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
14516800000014

第14章 哺乳动物时代(3)

白足鼬狐猴的生活范围非常狭窄,从不轻易走出赖以生存的觅食领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懒惰或行动迟缓。相反,它的动作十分敏捷且善于跳跃。另外,它们以视觉传递信号,如遇见来侵犯的动物,双方会怒目而视,以纵马弯弓之势相威胁和抗衡。当一只移动一下位置时,另一只也会如法行事。这种“以眼还眼”的视觉方式宣告领土所有的行为,在灵长类中实属罕见。如果相互间侵占领域达到高潮时,它们还会大打出手,像拳击手那样击打对方,因此,白足鼬狐猴又有“拳击手”之称。

虽说白足鼬狐猴有拳击手之称,但它们的“拳头”并没能阻止人类的恶劣行径。16世纪欧洲殖民统治者进入马达加斯加岛,开始肆无忌惮地猎杀各种野生动物,并且还随意大量砍伐森林,这给白足鼬狐猴以致命的打击。由于大量捕杀及失去了生存环境,白足鼬狐猴越来越少。当进入20世纪,人类开始想要保护马达加斯加岛上这些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时已晚了。不知何时,它们已经无声无息地全部灭绝了……

金丝猴

世界上鼎鼎有名的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一金丝猴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它身披金灰色或金黄色的柔软长毛,仿佛穿一件金黄色的“披风”,故获得了金丝猴的美名。金丝猴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是脸庞呈蓝色,面型纯朴和蔼,所以又称为“蓝面猴”;此外还长着一对朝天翘的鼻孔,所以又得了个“仰鼻猴”的美名。这个朝天长的鼻子给它增添了几分憨厚稚气的神情,使得它更惹人喜爱。金丝猴还长着一根很长的尾巴,便于它在陡峭山崖的林间跳跃时起平衡作用。

金丝猴是一种主要在树上过群栖生活的猴子,偶尔也到地面活动。冬天虽然山上积雪很深,但它们身上长着的浓密体毛足以御寒。猴群由几十只或几百只组成,群内老幼雌雄都有,过着有秩序的社群生活。猴群由身体强壮的雄猴担任首领,称为“首领猴”或“中心猴”,首领猴对群体的活动起支配和指挥作用。猴群在活动、觅食时,首领猴在树顶层进行警戒。当出现敌害或异常情况时,首领猴发出惊叫声,猴群听到警告信息后,立即停止喧闹,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它们有的紧靠着大树干,有的利用细枝、树叶遮掩自己的身体。一旦敌害逼近时,首领猴立即率领猴群,分成小群,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撤离。等到事态平静后,林间十分寂静,首领猴发出一声长鸣,其他群猴发出回答信号,逐渐汇合,然后再按照原来的攀援路线继续前进。猴群在行进途中,总是年轻力壮的雄猴领头和压阵,让那些老猴和带幼猴的母猴安全地待在中间。

金丝猴是一种聪明、机灵、敏捷的猴子,它们能爬树,善跳跃,常常先摇动一根树枝,然后借助树枝的反弹力,一跃就是十几米。有时候它们以“荡秋千”的方式攀援飞跃,行速极快。

金丝猴“夫妇”对儿女更是百般疼爱,整天将幼仔抱在怀里,即使小猴儿想下地玩一会儿,母猴也要揪着它那长而细的尾巴不让远离。一有动静,就随即将小猴拉回紧紧搂住。雄猴则挺身向前,摆出一副“家长”神气和誓与来犯者相拼的架势。而小猴儿倒似有点不在意,它一边摇着小脑瓜,一边唧唧吱吱叫个不停,以此表示对“父母”对自己过分娇宠的不满情绪。

当刮风下雨天冷时,猴“夫妇”就相互搂抱着坐在一起,将小猴儿夹在中间取暖、喂奶。天气暖和了,全家又在森林里奔跑、取食、嬉戏,互相拨弄着金丝般的长毛捉“虱子”。小猴儿那“蛙式跳跃”,直立行走,骑在大猴背上跑来跑去的滑稽动作,真是既可笑又可爱。

金丝猴是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的珍稀动物,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它们以及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使这一珍稀动物能在地球上世世代代繁衍下去。

白臀叶猴

白臀叶猴在《西游记》中,我们都看到过美猴王的故事。其实,《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就是白臀叶猴。

大约100多年前,中国曾在海南岛获得过白臀叶猴的皮。这只惟一的标本在德国的国家自然博物馆存放了11年后才被公布出来。100多年来,不仅从来没有采到第二只白臀叶猴的标本,而且在海南岛再也没有发现过它的任何踪迹。

白臀叶猴因其雄性臀部具有三角形白色臀斑而得名,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猴子之一。它又叫黄面叶猴、海南叶猴。

白臀叶猴的体色绚丽多彩白臀叶猴的体色绚丽多彩,它除了黄面之外,臀部、肛门及尾巴均是白色,面颊有一圈白须毛,眼睛为深褐色,周围有黑圈。颈部有白色和栗色的条纹,下颌有红褐色的簇状毛,手和足均为黑色,体毛大部分是灰黑色。

白臀叶猴主要栖息在热带森林,为昼行性完全树栖的猴子,并常在树林冠层活动,几乎不下地,也不喝水,主要以树叶、嫩芽和果实为食。它们善于跳跃,且动作优雅,跳跃中前臂伸过头顶,后肢先着地,一纵可达6米远。

研究人员对食性特殊的白臀叶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它和其他猴子喜食水果和昆虫不同,白臀叶猴主要以树叶为食,也吃水果、花朵,舔食树叶上的露珠,从不捕食昆虫,是名副其实的“叶猴”。这种猴子的消化方式和牛羊相似。

白臀叶猴是群居而生,每个群体为一雄或几雄多雌。每个群体约10只,有时也可见若干小家族临时聚集起来的大群,它们的合作精神令人类羡慕。在群体中常可见到雌性为雄性理毛,这种行为对联络个体间的感情,维系群体成员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臀叶猴成熟年龄较晚,繁殖率也低,每次只产一仔。

叶猴起源于欧洲,它们的祖先从欧洲经非洲再到亚洲,首先进入东南亚地区,然后沿着河谷或低地进入我国华南和西南一带具有热带岩溶地貌的亚热带森林,即在目前的分布区生存繁衍,形成优势种群。这个过程发生在大约距今300万年前。

中国的海南岛地域狭小,那里的白臀叶猴行动诡秘,且数量一直不是很多,因此,很长时间以来,白臀叶猴一直不为人们所知。直到1893年12月20日,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一个人,给伦敦动物学会写的一封信中,才第一次记述了海南岛有白臀叶猴的存在。他在信中说,他们收到了一只白臀叶猴的标本,是1882年在中国海南岛捕获的。

人类进入19世纪后,海南岛上的居民不断增多,为了种植庄稼,人们砍伐了大量的热带雨林。白臀叶猴的栖息地在这里逐渐缩小,迫使它们无家可归,导致它们灭绝。

1882年德国德累斯顿自然博物馆的那个人的记述也成了最后的一次,因为从那以后至今已过100多年,还未见到过第二只。近几十年,我国动物学家们也在海南岛进行过多次资源普查,可惜的是,再也没有发现过白臀叶猴的踪影。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早已灭绝了,并且德国自然博物馆的那一只可能就是最后一只。

指猴

大约100年前,有一个叫陀娃的女孩参加完朋友的生日宴会,匆匆忙忙往家赶。在这之前这里已经传出附近有“幽灵”出没的消息,朋友劝她不要回去了,她有些不信,坚持要回去。一路上陀娃的心怦怦直跳,非常紧张,嘴里不断地祈祷:千万别遇到“幽灵”,千万不要……

谁知越不想遇到,偏偏会遇到。陀娃看到前面树丛中有一个黑影闪动,接着一只奇怪的东西突然出现在她面前的不远处,拦住了她的去路。陀娃看到那东西有一只闪着绿光的眼睛,就像猫头鹰一样大。陀娃又往前走了几步一看,它长着跟蝙蝠一样的耳朵,浑身是毛,嘴里发出疹人的叫声。它就这样一动不动地死死地盯着陀娃看。陀娃吓得两腿发软,大叫着:“幽灵!”

“幽灵”慢慢移动身体,走向森林深处……

指猴面部丑陋陀娃哭喊着奔回到家,当晚便神志不清,发起烧来。

看到“幽灵”的不止陀娃一个人。在马达加斯加,只要夜间靠近森林就能看到它的出没。后来,人们才知道,这是一种灵长类动物——指猴。

不了解指猴的人都认为它们很小,能趴在人的手指上。其实指猴有猫那么大,全身长着黑油油的毛,只在咽喉处有些黑白相间的杂毛,面部是黄毛和白毛组成的奇怪图案,一条狐狸似的尾巴滑腻粗圆。它的嘴巴尖翘如鼠。牙齿暴突,大大的头颅配了两个大大的耳朵,两个圆圆的眼睛发射出幽灵似的亮光,令人毛骨悚然。

它的最大特点是中指细长,如铁丝一样。指猴的中指堪称万能工具,可向任何方向转动,甚至能反转过来触及自己的前臂。这样的中指,不仅便于扣取树皮缝中的虫子,而且在咬完果壳后,还能用细细的指头掏取果肉,名字也因此而来。

指猴喜欢栖息在雨林中,夜间单独或成对出来活动,白天躲在树上睡觉。觅食时用它特有的手指抠树干中的虫卵,掏椰壳中果肉,钻取蛋指猴昼伏黑出壳喝蛋清,还吃一些树皮、竹子等。指猴轻轻沿着树干行走,鼻尖紧贴树皮,有所发现时停下来凝神观察,一旦确定有虫便挥牙掘咬,直至挖出隐蔽在树皮下的跻螬,然后伸出指头,将虫压扁填入口中。指猴只爱吃昆虫中的幼虫、小甲虫,特别是害虫,其习性颇似树木医生——啄木鸟。非常有趣的是,号称世界第四大岛的马达加斯加竟没有啄木鸟,其中一个原因想必是有指猴“出诊”,占据了啄木鸟的生态位。因此,指猴起到了啄木鸟的作用,是“树木的医生”。

虽说指猴是一种非常有益于森林生态平衡的动物,但在马达加斯加岛,它却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不祥之物,就如同猫头鹰在中国一样,这指猴被称“树木医生”是因为它们的叫声难听。指猴的叫声凄厉,如同用金属刮玻璃一样难听的声音,在夜晚令人毛骨悚然。还有指猴体黑面灰,黄色的眼珠在夜色中发生神秘的幽光,行动时一跳一跳如同鬼怪,对人又有一定的好奇心。当地人认为如果指猴跳到自己的身上,便预兆死亡。更有人传言说,如果有指猴用长长的中指指着你,便预示着死亡。因此,当地人见到指猴就杀,并将指猴的尸体钉在木桩上,希望这样能够把厄运赶走。1966年,两位法国生物学家最后收集到9只指猴并放养在马达加斯加东北方圆5千米的曼戈比岛。以后人们几次查找,一直没有再见到野生指猴的踪迹。目前,人们只能在一些动物园中才能见到指猴。

麋鹿:一度濒临灭绝的古老物种

中国历史小说《封神榜》中所描写的姜太公的坐骑是“四不像”,你知道这个“四不像”是什么东西吗?它就是麇鹿。

麇鹿是一种长相很奇怪的动物:它的面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尾似驴非驴,角似鹿非鹿,故俗称“四不像”。它曾是一个繁盛的物种,也是中国的特产动物。它雌性头上无角,雄性角的形状特殊,没有眉杈,角干在角基上方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再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再长出一些小杈,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杈;头大,嘴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尾特别长,有绒毛,呈灰黑色,腹面为黄白色,末端为黑褐色。夏季体毛为赤锈色,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9月以后体毛被较长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麇鹿喜欢在温暖湿润的沼泽地带生活,嫩草和各种水生植物是它们喜爱的食物。雄麋鹿浑身是宝。麇鹿茸是上好的中药材。

大约从200万年前开始,中国辽宁以南的东部广大地区,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森林的破坏,麋鹿生存的地盘逐步缩小。

1865年深秋的一天,一个叫让·皮埃尔·阿曼德·大卫的法国动物学家(也是一位神父)在北京南郊考察,看见了这种奇兽,满怀好奇,便在寒冷的夜晚用20两纹银买通了看守猎苑的卫兵,获得两张麋鹿皮和头骨。

他把这些标本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鉴定,发现它是没有做过科学记录的世界珍兽。兴奋不已的大卫立即把这些标本展出,引起世界震惊。从此麇鹿的英文名字叫做“大卫神父鹿”。

此后的十多年间,中国的麇鹿被英、法、德、比等国外交官和传教士或明索,或暗购,先后运出去很多头,分布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由于1894年永定河发大水,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栏,使许多麋鹿逃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使世上仅存的野生麋鹿群在中国的土地上消失。

目前,幸有少量存于欧洲,最后仅剩18头,被养在英国乌邦寺,经过一个世纪的养护,种群才得以恢复。1985年回归到北京南海子,中国麋鹿从1985年首批回归38头,被放养于北京南海子的千亩鹿苑后,逐渐繁衍壮大。至2001年初,已经达到1300只,麇鹿失而复得、重新引入的成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的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就,它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活的教材,也是向公众表达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可能性与必要性的重要范例。

家牛的祖先:原牛

希腊神话中记述:腓尼基王之女欧丽娃被宙斯施法化为白牛,运往克里特,以后嫁给宙斯,这里的白牛即为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