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蓝海博弈: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14521000000019

第19章 清洁生产:理念的深化与普及(2)

清洁生产应该是双赢战略,在它的概念中不但含有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包括经济上的可赢利性,体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果我们考虑一个清洁生产方案,推行清洁生产,如果在经济上对它进行评价,在经济上是没有回报的,这样的方案就不是真正的清洁生产方案,清洁生产方案应该是一个好买卖,投入小、产出大,投资回报率比较高。例如英国公司和马德尔的一个锡矿做了选矿的设备,它的投资只用了十几天就收回了,效益非常好。

清洁生产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谓清洁的工艺和清洁的产品,以至清洁的能源,都是和现有的工艺、产品能源比较而言的,因此推行清洁生产本身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时地提出更新的目标,争取达到更高的水平。清洁生产没有绝对标准,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走上这条路以后要不停地走下去。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主张企业挂牌,达到了什么标准就挂清洁生产企业的牌,其实我们要明白,这种做法只是一个管理上的措施,并不真正符合清洁生产的理念。很难说这个企业就是清洁生产企业,因为你是自己和自己比,你没有和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比,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比,你永远不能说已经做到完完全全的清洁生产。

综上,归纳清洁生产的理念:

1.确保生态兼容性,包括保持环境基本参数的稳定,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的生成和排放,控制人工合成的有害化学物质进入生物圈。

所谓保持环境基本参数的稳定,比如我们知道,当代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气候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在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研究中,被认为其危害大大超过恐怖活动。

这是一个全人类所真正共同面临的大问题。这个问题从什么地方来呢?比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超过了长期以来的稳定的基本参数,在不断上升。这个上升过程可能比较慢,比如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翻一番,可能需要一百年,但这点时间相对于地球的历史是很短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大的基本参数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他的也有很多这样的问题。所以,要确保生态兼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消费活动要和生态兼容,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2.提高资源的生产率。现在我们要用30%的资源消耗,可只达到了世界4%的GDP总量。资源的生产率包括源头减量化、组织再循环。

3.实施以预测和预警为前提的预防战略。清洁生产是个预防战略,就是要预测,预测基本参数和发展趋势,资源的利用状况,技术的进步可能带来的风险。对此要有适当的预警,而不是善后措施,也不是个应急措施。

4.清洁生产要谋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5.考察优化产品和过程的生命周期。我们不是停留在一时一地,某个阶段,而是要考察它的生命周期。

6.持续改进而非一次性行动。清洁生产是持续性改进,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一直在那里持续改进。

以上讲的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从1989年开始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清洁生产的理念不断深化。清洁生产的概念,上面讲了五句话:谋求两个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实现两个全过程控制,是双赢战略,是相对概念。实际上,这个概念是个开放性的概念,不断地被充实。

清洁生产是生态经济的组成部分

下面讲一下90年代以来,清洁生产概念的深化。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台清洁生产计划的时候,只是个行动计划,没有讲更多理论基础。90年代以来逐渐明确,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在工业生态学,工业生态又译为产业生态学,因为它不单单指工业,还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它的基本思想是将工业系统乃至整个经济系统,作为生物圈里特殊的生态系统看待,将其纳入到生物圈之中。在生物圈中,围绕着各种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代谢活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都有其恰到好处的构造和运作方式。生态学家认为,谁最了解自然?当然是自然本身。我们的生产过程要和消费过程要和生物圈兼容,那就要去学习、模仿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怎么构造、怎么运作的。

工业系统向自然界汲取资源和向自然界排放废料与生态系统非常相似,这个过程被称为“代谢活动”。美国学者罗伯特·福罗斯指出,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生态系统概念之间的类比不一定完美无缺,但是如果工业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人类将受益无穷。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应该师法自然、宏观仿生。来向自然界学习,在宏观层次上进行仿生活动。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成三个大部分:一、研究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二、探索工业生态化的途径;三、在工业的规划和管理中运用生态原则。

要搞清洁生产,一定要仔细研究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和问题。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开设了工业生态学的选修课。

90年代以来工业生态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例如追踪某个物质或元素在环境中扩散和迁移的工业代谢分析,仿照自然界的元素的代谢分析或者是物质代谢分析、工业代谢分析;宏观的物流分析和能流分析,从全球看,或者从一个国家看,从一个地区看它的物流情况如何,有多少物流进入、多少物流出去,有多少物流储存在这个系统里,能量也是这样;工业共生组织,自然界很多共生现象,在不同的工业过程、工业系统也可以按照共生的原则来组织;工业体系的生态演替,从一个低阶的过程向高阶的过程发展;有些工业生态学著作,还把生态设计作为本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生态学的出发点进行各种过程、产品或系统的设计。

推动工业体系向生态化方向大目标演进的具体内容,如果按生态学的要求来看,我们的经济系统、工业系统要向生态化方向演进,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包括:

1.构造封闭型物质循环系统,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消耗性排放有很多,比如油漆,就是消耗性排放,再也回收不回来了;还有很多塑料里的添加剂,塑料的主体部分可以回收,但是里面的添加剂成分不能回收;等等。

2.减少废料,作为资源重新利用废料。

3.产品和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我们现在的经济活动,大量的依赖于资源投入,所谓非物质化就是我们要尽量减少物质资源的投入,增加智力资源的投入,要把现在的实物经济慢慢转向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也可以创造多多的物质财富。

4.能源脱碳。现在的能源,主要是建立在化学燃料的燃烧上,燃烧的产物就是二氧化碳,会排放到大气里,加剧温室效应。从清洁能源的角度看,我们除了节能,要尽量减少碳的排放。

5.控制有害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和扩散。因为这些有害化学品原本是自然界没有的,人类大量生产也就是战后50年代以后的事情,它的危害性怎样,对人类遗传基因的影响怎样,没有经过几代、几十代人的检验。这里的风险很大,而对十几万种化学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真正做过认真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的评估。

清洁生产的理念还向着经济学的方向深化。不少经济学家主张改变将经济学等同于理财方法的认识,而回到它最早的原先的含义。现在的经济学叫“见物不见人”,发展到见钱不见物。比如你去买股票,实际上股票后的整个生产活动,你并不清楚,只要能赚钱就行,这就叫经济学。实际上,经济学最早的概念,大家知道,经济学是economics,前面是ec打头的,意思就是“家里的事情”,家务事,它原本的概念即“管理家庭以增加它对所有家庭成员的长期价值”,比较看重于家庭的长期价值,是以人为本的。现在的任务,是要把家庭的范围扩大到土地、资源、生物群落、共同的价值观、机构等更大的共同体。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经济学和生态学是可以“联姻”的,我们也提倡它们的“联姻”——大家知道生态学也是ec打头的,这两个词汇正好是同出一源。清洁生产就可以看作是经济学和生态学“联姻”的产物,是它们生的一个“大胖儿子”。1989年的时候可能还没有理解到这点,现在深化了,理解到这点。清洁生产实际上是生态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霍肯指出,企业教我们如何获得财富,而生态知识却向我们表明,除非财富是建立在自然法则和自然界循环的基础上的,否则钱财到头来只会是虚幻一场,调和这些矛盾的对话将成为经济改造的根本基础。他认为,一个持久的、真正的经济不会产生废物。这是最新的经济学家的理念,正在向生态经济学方向发展。

清洁生产的基本理念深化,导致了在经济学中出现了一系列新名词,如自然资本。

以前我们认为资本就是货币资本,就讲钱,现在,我们要把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的物都看成资本。据经济学家估算,每年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物值,如果用货币来算,超过了全球生产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量。我们在不知不觉之间享受到了自然界给我们提供的服务,但是我们并没有认真地保护这个环境,我们在毁掉自己的生存基础。

稳态经济,就是经济不是追求数量上的发展,而是保持稳态发展,资源消耗保持稳态。

恢复性经济,因为我们已经把自然界破坏得很严重了,经济的目标不光是要增加人的享受和财富,而且要使自然界逐步恢复到它的基本参数,恢复到它的基本的对人类、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

经济非物质化,不是主要靠资源的投入、物料的投入、能源的投入,而是更多地靠自立。

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相应地,推出了一系列调整手段,比如郑州的生态税,以租代卖、绿色经济增长等等,这些概念都是这几年出来的一些新概念。

清洁生产的理念甚至提升到了伦理学的高度,因为光说清洁生产好,但是没有变成内在的道德的推动力,要推行它是很困难的。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在他的遗著《沙乡年鉴》中首创了大地伦理,其主要原则可概括为一句话,他说:“一件事情,如果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他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就是是否保持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这是他所提出的一个判断标准。按照这个原则所研究出来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才能生成清洁生产的道德推动力。我们要认识清洁生产,要推行清洁生产,一定要把它提升到伦理学的角度。

清洁生产的理念正被推向哲学思维的领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推行清洁生产要求具有:

1.一种长远的观点,需要更多的前瞻和反思,不能就看眼前那点事情;2.树立整体的观点,不能光看一时一地,要看整个生物圈、整个地球的变化;3.时时怀着深度的忧患意识,力图避免出现生态崩溃的前景,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要有一种深度的忧患意识,而不是盲目乐观,有忧患意识,你才能对事物有一种深刻的理解。

在清洁生产的理念中,包含消费这一重要的环节。刚才说的生命周期里有个消费环节,消费是推动生产的,也和每个人的世界观有关。美国学者特德·霍华德和杰里米·里富金在其著作《一种新的世界观》中,主张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一种世界观如果过分沉溺于物质生活的追求,就自然不利于整个民族的超然精神生活。相反,如果人类文明不是过分注重物质世界,那么,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就能更自由地超越于物质桎梏,与深邃而又无所不在的精神世界统一起来。”从消费角度看,清洁生产要追求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不能光追求物质,还要追求精神。所以我们提倡,消费要逐渐地从物质性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人人都要成为精神贵族,在精神上有很高的追求,但是我们的生活可以很简朴,并不影响我们精神生活的升华。

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建立了作为后现代哲学概念的深层生态学,激烈地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指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是富人中心主义。我们讲人类中心主义,好像世界万物都要为人类服务。实际上,世界上穷人是大多数,所谓为人类服务,实际上真正是为富人服务。

当前,对抗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正在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想。所谓生态整体主义,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发展,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如果升华到哲学层面,那就是生态整体主义。

我们现在说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有前提的,是指钱、物和人比起来,以人为本,并不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以人为本,如果是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以人为本,这叫人类中心主义。基督教的《创世记》中讲了,上帝第一天造人、另外一天造什么什么,造完以后就说,把世界上的万物交给按照上帝形象制造出的人来管理,供他们享用,他们来管理这些事情。这个概念和中国古代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古代的概念是讲人类来源于自然界,类无贵贱,各种物种之间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大家都同属于自然界,所以要和谐共处,谈不到以某一物种作为中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