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国医疗何处去
14519500000017

第17章 让人无法忍受的高药价(1)

1.别让高药价成为压垮患者的稻草

一棵稻草就可以压死一只极度孱弱的骆驼,原因就是这只骆驼已经虚弱到极点了。现如今高药价就好似这棵稻草,轻轻地压到患者的身上,让被病情折磨的患者感觉像是背着千钧重负。

药品价格虚高不只是行业内的秘密,已经是尽人皆知了,层出不穷的天价药费、超高价药品事件甚至都提不起公众的兴趣了,对此普通公众只是恨得咬咬牙就不再理会了,因为他们好像还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应对办法。

尽管如此,前段时间媒体报道四川生产的一种治疗癌症的药品芦笋片售价从30元一瓶卖到了213元一瓶的事件,还是在公众中掀起了一片波澜,因为这药品价格虚高得太惊人了,着实让普通公众吃惊。患者把这种药从医院里开出来时每一瓶要213元钱,根据医生的交待,患者在每个月都要花费600多元钱买芦笋片,显然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后来有一位做药品生意的人告诉患者,在他那里只需要30元钱就可以买到一瓶芦笋片了,患者非常吃惊,怎么相差这么多?在记者随后查询到的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中,又发现芦笋片的指导价格是136元一瓶,算一下医院对这种药实际上的加价率已经达到了56%,远远地超出了国家所规定15%的药品加价率。就这样,患者在医院每买一瓶芦笋片,就要多掏出57.4元钱。

医院为什么要收患者这么多的钱,这多加的钱是合理的加成么,是运输、仓储等过程中产生的各项合理费用?如果不是,那么这变相从患者口袋中抢走救命钱的还有谁,他们为什么敢于这样干?

新闻媒体的记者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给患者开药的医院包括芦笋片在内的近百种药品都是从一家省医药公司采购来的,省医药公司从制药公司购进芦笋片之后,并不是直接地卖往各个医院,而是又转手批发给了其他的医药公司,这些医药公司再通过与医院关系非常密切的医药代表销售到医院里。看上去,这渠道似乎复杂了一些,但也不至于加价这么严重。那么芦笋片最初的出厂价到底是多少钱呢?当媒体的记者和药监执法人员找到了芦笋片的入库价格清单后,真是吃惊不小,他们发现最初从制药公司购进一瓶芦笋片的价格仅仅是区区15.5元。原来,就是这种在医院中卖给患者每瓶高达213元、投标报价指导价为136元、批发价也达到30元到40元一瓶的芦笋片,出厂时价格只有这区区的每瓶1 5.5元。算算吧,这种药品医院的售价是批发价的7倍,是出厂价的14倍。当初省医药公司是以每瓶30元到40元的价格批发给其他的医药公司,这些医药公司再通过与医院关系非常密切的医药代表作为推销员,把药以136元一瓶的价格销售给医院,获得利润就在每瓶100元左右。那么这每瓶药100元的利润是如何分配的呢?药业公司经理说,这100元钱大部分要付给医生作为提成,人家医生要拿走80元钱。这回费不了多少脑筋就能算得清清楚楚了,谁在推动高药价,都明白了,躲在角落里的身影也不用满脸无辜了,快扯下你绅士的面具吧。

还有人说这样的虚高还不算高,还有更高的,一位医药界人士对媒体透露说,“天价芦笋片零售价翻出厂价的十几倍根本算不得什么,我手头甚至有400倍的例子呢!在市面上有一些卖到两三百元钱的药,实际上成本却只有五六角钱。”

最近这些年里,公众都看到了,政府有关部门为了遏制药价的虚高,解决公众吃不起药、看不起病的难题,已经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杀了药监局的大贪官,先后20多次降低了药价,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又实行药品零差价办法,要求医院按照药品购进的价格卖给患者,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抑制高药价发挥了相应的作用。

但对策好像总是比政策高明,制定投标报价指导价也是一项遏制药价虚高的重要举措,可是却被一些人钻了空子。这些幕后黑手想方设法在投标报价指导价的制定、药品的批发和销售等各项环节上,相互勾结,投机取巧,连接成一条隐秘的利益链条,共同来推高药价。

药价虚高问题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不同的厂家所生产出来的相同种类、同种规格的药品,’在价格上有时也是相差很大的。为什么能够出现这种情况呢?同一种药品在不同厂家生产出来,要是有一点价格差异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成本上还是有所差异的,但要是相差太多就说不过去了。国家药品定价办法规定同种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同一种药品,不同剂型、规格和包装之间要以单位有效成份的价格为基础,确定合理的比价关系。其中,原创的药品是可以享受到单独定价权利的。在这一点上,就给一些仿制药品抬高价格制造了机会。为了提高本企业所生产药品的定价,一些仿制药品的厂家就从获得政府自主研发的认证方面动起了歪脑筋。据说一种在北京生产的治疗糖尿病的普通药品,本质上明显属于仿制药品,却由于穿上了自主研发的外衣,就得到了有关单位颁发的认证许可,从此就轻而易举地享受到了政府给予的单独订价特权。这种特权一到手,药品生产企业就把药价订得超出同行业定价两到三倍。就是这样的做法,极为严重地损害了药品行业的价格机制,搞得天下大乱,公众遭殃。

一种药品从制药公司生产出来,经过销售环节到达患者的手中,需要经历非常多的环节,这些环节上的一个一个节点连接在一起本应该形成一个保障药品流通的便利系统,可是相关的人士却出于自身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意愿形成了一个利益链条。当药品流转到这个利益链条中每一个环节时,都要被通过加价的方式以获取利润,这种加价不是客客气气地加,而是成倍地加,由此就推高了药品的最终的销售价格。有业内的专家告诉媒体记者,这些利益环节主要包括制订药品价格的管理机构、制药企业、药品经销企业、各级分销商、药品招标办公室、医院领导、药剂科等科室医生。想要让以上这些利益环节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就一定要推高药品的零售价格,不然没有别的办法,要是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药品的流通渠道就要出问题。像其中的药品订价机构,制药企业都想让药品成为国家公费医疗和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品种,因为各个药品招标部门是要以此作为标准的,进入了这个目录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广阔的市场。而招标部门也是相当重要的环节,有许多药品在同剂型同规格的同类药品中,通过招标过程的高价位中标脱颖而出,这其中的奥妙不用多说大家都能明白。像一瓶市场价只有1.55元钱的注射剂,通过了药品招投标程序以后就摇身一变,价格成了4.35元钱。

这时价格已经高出最初出厂价的几倍甚至数倍,当然也要高出同类药品的好多倍,这么做的结果是既得利益者们额手称庆,但却给患者和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做才能给药品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让患者和有关的生产、经销者都满意,有关的制订药价机构为此也应该尊重公众和专家的意见,要想办法防止偏见、人情和一已之私在订价过程中作怪,尤其是对于某些单独订价和应该给予价格保护的医药品种,更要严格把关,一视同仁,要用同一个标准看待不同的厂家。如果为了利益、面子和人情就大方地让黑手伸进来抓一把,公众尤其是患者的利益就没法得到保护了,就没处说理去了。对于作为社会重要保障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如果其中的常用普通药品定价过高了,国家财政要为此付出巨大的资金投入,就要损害公众的整体利益。

要改变药价虚高的情况,最为核心的关键问题依然在于医疗机构体制的改变。只有切实实施了医药分家、管办分开,形成了多元办医格局,让药品真正回归其救人性命、保护健康的本质属性,才能让药品的价格回归本真。药革取决于医革,如果现在运行的医疗服务体系补偿机制不做出本质上的改革动作,仅仅是单一地在药价上动刀,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医药代表在行动

无处不在的潜规则

杨医生是—位医院肝病专家门诊主任,有—件事情让他郁闷了好久。

在全国爱肝日的那一天,他把零售价为148元的乙肝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片按照进货价格45元卖给了患者。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应该得到好评才是,但问题是杨医生不小心违反了业内的潜规则,因此药商就不再给他供货了。为什么这事会惹得药商不高兴?因为杨医生的行为虽然让患者高兴,却使行业内的潜规则有被破坏的危险,如果潜规则被破坏了,许多攀附在潜规则上的食利者就捞不到油水了。在这个潜规则的安排下,作为医院,就应该为谋取利益而选择高价售药,作为医生就应该向患者推荐高价药,作为医药代表就应该为高价药推波助澜,这样才能创建出一个利益均沾的环境,高价药才可以“安全、合理”地让形形色色的牟利者得到暴利。

这位杨医生说,他的想法就是看一看能不能切断所有的利益链条,让患者买到价格合理的药,让他们治病不差钱,也让医生有尊严地工作。大多数的乙肝患者都感觉现在抗病毒药物价格太高了,其中就有不少患者因为想省下不菲的药钱而自行停药,因此就导致病情反复和加重的情况时有发生。就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他才把在各大医院里面零售价格是148元的乙肝抗病毒药只以45元的进货价格销售给乙肝患者。不过,这个低价售药的活动刚搞了两天,负责给他供货的药品经销商就打来了电话,对他说这个药品的零售价不能订得这样太过于悬殊,并且在两个星期以后就停止了对他的供货。

为什么经销商停止向杨医生这里供货,主要是其他的下游经销商有意见,人家说如果不给低价售药的人断货,他们就不再进货了。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经销商只好为了保护既有的游戏规则,断了杨医生的货。

这里还有另一个故事,也是关于医药经销过程潜规则的。

在2009年4月底的时候,业内传出一个比较离奇的“艾滋门”事件,说有一家省人民医院的四位主任医师同时感染上了艾滋病,染病的原因是与一名女性医药代表有关。流言传播的速度很快,并且不久就出现了好多新的版本,但主要内容还是说由于医药代表花样翻新的贿赂手段毁掉了省人民医院的四位主刀手。面对流言,相关的医药企业和医院都发表了声明,对这件事的内容进行辩解,但这辩解不仅没有起到消毒作用,反而是火上浇油,令流言的扩散更广。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出现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或许还真的有几分真实成分,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里面都有潜规则,医药行业也不例外。传言是太过于夸张了,但这个传言能够流行起来的大前提是存在的,而且还非常有基础。医药代表向医院和医院里面的医生行贿来推销本单位的药品,已经就是公开的事情了,并不是什么秘密,据说性贿赂的传闻也是有的。

不少医院都要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张贴告示,上面写着“医药代表禁止入内”等相关的内容。不过这些“不受欢迎的”医药代表们还是会想方设法地去接近医生,因为他们对于医院的管理制度、医生的心态等方面的情况非常了解,掌握医院和医生的具体情况是他们必做的功课,他们也很明白这“禁止入内”后面所隐藏的真正意义。医生如何使用药品决定着这些医药代表收入的高低,同时也可以决定着医生能够拿到多少回扣。医药代表所代表的就是利益,是提成,他们会想出一切办法与控制着处方用药的医生进行私下接触,这是医药行业长期以来的潜规则。就是这样一条看上去很简单的医药供应链条,烘托着居高不下的药品价格。

三甲医院在患者们的心目中,往往是意味着比较高的就医条件和诊疗质量,而在医药代表的心中则意味着一个很大的市场。在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市场之中,医院占据着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三甲医院又要占去这个市场份额中的80%。尤其是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三甲医院,每年的药品采购费用动不动就是好几亿元之巨,因此三甲医院对于制药企业和药品经销商来讲就是梦寐以求的重要客户,想要获得来自医院方面长期稳定的采购,不对医生花心思、下工夫,不运用“潜规则”是绝对不行的。

虽然绝大多数医生在工作过程中,诊断、用药时还是出于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但是如果可供选择的几种药物在疗效上都差不多,那么医生肯定就会倾向于用有提成的那一种药物。如果这几种可供选择的药物价格都差不多,而且还都有提成,医生就一定会倾向于用提成比较多的那种药。医生可以高尚,可以讲医德,也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心黑,但在为数不少的医生看来,收取提成并不意味着损失医德,拿了回扣一样可以治病救人嘛,并没有哪家医院或医生的口碑因为医药“潜规则”而变得非常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