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列强从海上来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这个2500年前的预言今天成为了现实。大量的史实已充分说明:凡倾力向海洋发展的国家,国势都会强盛,轻视甚至漠视海洋的国家无不成为落后挨打的对象。
早在中国海上力量还颇为强大的明朝,日本就从海上发动了侵略。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了倭寇之患。明政府调集军队到沿海地区剿灭倭寇。1561年抗倭英雄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浙江一带九战九胜,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后又平息了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16世纪开始,早期欧洲殖民者先后来到东南沿海地区,先是试探性地交往,等到他们发现中国的海防如此松弛,觉得机会来了。
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巧取豪夺,获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随后他们就在澳门肆无忌惮地扩张领地,修筑炮台,甚至还在当地设立葡萄牙政府的政权机构,阴谋是长期占据澳门。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台湾西南,修筑了赤嵌城,后来进一步侵占了整个台湾。殖民者把大批台湾人掠卖到海外当奴隶。
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在全世界强盛了上千年之久的古老中国,在沉睡了几百年后,进入十九世纪中叶,终于彻底落伍了。1840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19世纪初,以英国为代表的列强向中国贩卖鸦片,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林则徐虎门销烟彻底打破了英国的美梦。
1840年6月,恼羞成怒的英国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历时一年多,英军侵占了香港岛、攻占了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
1842年8月,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宣告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看到英国得到了天大的好处,美国人也按捺不住了。
1844年,美国人顾盛带四艘战舰以武力相威胁,腐败至极的清政府只好又同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垂涎三尺的法国也不甘寂寞。
1844年冬,法国舰队兵临城下,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这个条约包括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西方列强开始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社会步步沉沦。
几年之后,欲壑难填的殖民者再次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秋,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于是,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爆发了。英国军舰率先闯入珠江口,向广州进犯,美国军舰也以“保护”侨民为名,炮轰广州城。
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陷广州城,所到之处,烧杀抢劫,随后英法联军舰队北上,夺取了大沽炮台,占领了天津,并扬言进攻北京。咸丰皇帝慌忙同侵略者议和,又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上了瘾的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咸丰皇帝逃亡承德。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洗劫并焚烧了世界闻名瑰宝——皇家园林圆明园,无数珍贵文物被抢掠,宏大园林被付之一炬。
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但中华民族的噩运并没有结束。
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远东舰队在中国东南沿海再次逞凶,马尾一战全歼中国成立不久的福建水师。软弱的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条约为法国日后的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从此法国势力伸入了我国云南、广西,中国的西南门户洞开。
1894年,日本海军不宣而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极为严重。包括台湾在内的大片领土被割让,巨额赔款使中国人民进一步陷入赤贫,新通商口岸开放使帝国主义势力第一次深入到了中国内地。
小打小闹已经满足不了强盗的胃口了,软弱的绵羊是谁都想咬一口的。1900年6月初,屡屡得手的强盗们组成八国联军,再次从天津登陆向北京进犯。北京沦陷后,八国联军在北京公开劫抢、屠杀无辜、强奸妇女,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残忍至极的暴行。庄亲王府内外一千多人全被烧死。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特许公开抢劫三日,北京城被血洗。照样,清政府与各国又一次签订了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总金额竟然高达骇人听闻的10亿两白银,彻底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人形象地给这个赔款做了个算法,10亿两白银的赔款等于四亿中国人不吃不喝工作78年的所有总收入之和。
噩梦仍未结束,1914年秋,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中国山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所享有的一切权力并加以扩大,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殊权利,最卑鄙最无耻的就是要中国政府必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以及中国警政和军械厂全部由中日合办。“二十一条”实际上把中国变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卖国贼袁世凯居然接受了“二十一条”的全部要求,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普遍反对,讨袁之声四起,袁世凯仅仅当了83天皇帝就在急怒中一命呜呼。
透过近代中国这百余年挨打受辱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强盗往往自海上来。近百年来的中国,国门洞开,有海无防,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却几乎没有遇到过任何像样的抵抗。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止,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从辽东半岛到海南三亚,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港湾、岛屿都遭到了敌人的炮火摧残。
《海权论》的作者马汉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统治世界。
这就是近代海权概念。作为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也曾经在海上称雄一时的中国,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来自海上的侵略呢?
十五世纪前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向海外大肆扩张,这种扩张往往意味着掠夺和杀戮。随着殖民者的疯狂厮杀和掠夺,西方的海权观念不断得到强化,用以杀人的武器不断改进,海上军事实力日渐增强。回过头来看中国,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海权意识仍然极为浅薄无知,明朝的海外贸易,主要目的只不过是为政治服务,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因此耗费了巨量的钱财换来的却是不堪重负的财政包袱,导致明中后期不得不完全放弃了航海。郑和之后,政府组织的航海活动不再继续,同时也严禁老百姓与外国从事海上贸易。郑和的宝船被放在海滩边,风吹日晒变成了一堆朽木,造船图纸被焚毁,老百姓家里的船只也被政府收缴付之一炬。明朝政府拥有如此强大的海上实力,却在愚蠢的海洋观念束缚下挥刀自宫,自废武功,埋下了亡国的伏笔。到了清代,中国的海权观念依然没有什么进步,《中英虎门条约》中规定的英国军舰进泊中同通商口岸权,就是被英国人骗到手的,愚蠢的清政府几乎足白白将自己的主权拱手送给了强盗。
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特权,明清统治者一味实行闭关自守,顺治皇帝时期还发布迁界令,所有沿海居民内迁30里,连海南岛都不能例外。“片板不许下水,粒货不许越疆”。康熙虽然允许沿海商民对外贸易,但海禁政策却照样抓得特别严,乾隆时期又将原来对外贸易的四个通商口岸掐断了三个,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
这种越来越顽固守旧的闭关自守政策彻底阻断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往,错过了最好的历史机遇,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距离,最终形成了近代中国处处落后挨打的局面。
纵观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落后挨打的悲剧史。中华民族曾是这个星球上唯一的超级帝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单独挑出任何一样来,都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然而,因为海权意识的淡薄,我们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终于在19世纪全面落伍,拥有坚船利炮的列强和海盗们将中国的海域当成了自己家门口的池塘,任意欺凌,随意宰割,造成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4.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
封建时代虽然腐朽没落,但中国知识界仍然出了一位眼光深远的思想家,他的名字可能并不为多数人了解,但提到他的著作,却是如雷贯耳,他就是《海国图志》的作者、著名的爱国思想家魏源。
魏源,原名远达,湖南邵阳人。21岁时随着调任京官的父亲迁居北京,在北京结识了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与他们往来频繁,深受他们的影响,魏源的思想也得到了林则徐的赏识。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为了了解西方各国的具体情况,他主持汇编了《四洲志》一书,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了魏源。著名的《海国图志》就是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的。
1847年至1848年,魏源将第一版《海国图志》增补为60卷本,到1852年又扩充为百卷本,最后版本竟然有500卷之多。这是自古以来最早的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社会的世界地理巨著,魏源在该书“原叙”里开宗明义地指出,他写此书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但实际上该书的思想和内容远远超过了作者原来的意图,成为一本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为了让读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这部著作附绘了一套地图,东南洋各国沿革图为其中一幅。该图中万里长沙、西沙群岛和千里石塘、南沙群岛、位置相当准确。这也是南海直至南沙群岛属于中国的力证。
《海国图志》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洲志》等书的缺陷,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因为它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历史和地理的必要性。
《海国图志》的真正意义,就在于给长久以来闭目塞听的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世界概念。如果读者不理解,那么请了解这样一个事实: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皇帝王公贵族们居然根本不了解英国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成为殖民主义强国的,又是怎样在茫茫大海上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的。强盗们正在明火执仗四处打劫,舰船越来越先进,火器越来越精良,四大洋到处留下了他们横行的足迹,但中国人却还陶醉在四大发明、天朝上国的梦境里而不自省。
《海国图志》的出版,就像一声惊雷,惊动了在孤陋寡闻中沉睡的中国人。书中仅世界各国的地图就达到80幅之多,每一幅地图都是当时的中国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七大洲四大洋赫然在列,西方各国具体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连欧洲强国乘船来华的航线都标注得一清二楚。不仅如此,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书中还用66卷的巨大篇幅详细讲述了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以及各国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经济状况、交通、通讯、学校制度、科技文化艺术等。
在这部鸿篇巨制中,魏源第一次提出了让中国人匪夷所思的观念:开眼看世界!他让中国人既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又看到了他们国内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的眼光第一次跨出国界,投向了遥远的“番邦之国”。
魏源不仅是爱国志士,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思想家。针对中国落后的海洋实力,他提出了一整套弱国如何保卫自己的海洋的战略战术,比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思想,以及“坚壁清野”、“水陆夹攻”的战术原则。
这种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但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其他所有亚非拉国家。日本人鹫津毅堂一生都在致力于研究如何防备英国等列强的侵略,在读到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后,不由得连连叫好,激动地说:“海防的核心全在这本书里了。”
既然说到了日本人,顺便也就介绍一下这本书与日本的关系。
《海国图志》在明治维新前的中日文化交流中,曾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海国图志》是在1851年传入日本的,最初运到日本的有三本,不巧的是因为书中有天主教这样的字样,被幕府视为禁书。幕府从市场上收购了这三本书并封存起来(好在他们并没有销毁),在1853年又输入了15部,这次幕府没有全部收购,而是收购了7部,其余8部流向了图书市场。此时的幕府也是风雨飘摇,因为西方列强不光对中国逞凶,显然也不打算放过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
日本人遇到了与中国同样的问题,为了了解西方,对抗列强的侵略,幕府不但解禁,而且允许训点翻译,一时之间形成了一股注释翻译刊印《海国图志》的热潮,在两三年内,《海国图志》的“训点翻刻本”和日译本多达二十余种。短短几年,《海国图志》在日本影响之深远,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