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14512100000007

第7章 处理好隔代亲,才能婆媳亲(2)

前段时间,她无意中发现,儿子做作业经常出错,婆婆居然跑到学校抄题目,再悄悄替他改正错题。

东东妈妈想,这样教育孩子怎么能成材啊。她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当面指责了婆婆的错误管教,没想到婆婆居然哭了,好长时间跟自己说话都带刺。

像东东妈妈和奶奶这样因为管教方式不同而产生矛盾的例子可以说是不在少数。

奶奶疼孙子是天经地义,但要像东东奶奶这样疼就是在害孙子。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不管是不是孩子自身的错,也不管孩子妈妈采用训斥的方式对不对,奶奶的话都肯定是不对的。

一方面,奶奶对孩子妈妈的管教一屑不顾,用“买好吃的”哄孩子以拉近和孩子的距离达到疏远妈妈的目的,还跟孩子说“别理你妈妈”“气死她”这样的话。这样不但削弱了妈妈的权威,使得以后管教孩子的困难加大,而且公开“挑拨”了母子关系。

另一方面,奶奶对待孩子跟小朋友打架,不闻不问,只是告诉孩子“哪个欺负你,奶奶替你出头”,这样是无意间在纵容孩子蛮不讲理、爱打架的坏习惯;孩子做作业爱出错,奶奶到学校去抄题目并偷偷帮孙子改错题,这是在替孩子学习,更为不可取。

而东东妈妈也有不对的地方,一方面东东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肯定有一定的原因,要知道训斥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另一方面,东东奶奶管教孩子的方式不对,但当面指责婆婆的做法也很欠妥。

针对东东妈妈和奶奶的案例,对奶奶和妈妈分别提出不同的建议。对于奶奶来说:

(1)如果奶奶对孩子妈妈有意见,可以大人之间相互沟通。

东东是奶奶的孙子,更是妈妈的儿子,不能这样“挑拨”孩子和妈妈的关系,否则久而久之,不仅引起家庭关系不和,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2)不要太放纵、娇惯孩子。

孙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要教导孙子正确解决事情的方法,而不是怂恿孩子。学校给孩子布置作业就是为了检查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奶奶帮孩子把作业做了,孩子最终又学会了什么?这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有时甚至是终生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可能会产生一种享乐主义,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找到人代劳,他何必去吃苦呢。以后他遇到困难,遇到吃苦的事根本不想去做。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严重的依赖思想,不管什么都依赖于别人,这样的孩子还能有什么作为吗?

(3)奶奶要知道,自己只能作为教育的辅助者,孩子妈妈才应该是主角。

奶奶应该尊重孩子妈妈对孩子的管教。当面或背后,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对方。

对于妈妈来说:

(1)作为儿媳妇,一定要有一个良好、正确的心态,就是我们没有理由苛求老人过多。

因为,养育孩子本身是做父母的权利和责任,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而婆婆帮忙带孩子,不是欠谁的。就是保姆也还得礼让三分,更何况是自己爱人的亲妈。两代女人在为同一个孩子操劳,产生观念上的摩擦是避免不了的。这时候,作为媳妇,一定要抱着婆婆也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出发点去看待和婆婆的摩擦。看问题的出发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婆婆和我们一样,是爱孩子的,而且,她们对后代的爱更具无私性,更具垄断性,我们看不惯的只是她们的有些做法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处理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就事论事,而不是因此产生反感甚至厌烦的情绪,以致否定她们所有的想法和做法。应该承认,老人的育儿方法不可全盘否定,有些是值得参考借鉴的。因此,一定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2)对于婆婆一些不正确的管教方法,一定得提出来,这是原则问题。

但是提出问题的方式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对于容易听取别人意见的婆婆,可以双方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切记对事不对人,毕竟双方都是为孩子好;对于有些自尊心很强的婆婆,就需要由老公出面来和婆婆谈,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切记,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出对方的不是,更不要起冲突!

(3)妈妈应该认识到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有一点马虎。

以东东为例,无论是生活中和小朋友打架还是学习上总是出错,妈妈都必须认真对待。小孩子打架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原因,妈妈应该教导孩子无论如何打架都是不对的,然后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打架,是他打了小朋友还是被小朋友打了,并针对不同的情况拿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奶奶的做法很不对,作为妈妈一方面要做通奶奶的工作,让奶奶认识到自己的做法是在害孩子,一方面要让孩子真正明白做作业的目的以及做作业是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够代劳。

5.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什么,纯粹就是浪费钱

案例一:

小女莉莉说来也怪可怜的,每天除了看妈妈的面孔,就是看保姆的面孔。当妈妈的我生怕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于是毅然掏了一千多元,为孩子报名上了一家亲子园,好让莉莉和其他小朋友有个接触机会。可这下,奶奶不乐意了,由此也引发了一场两代人教育观念不同的家庭大讨论。“你们小时候就是这么一个人玩儿大的,也没见有什么孤僻的毛病”,“这么小的孩子在那里能学到什么?将来上学花费多大,现在不为孩子攒钱,只知道乱花钱”,这是奶奶的“控词”。

可我并不这样想,孩子一天天大了,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中,虽然还不知道怎样与其他孩子打交道,但从看见新面孔、相互接触、交换玩具这些简单的活动中,她就能得到很多快乐。而且这个年龄的孩子在一起难免会有小小的冲突,比如争夺玩具等,只要没有大的危险,让孩子自己学习处理冲突,自己经历获取和给予。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孩子对社会交往的兴趣,同时又逐渐教会孩子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为日后的社交技能打下基础。几个月的实践证明了我的钱并没有白花。莉莉渐渐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嘴里经常能嘟嘟囔囔地叫些小朋友的名字,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愿意让妈妈领着到小伙伴家。虽然他们还会有冲突、有矛盾,但是他们会自己解决,一会儿满眼都是泪水,一会儿又破涕为笑。拥有一个“小伙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这为他们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案例二:

我家宝宝十个月了,我看书上说教育不能晚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订了画报。我婆婆就总说我浪费钱,还说“宝宝这么小怎么看得懂呢,不如拿这钱给孩子多买一罐奶粉……”我很头痛,怎么才能让婆婆接受孩子应该尽早接受适当教育的道理。

案例三:

亲子园里有个年轻的妈妈,从宝宝一岁多起就带她来上亲子课。亲子课程的费用在老人的眼里实是价格不菲,而且老人担心宝宝年龄小,家里园里两边折腾身体受不了,始终对上亲子课的事情质疑。聪明的妈妈意识到了这些,一面让公婆看到宝宝上亲子课后的进步,一面让公婆见证宝宝体能上的可耐受能力;同时,上了一年课了,跟公婆讲,学费还没用完呢。公婆看到了宝宝的进步,就不再去重视“钱”的问题,也忘记计算课程上过多少了。

从以上三个个案例中可以看出三位妈妈的区别,尽管三位妈妈都坚持对孩子进行早教,而祖辈也因各方面原因反对,第一位妈妈的做法是坚持自己的意见,第二位妈妈是很苦恼却也很无奈,而第三位妈妈既让孩子上了早教班,又说服了公公婆婆。可见,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办法的,只要妈妈们和祖辈好好沟通,并让他们看到成果,即使是说一些善意的谎言让他们高兴,事情也都是能够解决的。

“早教”无疑是指在孩子生命的早期——婴幼儿期,甚至胎儿期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任何异议,关键是,进行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怎样教育?

关于早教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家长对早期教育的概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0~3岁这一阶段是孩子感官发展、语言发展、肢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敏感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确实非常重要。很多家长认为,早教是教知识或者对智力的开发。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对早教的一种误解。早教跟知识性教育不同,它是最大程度地丰富小孩子的体验。早教不在于灌输什么知识,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合群、自信、健康的心理,潜移默化地引导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早教的关键还在于了解儿童成长的过程,了解儿童学习与成熟的相应关系,过于超前了,就会事倍功半。各种能力成熟的过程,并不都是在3岁前完成的,大多数的能力,最后的成熟都可能要到十七八岁。譬如说,3岁前可以训练孩子的视觉,但是要让孩子对各种事物具备有目的、系统的观察能力,就不是3岁前能够完成的。

衡量早教成功与否的标准绝非是孩子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古诗等等。学会了生字,不一定代表孩子感知觉灵敏、手眼协调特别好、听觉特别好,成功的早教应该是全方面的,比如嗅觉、爬行、感知觉、情绪稳定、精力充沛、体格达标等等。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天性都有所差别,无论是早期教育还是今后的学习教育,重要的不是培养天才,而是培养孩子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与人格。

其次,注重教育方式。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要看采取什么方式。提前教育是摧残孩子的发展。靠训练孩子短时间内提高智商,是不值得提倡的。孩子的发展不能超越自身的成长阶段。现在一些婴幼儿教育出现异化现象,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孩子学会的东西是很多,但是他们失去了多少东西?孩子越自然越好,要为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有创造能力,而不是限制他们。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多带孩子去大自然里走一走,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体会到一些东西。比如,让孩子观察小蚂蚁是怎么爬的,比教他认识“蚂蚁”两个字好多了,“蚂蚁”两个字应该放到小学去认。

最后,注意七大早教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