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婚恋危机
14520100000007

第7章 中国“人口生产率” 从“人口爆炸”到“人口自杀”(4)

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中国的人口密度比日本、韩国、新加坡小,中国的环境反而比他们差,说明决定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因素,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是政府与公民的环保努力等。人口少,如果忽视污染问题,也难免生态环境恶化;人口众多,如果人人为环保努力,生态环境就能够保持和谐。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GDP为纲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不足,以及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等。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6倍,甚至还是印度的2.8倍,而中国单位产值的排污量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以这样的方式发展经济、增加财富,中国的生态环境又怎么能够逃脱被污染、被破坏的厄运呢?

幻想通过减少人口,来保护环境;依靠少生孩子,来促进环保,将适得其反。中国一胎化使婴幼儿消费和最有消费活力的年轻人口大幅减少,内需缺乏,国内市场萎缩,就只能争取国际市场来解决就业。发展中国家要跟发达国家竞争市场,就不得不牺牲环境以降低成本。中国产品之所以廉价,劳动力廉价是一个方面,在资源和环境上也付出高昂代价。2004年西班牙人焚烧中国皮鞋事件是突出一例。西班牙生产一双旅游鞋成本在20欧元左右,而中国只要3~4欧元,甚至2欧元。10多欧元的成本差价怎么来的?主要就在环境成本上。例如,生产皮革要使用硝酸盐,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为了增强竞争力,就只好付出惨痛的代价。

中国交通与中国人口——不能靠人烟稀少实现交通顺畅

在中国,每当人们挤公交车,春运期间买票难,就埋怨“中国人口多”,把“人口多”和“交通难”挂钩,似乎只有“人口少”,才能够“交通好”。

其实,“中国交通难”,不怪“中国人口多”。巴西人口比中国稀少,但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照样人口密集。经济发展对人口规模有要求,大城市对人口有吸引力。挤公交与中国总人口多少无关,而是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建设和你愿不愿在城市居住有关。香港人口极其稠密,但是香港交通顺畅。

春运难,难在哪里?一是难在中国铁路投入不足,中国人均铁路里程只有一支香烟的长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难在中国户籍限制,实行城乡分治,农民工被迫到处流动;三是难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分布错位;四是难在铁路经营垄断,体制没有活力;五是难在中国有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大春节,有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在短时间内的大流动。

在城市交通和全国铁路建设中,人口多恰恰是推进国家交通建设的动力和条件。城市交通最快的是地铁和轻轨,但建设与运营成本大,只有具备足够数量的人口,才能降低人均成本,使这方面的投入可以保证效益。铁路也是如此,比如京津高铁、京沪高铁,让京津沪的交通更便利,而郑西高铁还迫使郑州至西安的航线全部停飞。人口多,让这些成本高昂的现代交通方式得以充分发展,从而使交通更廉价和便捷。

中国资源与中国人口——不能靠牺牲人力资源节省物质资源

中国资源足以养活中国人口。2006年,孟加拉国人口密度为1109人/平方千米,极其缺乏水和耕地的以色列为325人/平方千米,山地占国土60%的韩国为490人/平方千米,而中国仅为137人/平方千米。中国山多,可是中国山地仅为国土面积的33%。中国西北缺水,而以色列60%的土地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中沙漠占了50%,人均水资源是中国的1/10。中国人口分布不均,其实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国家,没有一个是人口分布均匀的,都是以少数的国土承载多数的国民。城市化程度高的国家更是如此,如韩国的首尔地区聚集了韩国一半的人口,中国只不过是处于中等水平。按人口密度计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养活33亿印度人、105亿孟加拉人、47亿韩国人、34亿日本人、31亿以色列人、24亿英国人、23亿德国人、38亿荷兰人,为什么中国人在这片土地上就没有智慧和能力养活20亿中国人?中国人均农用地在世界排名第32位,中国人均耕地世界排名第35位,人口密度世界排名第72位,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均靠中前位。中国非耕地性农用地面积很大,中国有利用非粮食食物资源的巨大潜力,中国水域、草原、山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农业专家张福锁认为,仅仅把现在农作物品种的优势发挥出来,就至少有50%~60%的潜力可提高。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等工程和生物措施,中国的粮食产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西藏之水救中国》认为,如果从青藏高原调水到中国大西北,仅此一项中国就可以轻松吸收和容纳5亿人口。科技在发展,中国的人口承载力远远高于中国现在及未来的人口数量,中国人根本无需担忧养不活自己。

中国不能靠牺牲自己的“人力资源”,来为世界节约“物质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源没有国界。资源少了你会买,你并不少用;资源多了你会卖,你并不多用。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源在全球的转移和流动。中国少生孩子无论是节约中国的资源还是节约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资源,其实只不过是把中国少生孩子节约的资源服务于其他国家的人口。澳大利亚人口少,不会一个人吃三个人的饭;日本人资源少,也不会饿肚子;澳大利亚铁矿多,使用铁的价格并不比别人低;日本严重匮乏铁矿,照样是产钢大国,甚至还要出口到我们这个世界上第一产铁大国。

中国人口多了,经济实力强了,需求量大了,就可以到世界各处开发资源、入股矿藏。人口多了,民间正在使用的资源和民间储备的资源也多了,万一发生战争,军队可紧急动用的资源也多。假如中国人口萎缩成现在的1/l0,中国军队可紧急调用的民间资源也就下降90%。

中国的出路在于“资源创新”,不在于萎缩人口。由于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经济与科技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人口多了,科研队伍强大了,经济实力强了,新资源的市场大了,资源开发的速度就大大加快。如核聚变,如果中国能率先完成技术开发工作,那就永远解决了能源问题。人消耗资源的速度是减法,可人创造资源的速度却是乘法。世界四大洋、地球南北极、月球、八大行星与小行星带,都没有定位主权,它们的资源量是中国实控国土资源的百倍、千倍、万倍、亿倍。而这些资源,才是中国长期资源安全的最大保障,但这些资源是要靠实力去争取的。缩减人口,萎缩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等于把这些资源预送给别人,最终危害自己的长期资源安全。

五、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华民族的骄傲

美国从建国以来就大量移民,欧洲多年鼓励生育,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达到中国的零头。中国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是对于世界的犯罪,不是几千年的战略失误,不是世界的包袱,而是世界的财富,是对世界的贡献,是为世界立了一个大功劳。在全世界人口生产率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中国人口的价值在升值。中国不论是人口增长还是进行人口限制,都是世界可以借鉴的财富。

人口第一国——中华民族“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还有第五大发明,那就是创造了人口第一大国。物质资源的创造是贡献,人口资源、人力资源的创造,是更大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结果,是中国能力和中国潜力的表现。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中记载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但到西汉初年大约只剩下1500万~1800万,西汉末增加到6000万。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此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战乱,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起义和清朝的镇压,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l亿(最保守估计也有五六千万),以至到1912年尚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认为,影响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自然地理环境。中国东部平原广阔,河流众多,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大部分人口,形成人口稠密地区。中部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直接关系。农业生产虽然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中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3.战争。战争造成大量人员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使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都影响人口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实际上是“不孝有三,无男为大”,这对人口增长也起了负面作用。

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中国人?

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中国人?这个问题与“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具有同样的性质。

曾经在世界轰动一时的《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基于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在1972年所做的预言:“到1981年将没有金,1985年将没有水银,1990年将没有锌,1992年将没有石油,1993年将没有铜、铝和天然气。”

21世纪已经过去了10年,上述资源耗竭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增长的极限》的隐含公式,就是资源总量与消耗速度之比,它把人类发展进程太简单化了。

“资源有限论”并没有错,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数量确实有限,但是人们利用资源的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非固定不变的。比如现在大家很关心石油供给,但人类使用石油作为能源的历史还不到200年,人类历史的未来200年或2000年,也不可能是离开石油就无法生存的时代。

一些专家认为:对于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按照国际标准,人均0.8亩地就可以实现粮食自给,中国人均1.4亩,离开这底线还很远。所以中国现在有抛荒严重、卖粮难、粮价低等现象。中国现在的单位GDP资源消耗量(包括水资源)是发达国家的几倍、十几倍,其中开源节流的余地还很大,只要改变粗放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世界“人口冠军”——地位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