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方唱罢我登台
现在,直皖问题又变为直奉问题了。
徐世昌很清楚跟曹锟、张作霖也不好打交道,所以在总理人选上,他还是以靳云鹏来组阁,因为靳既是曹锟的结拜兄弟、吴佩孚的老乡,又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可以为奉、直双方接受。
靳云鹏组阁,一上来就提出,取消安福国会,改选新国会。但吴佩孚有想法,他坚决主张召集安福国会之前的旧国会。张作霖当然是偏袒靳云鹏的,他当面责问曹锟: “你究竟有没有统帅部下的能力?”曹锟只好斥责了吴佩孚几句,吴佩孚对曹锟是不敢顶撞的,只好恨恨离开,但对张作霖的敌意更深了。
张作霖这样不给吴佩孚面子也不是第一次了。他一向看不惯吴佩孚,曾公开说过这样的话: “国家大事,我一向是跟曹巡阅使商量。吴佩孚不过区区一个师长,全国就有几十个师长,而我手下也有好几个,让他们干预政治,那还成话吗?”可是,这个“小小师长”战胜皖军后,获得了“两湖巡阅使”的位子,同他这个“东三省巡阅使”平起平坐了,令张作霖极为不满。另一方面,吴佩孚对张作霖也没有什么好感。因为直皖战争中出力并不多的奉系,进关后唾手而得京、津,还就近获得段祺瑞全部从日本购进的武器辎重,可以说毫无损失地坐收渔人之利,让吴佩孚又心疼又气恼。
在政治上张作霖也得到了重大利益,北京政府一切大计都要经曹锟、张作霖二人点头通过。在直系一方,他们的战利品主要在地盘上:两湖巡阅使王占元,虽为直系将领,但因利害关系,而渐与奉系亲近,吴佩孚便乘王占元遭湘军攻击和宜昌、武昌兵变之机,夺了王的地盘,自任两湖巡阅使,让本系将领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另外,孙传芳占据了福建,齐燮元得到了江苏督军的位子。
愈演愈烈的争权夺利使直、奉的裂隙越来越大。曹锟不希望在自己的实力未得到巩固之前,激化矛盾,而与奉系又起战争,所以他对奉张的态度没有吴佩孚激烈,还在这时与张作霖攀交情,把自己二姨太所生的一个女儿许配给张作霖二姨太所生的儿子。一对新人还是小孩子,但因为两亲家翁正值炙手可热,行聘之日,奇珍异宝数不胜数,轰动一时。
可是矛盾还是不久就爆发了,问题出在内阁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靳云鹏的内阁组成是这样的:外交颜惠庆、司法董康、内务张志潭、教育范源濂、财政周白齐、农商王乃斌、交通叶恭绰、海军萨镇冰、陆军由靳云鹏自兼。靳云鹏很讨厌内阁里的两个人,即财政总长周自齐、交通总长叶恭绰。
这里面,张志潭站在总统府一方,周自齐和叶恭绰是老交通系,他们自入阁起就想赶走靳云鹏,好让自己的“老大”梁士诒取而代之。于是他们利用职权,在财政、经济方面处处掣肘。靳云鹏便提出一定要免去这两人的职务,并召集直鲁豫的曹锟、东北的张作霖、两湖的王占元、两广的陆荣廷,再加上各省督军护军使等二十多人联合威吓,周自齐胆小点,很快就辞职了,但叶恭绰还是赖着不走,于是靳云鹏巧妙地玩了一招防守反击,让内阁总辞职,所有内阁成员集体下岗,然后重新组阁,当然,除了这两人,原来内阁成员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靳云鹏最初认为除去了周、叶,财政就会有办法,现在却还是毫无办法。也是,中国的财政根本不掌握在中央,各地方财政由军阀们截留,关税又被外国人把持,哪来的钱!焦头烂额的靳云鹏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张作霖却越来越不满了,加上被免职的叶恭绰煽风点火,忽悠他说只要让靳云鹏下台、梁士诒组阁,张作霖肯定会被选举为大总统,受此蛊惑的张作霖不禁怦然心动,于是和徐世昌一起积极倒阁。
没有了两大佬的支持,靳云鹏怎么可能待得下去,1921年12月18日,靳云鹏辞职,梁士诒组阁!梁士诒上台,曹锟、吴佩孚都是坚决反对的,但梁士诒作为资深混混,还是很有苏秦张仪的遗风的,他私下向吴佩孚表示,如他上台,愿意迅速筹措军饷给直系军队,吴佩孚信以为真,才改变了口气说:“好,姑且让他干一下。”
梁士诒上台后宣布了三件事:
一、宣布撤销对皖系军阀政客的通缉,任命曹汝霖、陆宗舆等卖国贼担任政府要职;
二、同意日本要求,借日款赎回胶济铁路,并把该路改为中日合办;三、遏制吴佩孚军队的军饷。
得知自己被忽悠了的吴佩孚怒不可遏,发誓要将梁士诒拉下台来。正苦于没有借口,说曹操曹操到,机会来了。华盛顿会议召开,其中有一条涉及中国的问题: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让给日本。梁士诒为了争取日本的支持,私下同意借日款赎回胶济铁路,并改为中日合办,还电令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王宠惠、颐维钧、施肇基对日让步,令全国舆论为之哗然,激起人民的愤怒。
吴佩孚抓住这个靶子,猛烈攻击梁士诒“勾援结党,卖国媚外”, 他还拉住江苏、湖北、江西等六个省的督军和省长联名通电,要求罢免内阁总理。梁士诒当然是极力辩白,但终究理亏气短,反击无力。张作霖想支持梁士诒,同样遭到吴佩孚一顿责骂,张作霖恼恨之极,扬言要派兵入关拥护梁阁。吴佩孚不吃这套,直、奉双方关系骤然紧张起来。
军阀就是这样,为了地盘和势力,他们没有固定的“朋友”和“敌人”,今天的“敌人”可能就是明天的“盟友”。这很像咱们现在流行的斗地主的游戏,刚才还在和老张联合打老李,转眼又可以和老李联合排挤老张,只不过咱们老百姓是在家里的桌子上玩,军阀们是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玩。
现在的形势是中国的政局基本控制在直系军阀手里,为了对抗直系,各地方军阀又开始权衡利弊,分化组合,目标渐渐一致,即扳倒直系。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正式就任非常大总统,这是他第二次组织政府了,随后他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但是北伐前,有一件事必须解决,那就是稳定自己的后方。孙中山已经不止一次吃这样的亏了,每次自己率军北上,背后总有人捅刀子,害得自己多次无功而返,就是因为自己的地盘不够稳固,还有那个陆荣廷,总在关键时候踩你一脚。不搞定陆荣廷,北伐之事恐怕又要化为南柯一梦。于是1921年6月,孙中山命令以北伐军为主力的广东江西云南联军进攻陆荣廷的广西老巢,并击溃全部桂军,占领广西,陆荣廷成为历史,两广顺理成章变成了革命政府的根据地。
同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大本营,准备第二年春出师湖南,进行北伐。根据当时的形势,他主张分化北方军阀,利用直系与皖系的利害冲突,联络段祺瑞,特别是关外实力派张作霖,三方合作声讨以曹锟、吴佩孚为代表的直系。
想对付直系的不止有孙中山,下野的段祺瑞也不甘寂寞,他派徐树铮秘密到达广州,与孙中山的全权代表廖仲恺、汪精卫和蒋介石会见,经过初步接触,双方的基本思想趋于一致,接着徐树铮又由蒋介石引荐到桂林面见孙中山,继续商讨反对直系的细节步骤。
其实孙中山阵营里有不少人是反对与段祺瑞合作的,因为段祺瑞本身就是当年他们发动护法运动的直接针对对象。但孙中山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段祺瑞虽然有种种不是,但毕竟在北洋系中,他的威望还是别人难以企及的,由他出面号召,一定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至少在声势上会更加壮大。而且段祺瑞曾经明确地反对袁世凯称帝,说明他心里还是赞成共和的,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当然,如果段祺瑞就此加入他们的革命阵营更好,如果不行,等革命军有了力量时再收拾他也不晚。
出于同样的思想,孙中山同时派人和张作霖联络。张作霖土匪一个,要说他如何倾向革命那是一厢情愿了,革命俩字怎么写恐怕他都还没有学会。
不过张作霖虽然对革命没有什么热情,但他个人对孙中山很是敬重,相信他救国有办法。
经过多次的往来磋商,反对直系的三角同盟终于建立起来了,奉系、皖系、革命军在同一个敌人面前,终于走到了一起。
现在的张作霖再也没有了谨小慎微的小心,有了段祺瑞和孙中山的支持,张作霖感到自己已经是膘肥腿壮,可以不在乎直系的看法了,于是对吴佩孚的态度便突然强硬了起来。偏偏这时候,他支持的梁士诒被吴佩孚轰得待不下去了,请了个病假,跑到了天津,再也不出来了。
张作霖感到吴佩孚逼人太甚,下定决心武力反对。3月31日,张作霖增派了三个师的兵力集结廊坊,做好了开战的准备。
吴佩孚也不是个软柿子,虽然早就听说了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三方联合的传闻,但老吴毫不在乎:好啊,一起来,一起收拾,省得我一个一个去找,太麻烦。于是他也调兵遣将,周密部署,战事一触即发。
4月,张作霖接着再派张学良率部大举入关,自己也从沈阳来到军粮城坐镇指挥。做好了一切准备,可以翻脸了。张作霖就给曹锟发了一通电报,电报里大骂曹锟是奸雄,还说曹锟此人一生都在模仿他曹家的祖先曹操。这通电报就等于宣战了,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终于爆发。
应该说,段祺瑞、张作霖、孙中山三方联合,实力应该是很强的,就在大家都以为吴佩孚必然遭遇失败的时候,战斗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奉系兵力12万,直系兵力10万,双方在天津至北京的廊坊一带摆开战场,但刚一交战,张作霖就明白了吴佩孚为什么有那么足的底气,因为奉军的战斗力明显比不上吴佩孚训练有素的直系军队,长辛店战场被直军前后夹击,16师师长邹芬投降,该路奉军全线瓦解。初中我们就学过《曹刿论战》,里面说了:打仗打的往往就是一股气势,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听到西路兵败,正准备坚持抗击的中路和东路军军心涣散,节节败退,边打边逃,一直逃出了山海关,回到了自己的老家东北去了,12万人仅剩下了2万多人。
那么三方联合的另外两方哪去了?事实上,第一次直奉战争表面上是三方联合反对吴佩孚,但自始至终就是张作霖一个人在打。因为孙中山刚要进军就遭遇后院起火,广东的陈炯明突然发动叛变,孙中山不得不回师平叛,剿灭陈炯明,这就耽误了北进的计划。段祺瑞的皖系主要力量是浙江卢永祥,因为他的驻扎地在上海,但上海的海军却表态支持直系,他要是一走,上海很可能落入直系之手。权衡利弊之后,卢永祥没敢离开自己的地盘。河南督军赵倜有可能响应奉系,但冯玉祥率部由陕西开进了河南,将赵倜看得死死地,动都动不了。更丢人的是驻扎北京的奉系张景惠两个师,一枪未发就被直系军队给缴了械。较量的结果证明:张作霖不是吴佩孚的对手,不管是带兵方法,还是统筹谋划,张作霖都要稍逊一筹。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大败,损失了关内的全部地盘和兵马。不过好在他在关外的根基很厚实,基本没有受到致命的影响。而吴佩孚赶跑了张作霖后,并没有乘胜追击,因为东三省是日本人的势力范围,他怕引起日本人的干涉,到时候自己反而惹来麻烦。另外,孙中山解决了陈炯明的叛乱后,重新集结队伍,绕道江西进行北伐。吴佩孚现在要专心对付南方军,顾不上已经失败了的张作霖了。
张作霖经过这次失败,终于认识到那个自己一向看不起的吴佩孚确实厉害,自己不是他的对手。但他咽不下这口气,一退回关外便宣布脱离中央独立,东三省自治。而皖系政客们遭遇失败后更是四散溃逃。
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是唯一的赢家,北京政权完全落入直系军阀手中。
“东海渔翁"折钓竿,直奉战争硝烟散尽,直系大胜,奉系退往关外,皖系政客也倒台。但段祺瑞却并没有放弃自己倒直的工作。
住在天津租界的他秘密派遣徐树铮进入福建,准备联络福建督军李厚基,再次举起反直的大旗。因为李厚基本来就是皖系人马,是段祺瑞之前的学生与部下。但是在政坛上是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的,李厚基一直在岸边观风,一见到直系势力大涨,为了自保,投入了直系阵营。
李厚基本人是指望不上了,段祺瑞又想出一计,准备赶走他,让福建重新回到皖系手中。完成这一任务的人选他也想好了,就是李厚基的属下,第24混成旅旅长王永泉。这个王永泉曾经是老段的部下,与他关系一直不错。
为了这一计划,徐树铮紧急联络了孙中山。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平定陈炯明叛乱,部队集结于江西瑞金。但因为直奉战争已经结束,奉系失败,革命军孤立无援,实力上难以和吴佩孚抗衡,因而部队停留在江西没有再前进。得知徐树铮的计划后,孙中山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可以趁机将自己的部队从江西调出来,转移到福建休整,避开吴佩孚的锋芒。
于是计划妥当后,王永泉突然发动兵变,率兵包围了李厚基的督军府。
突遭变故的李厚基慌了神,趁黑夜逃跑,福建就这样落到了王永泉手里。王永泉成为福建总抚,并兼任建国军总司令,而让国民党人林森当了省长。一位小小的旅长一夜之间成为响当当的一省之首、军队总司令。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