤之别,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美术史的形状》此书似乎在竭力追求让人以为是外国人著作的效果,本是一本中国人编写的中文书,封面最醒目的上方却横着打上英文书名TheShapesofArttistory,显然,是效仿一本英文书TheShapingofArt}tistory(《艺术史的形成》)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事实上,这也反映了时下读者对国内人编著的图书评价何等之低,而对译著又往往评价较高。顺便言及,此书的序言虽然是用中文写的,但是读来却像是地道的译文——中国的学者与作家因为读翻译作品太多,或者说只读翻译作品,所以在动笔写作时不复能讲中国话,虽然语法上正确,但是腔调上既不古又不土,一味的洋——洋泾浜,准确地说是译文体,这种语言上的西化现象,实在有必要警惕。法国有专门的组织维护法语的纯洁,不断对来自外国主要是美国的语言侵略进行清理,以保持民族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而中国Z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各种译文,尤其是鲁迅所主张的硬译的作品,实在对中国语言文字造成了空前的污染——这已是题外话,暂且按下不表。

二、近年发表的西方美术书目文章关于外国美术专业阅读书目,国内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是《新美术》杂志1998年第四期所发表的竺文怡《西方美术书目举要》长文,虽然以题目而言内容仍显得极为粗简,但是毕竟还是有现实参考价值。文中将西方美术书分为供阅读的书、供参考的书、供观赏的书三种,并对前两种的英文版书目择要列举,总共包括原始资料、选集、个人文集、重要批评家著作、哲学背景著作、艺术史研究取向、鉴定学、风格史、主题研究、社会史、心理学理论、趣味与收藏、技术、手册以及风格与时期概述的著作、词典、旅游诸方面,没有收录画册与作品集。所开列的书目皆以英文出之,显然读者对象是懂英文的学者。《中国油画》2003年第4期发表的郑工所撰写的《20世纪中国的油画研究》虽然主题是中国油画史文献回顾,但是同样有美术书目价值。文章所研究的时段,也正是中国美术被打破了自成一体的格局,开始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与发展方向的时期而油画就是外来艺术形式与风格、审美趣味的代表。因此,文中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的油画著作做了全面回顾,也是对美术潮流走向的一种概括与折射。

三、互联网作为学习研究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只要能懂外文,其实可以非常简便地检索任何专业的书目,甚至还可以包括封面、作者介绍,以及相关评论,有时还可以查到正文或片段。比如英文书业网站英国的blackswell和bn,以及号称世界最大的网上书店也是最成功的网络企业的amazon,都提供各种形式的检索,无论是书名关键词还是作者姓名,都转瞬即可一一呈现,除了在版新书以外,还可以借助二手书店检索出可供美术专业古旧书。另外,在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专业网站,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检索美术专业书目,有不少网站甚至提供著作的电子文档。搜索引擎更是极有神通的工具,比如要查找某一特定题目的图书,只要键入作者或艺术家、风格、流派等关键词,就可以查到大量条目,而顺藤摸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的图书。非常遗憾的是,目前中文图书以及资讯在网上发布非常有限。因此,目前依靠电脑上网,可以查找到的画家资讯,同样是毕加索、凡高的要远远多于齐白石、张大干和徐悲鸿。事实上,借助互联网,完全可以做到速成掌握任何特定的专业信息,过去需要积累几年几十年才可达到的知识储备量,如今已经在电脑网络面前相形见绌,在资料、史实、数据的掌握方面,只要通晓电脑网络使用方法,一个高明的初学者足以让饱读之士目瞪口呆——当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比如为撰写此文,我就只能翻箱倒柜查图书,因为网上没有这方面的资讯。但是,如果是研究英文资料,则是另外一回事。相信不久的将来,网上的中文内容也会逐渐向学术、古籍方面扩延。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为学术研究创造了方便条件,但是遗憾的是据我了解极少有美术专业学者尤其是功成名就的学者,使用这一工具。原因是要使用这一工具,需要一会用电脑,二会读外文,而电脑与外语这两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恰恰是国内美术专业人士共同的弱项。

《美术书目盘点与评介》补遗

拙作《美术书目盘点与评介》发表后,承蒙美术学界同道多多褒奖,薛永年教授甚至专函推许,认为对研习美术史论者有借鉴价值,前辈美意,令我感愧不已。

我之所以就美术书目学进行梳理与分析,是因为有感于书画界的读书风气不盛,不讲求知识与学问,很多人不仅读书少,而且还不懂如何读书,说他们是文盲有些过分,因为也都还识字,也基本上有所谓的学历(哪怕是进修、研修得来的),但是,总体而言确实是缺少起码的文化知识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