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隔代教育:隔代不隔心
14512100000017

第17章 爷爷奶奶,不要成为孩子坏习惯的“帮凶”(1)

自从当上了爷爷,生活中除了孙子就没别的了。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再加上隔代亲,对孙子的爱也就变味了。渐渐的孙子学会了打人、骂人、摔东西……本应是受尊重的年纪,可挨了孙子的打骂,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拿孩子的缺点当可喜成果。有时儿子犯一点错误我们就会不依不饶,而孙子就算捅破了天也没事。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拿孩子的缺点作为自豪的本钱,这种做法实在不可取。小树要长直,就要修理不正的枝杈,孩子不改正缺点就不能健康成长。所以希望做了爷爷奶奶的朋友们,不要对孙子毫无限制地爱过了头!

看到这位爷爷的话,不知道广大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有何感想。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小树要直,就要修理不正的枝桠!

1.我就是要边看电视边吃饭

案例:

小帆吃饭时,如果正遇到电视里播着他爱看的动画片,他都要求到电视机前的茶几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吃。奶奶苦口婆心地解释不能边吃饭边看电视的原因。他却一个劲说:“我就是要边看电视边吃饭,要不我就不吃饭了!”奶奶见状只能放宽点儿条件:“就看5分钟啊!”“看10分钟!”可是每次他都和奶奶讨价还价,最后奶奶拗不过,也就依了他,从此以后边看电视边吃饭就成了小帆的习惯。

“我就是要……”,这是一些霸道孩子的常用口头禅。往往一个不好的习惯养成,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平时过于放松规则的后果。正如小帆一样,他就是要边看电视边吃饭,否则就拒绝吃饭。他知道,奶奶最怕他不吃饭。比起不吃饭这件事,还是边看电视边吃饭好一点。久而久之,也就越来越容易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生活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明明也知道孩子的习惯不好,但就因为拗不过孩子而放弃原则、立场,殊不知这样根本就不是疼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符合儿童心理,既幽默,又富于刺激性,还有数不清的动物。各式各样的故事情节,连续不断地出现,是富有魅力的梦幻世界。在吃饭时间打开电视机,孩子不能同时把注意力分到电视和筷子两方面上去,而且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起来,因此不建议广大爷爷奶奶允许孩子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玩着吃饭,因为边吃饭边看电视有多种坏处:

第一,小孩边吃饭边看电视容易影响食欲。

除了生理因素可以引起食欲外,外部因素也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增强食欲。边吃饭边看电视孩子往往以电视为主,忽视了食物的味道,使本来已经出现的食欲因受到电视的抑制而降低或消失,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或者是孩子的心思全在电视上,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肚子饱了,会吃的过多,导致肥胖。

第二,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

人在吃饭时,需要有消化液和血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吃饭时看电视,大脑也需要大量的血液。这样,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方面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就会吃不好饭,也看不好电视。时间长了,还会头晕、眼花。

第三,会对孩子的注意力的集中造成不好的影响,使得孩子以后学习会不专心。

第四,影响孩子的视力。

孩子可塑性很强,只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意识到了要改正,肯定能找到合适的时机或方式和他沟通并改掉的。

(1)既然孩子在吃饭时非要看电视,就只有在进餐时关掉电视机了。大人必须为孩子们做一个榜样,不要边进餐边看电视。

(2)规范全家人的收视习惯:全家人一起重新检讨收视习惯,规划出每日固定的收视时段,让孩子明确知道何时才是他的收视时间,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定,带领孩子改变惯有的收视习性。

(3)给孩子制定用餐时间表、看电视时间表,除非吃饭时间和适合孩子看到电视节目冲突,可以适当调整一下,否则一定要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让孩子形成这样的习惯。

(4)对于案例中的小帆以不吃饭作为要挟,既不要轻易地斥责也不要过度顺从,这样可能会加重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心理。

可以给他规定一个时间范围,超过这个时间就收拾桌子,过后即使他喊饿,也不给饭吃。小孩子饿一顿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时爷爷奶奶的立场一定要坚定,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心软。

2.家有小对头

案例:

刚刚3岁的小男孩童童的奶奶说童童最近很逆反,不知道是不是到了他的第一逆反期,现在总是爱穿大人的鞋,爱穿大人的衣服,大人说什么,他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和你对着干。让他吃完饭再玩,他偏不,还拿着玩具从客厅从容转战到书房,彻底远离我们,大有“耳不听心不烦”的架势;告诫他别躺在冰冷的地板上,别光脚到处走啊跑的他却乐得其所,甚至在你盯着他的时候故意迅速脱下袜子,伴随着得意的笑声随手抛向半空或扔到你身上;命令收拾被扔的满屋子都是乱七八糟的玩具,童童要不故意装聋作哑,要不就是捡起地板上的一个,再冲你扔一次,然后转身“潇洒”离去;刚学会骑小自行车就不让我们扶着了,还要自己过马路,我和他爷爷在后边喊“慢点、慢点”,他却使劲地往前骑,我们俩一把老骨头,不追怕他出事,追吧又追不上……反正就是你往左,他必定右;你越说“你不要……”,他就说“我偏要……”,整个一让人拿他没任何办法的“小对头”。

奶奶说,知道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状态,也就没太在意,就随他去好了。就盼着这段时期赶快过去,让她和童童爷爷也喘口气。

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大人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这些表现确实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状态,但有些时候,孩子进行反抗也有大人的原因在内,就像童童奶奶,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不许拿这个、不许干那个……而这样的语言只会加重孩子的反叛心理。所以,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迁就,也不能过多地限制。

童童在这个年龄段有这样逆反行为是正常的,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但是,孩子为什么会跟个小对头似的跟爷爷奶奶对着干?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三岁的孩子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他正在不受管辖建立自我的阶段。“不”“不要”是他的独立宣言,对着干是他争取独立的具体行动。

(2)有时候孩子会用“不”“不要”“不干”来检验大人的权威性,并对“权威”有一种反抗的冲动,借此来突出他的自主权。

(3)有些小一点的孩子,家里大人看见他做一些“不听话”的行为,往往会说“不准这样”“不好”“不能给”“不听话不理你了”“这个不能动!”等等,孩子听了许多许多“不”字后,也开始练习这个“不”字,比如:“不要”“不行”“不给”……

(4)有时孩子正干着一件兴趣很大的事,大人却喊他做另外一件事,他会连续说出许多“不”字,以表示抗议,这不是孩子的问题。

(5)孩子正处在成长阶段,有时细微的变化还没达到质变,是看不出来的,而大人往往还是按照以前对待他的方式来对待他,所以会遭到他的“不要”“不干”的反对。就像童童,觉得自己已经会骑自行车了,不想再让爷爷奶奶扶着,从而对着干。

对待童童这样处在反叛期的孩子,奶奶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1)多点时间照顾和教育孩子。

在这段时期里,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反省自己的行为,一定要清楚孩子的行为的根源是什么,有的时候孩子对着干是因为自己过分控制或过度保护,而引起的的直接反抗。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过激的表现就是因为一个人玩得无聊,想引起大人的注意,陪他一起玩。所有要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注意别当只会说“不”的家长。

每次当孩子问你问题或提出要求的时候,你是不是不加思索的就说“不”呢?你是不是一见到孩子碰了不让碰的东西就大声说“不”呢?有时孩子并不是反对大人说的内容,而是不愿听否定的话。可以试着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对孩子提要求,效果会比只说“不”好。

(3)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做限制式选择。

如:奶奶对童童说“我们去睡觉好吗?”,童童头也不抬就说“不”。这时,奶奶对童童说“今天睡觉前你是喜欢奶奶给你讲兔宝宝的故事,还是狮子王的故事?”不管选择哪一个故事,童童都会乖乖上床睡觉了。但在有些问题上,奶奶的态度应肯定而坚决,不要用问话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到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给孩子说“不”的机会。如:让童童吃饭他偏不吃时,不能说“童童你是吃饭还是先玩?”有时候他会故意选择先玩,这时可以故意反着说“奶奶今天做了什么什么菜,都是童童喜欢吃的,不过童童好像没时间吃,那爷爷奶奶先吃了,童童你自己玩吧!”

(4)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迁就,也不能过多地限制。

如果对孩子的反抗行为只是一味地满足迁就,以为这样他就不会来找麻烦,也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安静,但是这样做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如果对孩子的要求过多的限制又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所以一定要把好这个度,从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来对待孩子的反抗期的表现。

(5)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

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当他有一些过分的要求的时候,好好跟孩子交流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和孩子寻找更合理的解决途径,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3.家有骄傲小公主

案例:

倩倩是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从小跟外公外婆一起住。外公外婆退休前都是大学教授,对倩倩的教育很是重视。倩倩的早期教育很成功,三岁的时候,就能背上百首诗歌,现在上五年级,跳舞、唱歌、画画、讲故事样样能行。她的聪明可爱使亲戚朋友们赞不绝口,加上她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样样能行,更使许多同龄人对她刮目相看。倩倩在小区附近是闻名于耳的小精灵漂亮公主,外公外婆也经常领着她去串门、遛弯儿,时不时地向别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倩倩就像外公外婆的一面旗帜,飘到哪儿就会红到哪儿。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倩倩变得越来越自负了,总是瞧不起别人。在学校里,美术课上,不是说这个同学画的画颜色不漂亮,就是说那个同学画的没感觉;舞蹈课上总是说这个同学动作不对,那个同学跳得不好,而自己就像个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小公主。因此,同学们都不爱和她玩,她也不爱搭理别人了,有时甚至对大人也非常傲慢无礼,渐渐地亲戚朋友也都不像原来那样喜欢她了。于是,倩倩就由大家眼中的小精灵漂亮公主,变成了骄傲的小公主。

儿童自以为了不起的自负心理,是自我认知缺陷的一种表现。处处瞧不起别人、对大人也常常傲慢无礼,是一种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自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家庭这方面来讲,多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们所导致的。正如倩倩,她的聪明可爱使亲戚朋友们赞不绝口,加上她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样样能行,更使许多同龄人对她刮目相看。这些过度的夸奖,客观上助长了她自视过高、目空一切,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毛病。这说明,孩子还缺乏全面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外公外婆以孩子为自己的一面旗帜,到处炫耀,更是助长了孩子的自负心理。

自负往往会导致自满,使孩子丧失进取心,增长虚荣心。另外,自负心理还容易使孩子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和打击。

为了纠正孩子的自负心理,外公外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逐渐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应客观实际。

孩子总是有不足的地方,不要因为溺爱孩子就不切实际地吹捧孩子,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没完没了地表扬孩子,这样易形成孩子的自负心理。

(2)给孩子适当的批评。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要适当,对孩子的批评也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掩耳盗铃、视而不见,而要客观地指出孩子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

(3)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好习惯,给孩子创造一点儿遭遇挫折的机会。

经历适当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机制健全,不至于过分自负,经受不住任何打击。

(4)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

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半是由于成人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无论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还是孩子的意志软弱、自负心理严重,多半是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保护孩子所导致的。所以,一定要理智地爱孩子,科学地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