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
14516800000016

第16章 哺乳动物时代(5)

北美野牛:北美草原霸主的悲剧

在北美美丽的大草原上,曾流传着“死亡之涧”以及成千上万的野牛在那里自杀死亡的传说。然而,一直没有人知道这个“死亡之涧”到底在哪里。20世纪60年代,一个农场工人在加拿大的艾伯特山上,偶然发现一个叫丘特思科的悬崖下堆积着大量的野牛骨。丘特思科是印第安语,其意思是:牛急跳崖处。也就是说,这里就是野牛跳崖的地方。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加拿大、美国等动物学家的浓厚兴趣。

北美野牛一直是驰骋在北美草原上的霸主,数量一度达到6000万之多,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北美野牛数量每况愈下,已经到濒危的边缘。这种情况是否和野牛自杀有关?丘特思科是否就是传说中的“死亡之涧”?

为了弄清这个原因,动物学家找到了丘特思科。这里丘陵和草原相间,水草丰盛,十分适合耐寒的北美野牛的生存。

动物学家发现那确实是一个绝壁悬崖,悬崖下瘴气弥漫,深不见底,隐约能听见下面有流水声。悬崖上有一些奇怪的石头,这些石头排列得弯弯曲曲却又错落有致,像是一个古老的祭祀场所,绝非天然之物。

动物学家冒险使用攀登索吊到悬崖下,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深涧内一片荒凉,寸草不生,脚下就是野牛的尸骨和头角。特别是云雾消失后,他们发现悬崖下的野牛的骨头堆积如山,层层叠叠的竟有三层楼高,在场所有的动物学家都不由得吸了一口冷气。

毫无疑问,这就是传说中的“死亡之涧”。此处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约20米,但地面以下显然是一个人工挖掘的大坑。很显然,野牛从悬崖上跌下来后掉到大坑,摔死或者严重受伤不能动弹而躺在大坑里。

在方圆1000米的范围内,还散布着存肉窑和坑灶遗迹,到处都是牛骨,还有用野牛骨砌成的围墙。这里不仅仅是野牛自杀的地方,也有人类加工野牛肉的遗迹。据动物学家粗略估计,这里至少有500万野牛的骨骸!

“死亡之涧”被发现的消息传开后,引起各界科学家的关注。经科学家测定,得知坑灶遗迹和牛骨的年代。但让科学家们吃惊的是,最早的坑灶遗迹竟然是5700年前留下的,而牛骨的年代从5700年前到19世纪中叶都有!

就是说,5000多年来,有500万头野牛从“牛急跳崖处”的悬崖上跳下去,而且,有人在下面“恭候”着,从而形成了屠宰、加工、储存“一条龙”的流水线。是谁在5700年前就开始玩这种古老而血腥的游戏?

为了揭示这一奥秘,动物学家展开了长期的调查。一个印第安老人费力地说:“这些是用来驱赶野牛的!”动物学家们这才猛然醒悟,他们发现这些石头砌成的巷道竟然长达9000米,一直延续到缓坡下的草原,而另一端直通悬崖。巷道途中设有岔道,但殊途同归,最终主道和所有的岔道都到达悬崖!

这条北美野牛的死亡巷道,代表着印第安人极高的狩猎水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古印第安人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最惨烈的、时间跨度最长的动物自杀案。野牛成为北美印第安人主要的生活资源。曾有人感慨地说:“是北美的野牛用生命支撑了灿烂而辉煌的古印第安文明!是残酷的印第安制造了北美野牛的悲惨境地!”

真正的“飞兽”:蝙蝠

1944年的太平洋战争,美国陆军在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的掩护下登上塞班岛和关岛,继而彻底占领马里亚纳群岛,从而切断日本本土与南太平洋诸岛的海上交通线,并为收复菲律宾以及对日本本土实施远程轰炸创造条件。

太平洋战争后,关岛成为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关岛大蝙蝠是能飞翔的兽类名气飙升。使关岛闻名遐迩的还有它的优越的自然风光以及一种岛上的奇特动物——关岛大蝙蝠。

蝙蝠类是惟一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而关岛大蝙蝠是空中飞行的哺乳类动物中最大的一种,就像一只家鸡那么大。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但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们支撑起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关岛大蝙蝠的外表有些恐怖,像是长了翅膀的大眼狐狸。在关岛,它主要是吃水香蕉等水果,也吃昆虫。由于蝙蝠其貌不扬,身带各种不明菌群,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因而蝙蝠在英文中的意思是“轻佻的老鼠”,表示了对它的不屑,但这种情况在关岛是个例外。

关岛地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的最南端,气候全年和暖,平均温度为27℃,很适合大蝙蝠的繁殖。但20世纪以来,关岛大蝙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1968年,最后一只关岛大蝙蝠被食客吞下。

最喜欢吃大蝙蝠的,是关岛岛内的土著莎摩罗族人,但食用数量很有限。自美国军队进驻关岛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岛上三分之一的土地变为了军事基地,热带雨林被大肆砍伐,环境遭到空前的破坏,大蝙蝠栖息的树木暴露在台风中,生存和繁衍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关岛现代商贸的繁荣,很多香蕉园主为使果物不受侵害,大规模射杀大蝙蝠,使大蝙蝠的数量越来越少;再有,由于关岛大蝙蝠个大肉肥,外来者视之为岛上特别的美味佳肴,成了观光客必尝的食物。据称1968年关岛大蝙蝠灭绝前,每年岛内有数万只大蝙蝠被杀害。1968年后,岛上其余种大蝙蝠另有7种也已灭绝,剩下的也濒临灭绝。

年轻的北极霸主:北极熊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着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着前进的方向,起着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千米。北极熊爪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人的头颅打得粉碎,身首异处。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但并不能持续太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如果你在北极遭到了北极熊的攻击,你可以跟它商量进行长跑比赛,这样北极熊必败无疑。

每当春天和初夏,成群结队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晒太阳时,北极熊会仔细地观察猎物,然后巧妙地利用地理形势,一步步地向海豹靠近。当行至有效捕程内,北极熊则犹如离弦之箭,猛冲过去。尽管海豹时刻小心谨慎,但等发现为时已晚,巨大的熊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拍下来,顿时脑浆涂地。

在冬天,北极熊又会以惊人的耐力连续几小时在冰盖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贯注,一动不动,犹如雪堆般,并会用掌将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气味和呼吸声将海豹吓跑。当千呼万唤的海豹稍一露头,“恭候”多时的北极熊便会以极快的速度,朝着海豹的头部猛击一掌,可怜的海豹尚未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情,便脑花四溅,一命呜呼。

对于那些躺在浮冰上的海豹,北极熊也有一套对付的方法。它会发挥自己游泳的专长,悄无声息地从水中秘密接近海豹,有时它还会推动一块浮冰作掩护。捕到海豹后,便会美餐一顿,然后扬长而去。北极熊的聪明之处还在于,在游泳途中若遇到海豹,它会无动于衷,犹如视而不见。因它深知,在水中,它绝不是海豹的对手,与其拼死拼活地决斗一场,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不如放海豹一马,也不消耗自己的体力。

北极熊出现的历史不长,它们和棕熊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可能是在大约20万~50万年前从棕熊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的祖先像绝大多数的熊一样是生活在北半球的,所以北极熊进化出来后就在北极生存了下来。

北极地区的土著人,对北极熊十分尊重和崇拜,但他们仍然捕杀北极熊。据说,在古代,爱斯基摩人有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人死之后,或者病残者,均会被送到北极熊经常出没的荒野。在那里,他们正襟危坐,等待着北极熊来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北极熊生存下去,他们的子孙后代才会有北极熊可捕获,才可得到足够的食物,从而能得以生存下去。在北极地区的土著人捕到北极熊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比如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为了庆贺捕到北极熊,常跳起“熊舞”;最特别的是,西伯利亚的爱斯基摩人在肢解北极熊时,先取出心脏,然后切成碎块,抛向身后,以超度北极熊的亡灵。

知识点

北极熊的分布

顾名思义,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它们把家安在北冰洋周围的浮冰和岛屿上,还有相邻大陆的海岸线附近,基本呈环极分布。它们一般不会深入到更北端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浮冰太厚了,连它们的最主要猎物——海豹也无法破冰而出,没有食物,北极熊自然不会去冒险。

北极熊被分为六大种群:俄罗斯弗兰格尔岛-阿拉斯加西部种群;阿拉斯加北部种群;加拿大北极群岛种群;格陵兰种群;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俄罗斯法兰兹约瑟夫群岛种群以及西伯利亚北部至中部种群。

灭亡在人类之手的动物

豚足袋狸

远古时代的一场火山爆发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熔岩隧道,以生命的沉重代价造就的这处世外桃源在火山岩冷却很多年后,形成了相对独立豚足袋狸的动物群落。澳大利亚最有名的动物在这里都能找到:袋鼠、袋狸、鹦鹉、蝙蝠……但是再也看不到澳大利亚最珍贵的豚足袋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