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蓝海博弈: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14521000000018

第18章 清洁生产:理念的深化与普及(1)

报告时间:2006年6月24日

报告地点:中国国家图书馆

主讲人:席德立(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原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清洁生产工作组中方专家)

评论人:李皓(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石小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主持人: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策划人:李楯(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现在开讲

我主讲的题目是:清洁生产:理念的深化与普及。

因为清洁生产这个话题,不仅牵扯到中国的发展,也牵扯到全球人类的命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20年前到苏联去进修生态经济,在那里接触了无废工艺。1990年回国以后,清华大学出版社出了本书《无废工艺——工业化的新模式》。所以,清洁生产的前身有各种各样的叫法,在欧洲叫无废、少废工艺,在日本叫无公害工艺,在美国叫污染预防,说法很多。从1989年以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清洁生产计划,英文叫“cleaner product”(比较清洁的生产),清洁是相对污染而言的,这时候全世界基本都叫清洁生产。

中国正面临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挑战

清洁生产这个事情,是从环境领域中提出来的,当然,现在它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环境领域。

我们不说全世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就说我们国内,13亿人面临的问题。我们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的挑战。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的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但是不能不看到,在这种连年的高速增长中存在着相当多的隐忧,正面临着来自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挑战。从长远来看,目前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关于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介绍三个最重要的资源:水资源危机、耕地减少、矿产资源短缺。

水资源危机。大家都知道,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标准的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其中9个地区低于5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线。同时,水污染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地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预测,21世纪,我们的人口将达到15亿~16亿,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接近1750立方米的底线。

耕地减少。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仅为1.4亩。这个数字,前两年我讲的时候是1.5亩,今天我讲是1.4亩,过两年再讲,可能比这个数字还少。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5%,而且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全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矿产资源短缺。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只有21种,全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20%,远低于国外的50%以上的平均水平。一些重要资源长期依赖进口。我国人均石油资源量和产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和21%,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国际石油市场,严重影响经济安全。

重要用油行业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油量为美国的1.8倍,日本的3.2倍。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资源面临严重挑战,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较高,高于环境承载能力。

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157.8万吨,COD排放量1,333.6万吨,远远高于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环境严重恶化,七大水系干流59%的重点监测段水质属5类和6类标准,全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有70%的污染。

城市空气质量处于比较严重的污染水平当中。在开展监测的340个城市中,68.3%的城市低于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属于中毒和严重污染状态。61.8%的南方城市出现酸雨,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我们要注意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能住人的大概只占45%,酸雨面积占总面积30%,也就是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有酸雨。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特别是垃圾成灾。

统计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创造了13.65亿元GDI,增长率达到9.5%。全年能源消耗总量19.7亿标准煤,增长15.2%,超过了经济增长幅度。主要原材料增幅为:

钢材15.1%,氧化铝9.75%,水泥12.4%。万元GEP能耗上升了5.3%。因此,主要原材料的增幅都超过了经济增长的增幅。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净减80万公顷,当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比上年下降4.0%。

我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2004年,我国产生城市生活垃圾1.55亿吨,占世界垃圾总量的32%。即20%的人口产生了32%的垃圾。城市产生垃圾的速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003年中国消耗了相当于全球总产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产出的GEP仅占世界GDP总量的4%。用30%的投入,产出了4%的GDP。我国创造1万美元GDP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至5倍,水能耗高2至20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3%。

我国的生态脆弱性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趋向高峰,不少国内外学者预测,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将是中国发展道路上一段窄路。在此期间,耕地减少、用水紧张、粮食缺口、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加剧、矿产资源不足等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极限值。面对名副其实的生存威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克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的唯一选择。以前我们说清洁生产是最佳选择,我的看法是除此以外别无选择,是唯一的选择。

前面列举了很多数字,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我们的GDP增长速度很快,好像很值得高兴。但是我们从深层次来看,特别是从资源转化为财富这个角度来看,存在的问题很大。

现在,虽然我们的铁矿石、石油的国际市场在涨价,但是,我们出口的商品并没有涨价。所以,我们现在的增长,有可能越增长越赔钱,经济学家称之为“负经济增长”。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产出了大量的污染。我们的东西卖到国外,很便宜,国外很高兴,利润也大部分转移到国外,真正制造加工留在国内的利润并不多。这样看来,这样的发展在今后二三十年将会逐渐加剧。所以,我们要找到一条出路,即清洁生产。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推行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是关键因素。这是我对清洁生产的一个定位,除I比以外.别无他途。

清洁生产和传统的环境战略有根本区别

下面介绍清洁生产的理念。

在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这也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第一部关于清洁生产的专门立法。在全世界,也只有美国在1990年出台了污染预防法。我们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可以说是在中国环境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下面介绍清洁生产的定义。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提倡推行清洁生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预防性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从生产过程来讲,清洁生产指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害原材料,减少污染物和废物的排放及它们的有害性。对产品来说,清洁生产指降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从原材料的生产到生命终结的处置)对环境的有害影响。从服务来讲,清洁生产将预防性的战略结合到产品的设计和提供的活动当中。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从资源开始,然后进入到一系列阶段,经过原料采集,变成原料,然后经过加工制作,变成产品,经过运销,变成商品,然后消费使用,以后变成废品,再加以最终处置。有一部分是可以回到生命周期中,有一部分排入环境。产品生命周期在国外称为“从摇篮到坟墓”,表示一个产品,比如一辆汽车、一艘轮船整个的生命周期。现在我们要讨论它的环境性能,是要讨论“从摇篮到坟墓”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讨论某一个阶段。比如我们使用汽车,不仅要考虑汽车使用阶段,在街上跑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到汽车的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包括报废的汽车对环境的影响,是综合考虑。

清洁生产谋求两个目标,和传统的环境战略有根本区别。

1.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省料、节水,以减缓资源的消耗。

2.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传统的环境战略叫末端处理,中国人叫“水来土掩,兵来将挡”,水来了以后再掩它,兵来了以后将再挡它,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对策,而清洁生产采用的是预防性的措施。

清洁生产包括三个内容: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产品现在也包括无形产品——服务。

清洁的能源包括常规的能源,特别是煤的清洁利用,现在中国的煤已经有差不多19亿吨,煤的清洁利用在清洁生产里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清洁生产过程指尽量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中间产品应该尽量是无毒无害的;减少生产过程中各种危险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现在,特别是化工过程中,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东西很多,所以一旦出问题,有可能造成大范围的污染;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简洁可靠的措施和控制;完善的管理等。清洁生产过程中包括硬技术,也包括软科学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清洁产品,指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做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合理包装、合理的使用功能,以及具有节能、节水、降低噪声的功能和合理的使用寿命等,产品报废以后容易降解。

清洁生产的第三个内容,是实现两个全过程的控制。

在宏观层次上,组织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包括资源和地域的评价、规划组织、实施、运营管理、维护、改扩建、生产设施的退役处置和效益评价等环境。

在微观层次上,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控制,包括原料的采集、储运、预处理、加工、成型、包装、产品的储运、销售、消费、使用以及报废后的处置等环节。

我们要区别两个全过程控制,以前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实际上还有宏观层面上的全过程控制,即在组织生产过程中的全过程控制,这也很重要。

所谓全过程控制,就是说在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上全过程当中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要考虑谋求两个目标,都要考虑包括三个内容。

我们可以画两个生命周期,纵向的指组织生产过程的生命周期,第二个是生产过程本身的生命周期。纵向的组织生产生命周期非常重要,以往我们没有很重视这个事情,在组织生产时候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制作以后,组织生产过程认为就够了,实际上还要维护、改扩建,还要包括安全退役。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荷兰的壳牌公司在北海有一个储油平台,建的时候只考虑了怎么样发挥功效,没有考虑报废以后怎么办。后来这个平台要报废了,需要拆除,壳牌公司主张在北海当场沉到海底,这是最简单的办法,等于一次性地扔掉,一扔了之。

这件事情引起了欧洲公众的非议,认为这样做对海洋生态系统特别有危害,反对这样做。壳牌公司首先取得英国政府的同意,后来在公众的抗议面前,又专门找了当时的英国首相梅杰。梅杰是电车售票员出身,他有句名言:“当首相并不见得比当电车售票员来得那么费劲。”他认为,首相很好当。但是,在这件事情上他的环境意识比较差,居然同意壳牌公司在现场把石油平台沉入海底。

这件事情后来引起了进一步的抗议,甚至造成了公众的抵制,封杀壳牌公司的产品,大家的汽车都不去壳牌的加油站加油,它的产品卖不出去,所以公司只能退让,最后放弃了原来的方案,把这个平台拉到瑞典的陆地上拆除。这件事情表明,因为建这个平台的时候,没有很好地考虑平台将来怎么退役,所以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现在世界上面临的问题,比如核电站,寿命是30年,70年代建起的很多大核电站现在要退役了,退役的费用非常高,有的电站退役的费用甚至会超出建设的费用,因为没有考虑到怎么安全退役的问题。所以说,两个全过程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清洁生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