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14520100000008

第8章 中国“人口生产率” 从“人口爆炸”到“人口自杀”(5)

中国在人口数量上,是继续做“人口大国”,还是做“人口中等国家”,还是做“人口小国”?这是中国在走向大国崛起、实现民族复兴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发达国家越发达,就需要人口越发展,于是千方百计增加其人口总量。

中国人口密度小于大多数发达国家,现在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引进移民,中国陷于老龄化,难以为世界提供移民,世界移民人口将被印度等人口大国垄断。这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不利于维护民族在海外的利益。当今世界人口总量持续上升,中国为什么要降低呢?中国在人口总量上有必要为世界学雷锋、腾空间吗?难道中国的伟大复兴,要建立在人口萎缩的基础上吗?

中国自唐朝以来,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19世纪初期,中国人口有4亿,全球人口l0亿,中国人口占全球40%。到20世纪初期,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停留在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1/4。

2005年中国人口达到13亿,而世界人口已经有65亿,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l/5左右。2005年2月24日,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指出,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超过90亿:中国人口将有13.92亿,比例不足16%。

把中国与印度对比,中国人口的相对数量比例迅速下降。根据英国殖民当局统计数据,1901年整个印度殖民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等地),人口为2.38亿,当时中国人口是4.26亿。2006年,印度是10.95亿,巴基斯坦是1.66亿,孟加拉国国1.47亿,尼泊尔0.28亿,不丹0.02亿,他们的人口总量加起来是14.4亿,中国此时是13亿。中国人口已经接近负增长,而印度人口却还要增长几十年。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5月7日刊文《印度人口超越中国带来的警醒》。文章说,美国人口普查局不久前公布的最新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的警告频频压向中国,将来需要审慎应对劳动力短缺问题。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在2016年达到顶峰,为8.31亿人。因为中国妇女生育率已从1990年的2.2个减至1.6个,人口增长率为每年0.5%。相比之下印度妇女生育率为2.7,人口增长率达1.4%。预计印度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13.96亿,超过中国的13.946亿。

人口专家易富贤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没有了年轻劳动力优势,从2010年开始,印度18~35岁的黄金劳动力数量已经超过中国。如果中国仍然延续过去的模式,是无法与印度竞争的。”

保持中国在世界人口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是防止中国“和平衰落”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中国人口目标——3亿人?

“留下3亿人,中国才发达”,这是最近30年一些人口学家大力宣传和普及的一个人口理念,是一些人梦寐以求的中国人口大目标和人口大理想。

在他们看来,没有人口大减少,就没有经济和社会大发展,就没有人均GDP和生活水平大提高。中国要想可持续发展,生育率就要可持续降低,人口总量就要可持续减少。减少到多少才算适宜呢?有人提出7个亿,有人提出5个亿,有人甚至认为3个亿足矣。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中国学者提出以4亿人为佳。1948年有人提出2亿就可以。1957年,孙本文先生提出:“8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谁能断言中国人口上限?这确实是对中国人口大目标的“战略之问”。

中国人口学家程恩富认为中国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一胎化政策,并鼓励无胎。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峰值为15亿,要通过百年时间,利用严厉的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从15亿减至5亿,从而使人均国力强大,使中国成为发达国家。另一位人口专家李小平主张利用严格的单胎政策,将中国人口减到3亿,那样的话中国人就神气了。

有网民评论说:程恩富、李小平等人是伪人口学家,中国人口“3亿论”、“5亿论”,是别有用心的大阴谋。按照他们严格的单胎制主张,中国将在数十年后彻底形成“4:2:l”人口格局,当实现变成他们所谓5亿人口或者3亿人口时,老龄人口比例将高达57.1%,而劳动人口比例为28.6%,未形成劳动力的婴幼儿比例为14.3%。也就是说,不到30%的劳动人群除了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70%以上的人口。这种畸形的人口结构,想成为发达国家完全是做梦!这种人口结构只能导致一种结局,就是国家的彻底崩溃。

中国人口总量多少是适宜?这首先要诠释“适宜”的涵义。所谓适宜人口,其标准无非是两个:一是最佳国力人口,二是最佳生活水平人口。也就是说,判断人口多少是适宜的,要看增加人口是否增加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生活水平提高。

在经济全球化之下,人口承载力也已经全球化。一个13亿人口的中国绝对比一个5亿或3亿人口的中国更强大。在人口减少的过程中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能力降低,民生压力增大,又怎么可能提高生活水平呢?

有专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之下,资源也已经全球化。中国减少人口为世界节约资源,最终我们节约的世界资源还是被别人使用。中国自知人口多,却要重蹈美国高耗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边大量浪费自己的资源、大肆破坏自己的生态环境,一边高喊自己这种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无法承载13亿人口进入发达国家,必须通过减少10亿人口来变成发达国家,这是多么可笑和愚蠢的论断!未来地球可以容纳一个人口达100亿的发达世界,为什么偏偏不能允许一个13亿或者15亿人口的中国成为发达国家?

美国人口总量——向4亿人跃进!

世界大国人口持续低生育,而美国人口异乎寻常高增长。近年来,美国的人口增长率较之西欧国家高出近50%,甚至还远高于韩国、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据美国人口调查局2009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约为3.08亿。

美国人口调查局预测,从现在起到2050年,在美国广袤的土地上,将会新增1亿人口,届时,美国的人口总数将轻松跨越4亿大关。

30年前,强盛的苏联拥有着比美国多得多的人口,而现在,过低的出生率和偏高的人口死亡率,使俄罗斯人口逐年下降,到2050年,俄罗斯的人口将只有美国的1/3。

在2000~2050年间,美国15~64岁间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将比现在增长42%,这与其他忙于应付老龄化趋势的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美国要面对的是如何为不断增长的适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收入。

中国的人口学家,要把中国的人口由13亿减少到3亿,以便加速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步伐,提高中国的人均GDF咏平,而美国则要把他们的人口由3亿迅速提升为4亿,美国人难道不担心这样会降低他们国民的人均GDP水平?

难道不担心人口众多会降低他们国家的现代化程度?

六、“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高利贷”?

2006年12月1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指出: “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最近几年,对于中国生育政策的研究和争鸣空前活跃,面对中国人口领域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现在享受的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高利贷”?

“人口红利”?——“人口高利贷”?

多年来,人们陶醉于中国人口形势大好,充分享受所谓“人口红利”,对于中国悄然而来的人口危机准备不足。殊不知,今天享受的所谓人口红利,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人口高利贷。人口领域暴露的问题,昨天是“红利”,今天是“危机”;今天属于“利”,明天成为“灾”。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国在一定发展阶段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未成年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从而能够为该国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抚养与赡养负担较轻,社会保障支出较少,储蓄增加与财富积累速度较快。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防等专家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总值的27%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此前“人口红利”对日本、新加坡等国经济腾飞的贡献率基本相当。改革开放最初20多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直至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社会”, “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现在人们看到,由于中国连续30年出生率超低,中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在严峻的人口危机面前,人们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现在享受的是“人口红利”,还是消费的“人口高利贷”?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发布的报告称:“到20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会使工作人口与不工作人口的比率成为世界上最糟糕的,比日本更甚。如果没有特效的新政策,中国的经济在那个时期就会狠狠地撞墙。到2020年,以我们的标准来看,它会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

转变人口结构——比转变经济结构更紧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再生产,已经由“两高一低”(高出生率、高增长率、低死亡率),转变为“三低”(低出生率、低增长率、低死亡率),人口总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愈益突出。包括:“老龄化”问题所凸现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 “少女化”问题所凸现的出生性别比攀升、男女比例失调;以及素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都制约了资源和机会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既有人口增长的问题,又有人口结构的问题,而目前人口结构的问题已经大于人口增长的问题,人口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已经来临,人口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矛盾。“转变人口结构”比“转变经济结构”更重要、更迫切。中国的计划生育限制了人口数量,但是影响了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性结构。人口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空间分布(地域结构)。合理的人口结构,是“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相适应的结构。保证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失衡、性别结构不恶化,是中国人口科学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科学生育”——实现“计划生育”向“科学生育”转型

中华民族的生育历程有“三个阶段”:传统生育、计划生育、科学生育。中国数千年“传统生育”,创造了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新中国60年“计划生育”,创造了一个“少生4亿”的奇迹。计划生育的积极作用应该肯定,但是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必须面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计划生育必将进入“科学生育”新阶段,开创中国人口发展新局面。

中国计划生育阶段,是一个从1953年开始至今的60年进程。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指出:中国计划生育思想的提出是在1953~1961年,其试行是在1962~1970年,大力发展是在1971~1978年,正式推行是在1973年,全面发展是在1979~1984年,完善并且形成地方计划生育条例是在1984~1991年,从1991年到现在稳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最后定型为,在城市里尤其是对于国有单位干部职工,一对夫妇在正常情况下只允许生一个(胎)孩子,也就是“一胎化”。城市标准的家庭模式是一家三口。在农村,一对夫妇允许生两个孩子,但是中间要间隔一定时间。对于违反政策的要严厉处罚。这导致基层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刮宫流产、征粮派款”。

西方发达国家从传统的“两高一低”转变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低率”,用了150~300年时间,而中国实现这个转变只用了不到60年时间,是在急剧的转变中,形成了一个“压缩型人口转变”的模式。中国从1987年起,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稳步下降,人口增长模式初步转型,2000年后则发生根本性转变,妇女总和生育率从最高的1963年7.50下降到生育率更替水平2.1以下,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

走过“计划生育”60年的新中国,将进入“科学生育”新阶段,就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育工作,既不同于“传统生育”阶段,对生育不加控制,也不同于“计划生育”阶段,强制搞一胎化,过度限制生育,而是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生育。现在中国人口的突出问题已经不是数量过多的问题,而是素质、性别和年龄结构问题。计划生育解决了老问题,也带来了新问题。科学生育,既要解决多生多育的问题,也要解决不生不育、过少生育的问题,更要解决好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