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
14516800000011

第11章 从滑翔到飞翔(3)

当欧洲人到北美大陆后,旅鸽的厄运也就从此开始。由于旅鸽肉味鲜美,开始遭到他们大规模的围猎。从此,旅鸽也就一步步走向了灭绝。当时鸽肉在市场上轻易买到,密歇根州一个季节里就捕获了750万只旅鸽。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旅鸽从几十亿猛减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到了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鸽被贪婪的猎人打死了。就在这之后,美国政府曾登出这样一个特殊悬赏:谁要是找到一只旅鸽便可得到1500美元的奖励。当时各地人都在为此议论纷纷:旅鸽原来不是一种很普通的鸟儿吗?为什么突然间变得这么值钱了呢?可是没有一个人得到奖赏。

在野生旅鸽灭绝之后,人们想用人工饲养繁殖的办法使旅鸽种群恢复,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到了1914年9月1日下午,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美国辛辛那提动物园中死掉,代表着旅鸽从此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当时许多人围在它的身旁掉下伤心的眼泪,因为人们从此再也看不到这种美丽可爱的动物了,再也看不到它们迁徙时成千上万的壮观景象了。

如果你有幸到美国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在展厅里你就可以看到:“玛莎”站在一根树枝上,长长的嘴,尖尖的尾巴,展翅欲飞,但它永远告别了蓝天白云。它再也不能动,也再也不能叫,更不能吃东西了。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鸽,而且是一只标本。“玛莎”那永不闭合的眼睛圆瞪着,那永不饶恕的目光似乎在谴责着人类,又似乎在提醒着人们记住往昔沉痛的教训。

新西兰椋鸟

相传,新西兰原来是一个荒岛。有一个叫库珀的航海家乘坐7艘巨大的独木舟从夏威夷出发,沿落日的左方向航行,发现了这个岛屿。当时,他称这个岛屿为阿奥特亚罗瓦,意思是“长白云之乡”。又过了大约400多年,大量的夏威夷人带着食物和种子,按照库珀的路线来到这里定居,他们就是毛利人。

毛利人大都信奉原始的多神教,还相信灵魂不灭,尊奉祖先的精灵。每当遇到重大的活动,他们都要到河里去作祈祷,而且还相互泼水,以此来表示宗教仪式上的纯洁。而新西兰椋鸟则是毛利人心中的神物。当他们举行仪式的时候,长老总是用椋鸟来祭祀神灵。

新西兰椋鸟是新西兰特有的一种鸟。生活在新西兰北部岛屿的茂密的森林里,常常发出啾啾的叫声。虽然雄鸟与雌鸟是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它们需要很大的势力范围,所以它们原来的数量就很少。由于这里的原始森林雨水充足,它们又常常被称做“雨鸟”。

新西兰椋鸟长得和家鹅一般大小,长长的尾端是白色的,身上有黑白的花纹。它们的突显特征在嘴上,不管是雄鸟还是雌鸟,它们的嘴角部是截然不同的,两边都有引人注目的肉垂。它们在寻找食物的时候,雄鸟和雌鸟因为嘴形的不同而分工不同。雄鸟的嘴像啄木鸟一样,它必须啄去树皮寻找缝中的小虫,而雌鸟的嘴是长长的、弯弯的,对于在细小树缝中觅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此,雌鸟常常在雄鸟无法对付的小洞中寻寻觅觅。

1835年,传教士威廉首先让欧洲人了解到新西兰椋鸟的存在。土著人为举行仪式捕捉新西兰椋鸟的行为并没有使它们的数量减少,但是随着欧洲移民来到岛上开垦原始森林,它们的生存也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一只只鸟同时也成了枪口下的牺牲品。

不久,真正的威胁来临了。20世纪初,当时的英国国王夫妇访问新西兰,他们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国王将当地人奉送的新西兰椋鸟的羽毛插在帽子上,当地人和欧洲的贵族,有钱人纷纷效仿。1907年12月28日,最后一只新西兰椋鸟在森林中死去。生物学家发现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牌,留下这样一句话:“再见,新西兰。”这似乎说出了新西兰椋鸟最后的哀叹!

千奇百怪的鸟类

美丽的火烈鸟

在肯尼亚西部,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贯穿着整个纳古鲁湖。在这个深壑万丈、险景不绝的峡谷中,隐藏着一潭潋滟的湖水,这就是纳古鲁湖。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裂谷区,聚集有近400万只的火烈鸟,位于赤道线上的纳库鲁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火烈鸟聚居地,被称为“火烈鸟的天堂”。

这些生活在纳古鲁湖的火烈鸟群,历来被称为“世界禽鸟王国中的一大奇观”。湖面上,它们身披白中透红的粉红色羽衣,两条长腿悠然挺立,红的色调更深一层。远远望去,周身红得就像一团烈火,两腿则红得就像炽燃的两根火柱。修长的双腿倒映水中,好像要把火引烧到湖底;两翅不时轻舒曼抖,在湖面掀起道道红色的涟漪。如落英逐逝水,似朝霞映碧池,给雄险的大裂谷平添了几分优柔妩媚的韵致。

火烈鸟喜欢群居,这种喜欢扎堆生活的大鸟,往往成千上万只甚至更多的聚集在一起。从高空看,遍地通红,绵延好几千米,就像一块巨大的红地毯,又宛如一片在泥沼原野上沸腾的红色波涛……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会发明“孵卵器”的鸟

在澳大利亚的沿海区域,有许多的大树叶堆。就像是孩子做游戏时里埋的原来是鸟卵,营造这种大树叶堆的鸟就是被称作“营冢鸟”的孵卵器。

营冢鸟产于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群岛、西萨摩亚群岛等地的丛林地带,它的身体大小和家鸡差不多,羽毛以黑褐色为主,但头部大多无毛,皮肤裸露。营冢鸟飞翔能力不强,它们大多数时候更需要找好一块地方,用爪在地面上挖一个坑,然后将大量的树叶堆起来。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树叶腐烂发酵,产生出大量的热的时候,雄鸟每天都来检查堆内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5度左右时,营冢鸟便在堆里产下卵。

等卵产下后,雄鸟将洞用土掩埋,以保持卵室的温度。这期间,雄鸟精心地守护着卵室,随时调节温度,温度过高时,它挖开洞通风降温,温度过低时,就赶快堆土保温,就像一个称职的父亲在照顾幼儿一般。营冢鸟的这种孵卵的树叶堆,真不愧为最原始的“孵卵器”!雏鸟孵化出来以后,不到一天,它就远走高飞,自谋生路去了。

能吃猴子的猛禽

有一种禽类,它们非常有力,往往是森林中猴子的天敌。这些吃猴的猛禽中最著名的要算南美洲的角雕、非洲的冕鹰雕以及东南亚的食猴鹰了。

角雕角雕大都栖息在大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丛林中,它是世界上最大、最有力的一种猛禽。它身体大约有1米长,体重达9千克。长着一对宽而短的翅膀,长长的尾巴,头顶上耸立着两个黑色的羽冠,嘴短而有力,足趾大得出奇。它经常在丛林中作短距离的飞行,一旦发现猴子,就会从天而降,来个突然袭击。虽然猴子的动作敏捷,但仍逃不过来自天空的角雕的魔爪。角雕的繁殖能力很低,每年只产一枚卵,并且它又是出没于密林中,因此显得特别珍贵。

冕鹰雕也是一种大型猛禽,它们大都生活在非洲。它的身体略比角雕小一点,体长大约85厘米,体重在4千克左右。它在树上建巢,并且用树枝将巢筑得很大。这种巢建完后,往往能用很多年,它们只是每年添加一些树枝、草叶等就行了。每当有敌害接近巢穴的时候,冕鹰雕往往先用恐吓来吓退敌人,或者来一个勇猛的进攻。如果不加戒备,就会被它抓伤。

食猴鹰长得很艳丽,它身上大部分的羽毛呈黄色,前半部分是深褐色,后半部分是浅黄和白色相间。每当遇到敌害的时候,它就竖起全身的羽毛,显得威武强壮。它的眼睛是蓝色的,眼圈为红褐色,并且非常敏锐。上喙带钩,十分尖利。

食猴鹰,顾名思义,主要以猴子为食物。当它发现了猴子的踪迹后,就闪电般地俯冲下来,先将猴子的眼睛啄瞎。这时候,猴子即使再机灵,也没法逃脱了。

食猴鹰的寿命比较长,一般能活40多年。但是,食猴鹰每年只产一枚卵,比鸭蛋稍微大一些,白色,繁殖率很低。再加上人们的滥捕,目前食猴鹰的数量越来越少。据动物学家估计,在东南亚的棉兰老岛仅有20只,在吕宋岛偶尔能看到几只。即使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林区,作为食猴鹰的自然保护区,但它们也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

动物与动物之间就是这样互相残杀,才得以维系自己的生命。弱肉强食,是自然界动物生存的定律,任何物种都逃脱不了“物竞天择”的命运。

会捕蛇的鸟

在非洲热带草原和开阔森林地带,生活着一种相貌和习性都很独特蛇鹫的鸟,这就是蛇鹫。

蛇鹫是非洲特有的鸟类,栖息地遍布非洲。蛇鹫总是成对或者小群地在草原上游荡,以地面小动物为食,它快速有力的啄击能使很多小动物当场命丧黄泉。因此人们说,蛇鹫是长翅膀的沙漠王者,如同狮子和猎豹一样,蛇鹫构成了非洲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地处非洲大陆南部的南非还把它强悍的身影搬上了国徽。

蛇鹫身形高大,雌鸟和雄鸟长得十分相似,有十多岁孩子那么高。它的外貌十分奇特:头钩喙似鹰,长腿似鹤,头顶羽冠。羽冠在平时如发辫般低垂,而当被激怒或者紧张时就会高高竖起。蛇鹫的喙短粗带钩,眼睛周围橙红色的赤裸皮肤让人想起美洲的长腿冠鹰。上身披洁白羽毛,翅膀后部和尾部则覆盖着黑色羽毛。尾羽中间的两根白色羽毛极长,坚硬地向后面竖着,仿佛一把戳向身后的长矛。蛇鹫的腿像鹤腿一样修长挺拔,上半部长着黑色的短绒毛,看起来好像穿着一条马裤。小腿和脚表面长有很厚的角质鳞片,使时常行走于灌丛的脚部不致受到伤害。平常,蛇鹫就是这样迈着自己纤巧的长腿优雅地在非洲草原上走来走去——文雅的风度和独特的模样在猛禽家庭中独树一帜,使人很难想象它们捕猎时的凶猛。蛇鹫的腿是所有猛禽中最长的,以至在进食或者饮水的时候,它必须弯曲双腿蹲在地上才行。这长长的双腿看上去虽然纤细伶仃,却威力巨大,用力一踢可以对猎物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不过,蛇鹫脚爪的握力不强,无法像短趾雕那样施展“无影掌”来对付敌人。

蛇鹫拥有几个名字,都有有趣的来历。在拉丁人中,人们叫它“射手”,来自于它用长腿大步走路的姿态和射手迈开马步准备射箭的姿势极其相似。在英国,人们又叫它“秘书鸟”,来自于它脑后的几根桀骜不驯的飘羽总使人联想起中世纪耳朵上夹着羽毛笔的抄写员。不过,这个文绉绉的名字似乎不太适合它猛禽的身份。于是最近又有人给了它一个阿拉伯语名“捕猎鸟”,这也许更加符合它的性格。

蛇鹫还会捕蛇。许多年前,一位在非洲进行研究的鸟类学家曾报告说,他看到了一只蛇鹫捕食一条长达6米的蛇。这条新闻立刻引起了轰动。但是,人们发现蛇鹫常吃鼠和昆虫,就是没人看到过它捕蛇。

20世纪50年代,一位自然学家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一天,他在观察蛇鹫时,突然发现有一条120厘米长的眼镜蛇爬向蛇鹫。蛇鹫发现了,就与蛇开始“外围作战”,最终毒蛇葬身鸟腹。

知识点

火烈鸟的分类

火烈鸟的分类问题是鸟类学的一个著名难题。简单来说,在分类学家眼中火烈鸟似乎是一个由一部分鹳的结构和一部分鸭子的结构拼接而成的怪物,所以主张把火烈鸟划为鹳形目的分类学家和划为雁形目的分类学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依据。比如说:火烈鸟的骨盆结构和肋骨构造和鹳类类似,火烈鸟的卵白蛋白质跟鹭类接近。火烈鸟,尤其是幼雏的行为跟雁形目非常像。火烈鸟成鸟长蹼,而且羽毛防水,这都跟雁形目相同。此外连叫声两者都像!作为折中的分类方案把火烈鸟提升到目的层次,单立火烈鸟目。而分子生物学家通过DNA杂交实验研究发现,跟火烈鸟的DNA最接近的鸟类却是一类小型鸟类:鸻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