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润物细无声”的化解两代人的教育分歧,就要做到案例三中丫丫妈妈那样:既要对老人溺爱孩子的行为懂得如何“见招拆招”,又要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行为巧妙“接招”;不要害怕孩子反应激烈,也不要让老人因为心疼孩子而破了你的招。因为,这实际上是孩子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如果你能扛得住,孩子终将也能扛得住,并最终接受你的教育。
3.别听你妈的,我们不练了
案例:
每天吃完晚饭都是丁丁拉二胡的时间,丁丁在妈妈的催促下,不情愿地拿起了二胡。半个小时过去了,丁丁不想再拉了,可妈妈却说:“不是我们一起规定好了吗?每天必须拉满一小时!今天也不例外。”而丁丁说什么今天也不想拉了,为此母女俩开始“斗起了嘴”。坐在一旁的外婆看不下去了,一把拉过丁丁说:“别听你妈的,我们不练了,天天关在屋子里拉二胡,人都拉呆了。”这句话一出口,母女俩的“斗嘴”立即变成妈妈和外婆之间的“战争”,两人为此争论了起来。
丁丁每天晚饭后拉一小时二胡,本是和妈妈一起商量好制定的计划,当丁丁不想坚持的时候,妈妈不是用鼓励的语气去鼓励孩子坚持,而是采用命令的方式,最终导致母女俩的“斗嘴”。丁丁外婆却认为孩子不想拉二胡就不拉得了,既没有鼓励丁丁按制定好的计划继续坚持,甚至和丁丁妈妈当面起了冲突,并用一句“别听你吗的,我们不拉了”而否定了丁丁妈妈的教育权威。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矛盾的产生,是由于双方的方法都不适当。
首先,妈妈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方法策略。
妈妈应该弄清楚丁丁为什么今天不想拉二胡,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孩子产生了惰性,妈妈就应该鼓励孩子继续拉完剩下的半小时,而不是命令。
其次,在这种情况下,姥姥不应该站在孩子妈妈的对立面上。
表面上是因为姥姥爱孩子,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实际上是在纵容孩子并破坏孩子妈妈的教育权威。姥姥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以调和母女间的“斗嘴”。
祖辈可以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提醒年轻父母注意对孩子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当好儿女的育儿参谋。但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大后方,对孩子什么事情都护着。
最后,妈妈和姥姥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教育分歧,甚至因此吵架。
两代人在管教孩子时要达成共识: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老人应该扮演好辅助角色。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祖辈可以在私下说,这样有助于双方互相沟通,更利于孩子的成长。
其实,如何解决家庭教育的冲突是大人来讨论的。双方面来做,爸爸妈妈怎么做,爷爷奶奶怎么做?这需要双方面共同努力,光靠任何一方都不行。就拿案例里的妈妈和姥姥来说,妈妈要丁丁严格执行自己的计划,每天必须拉二胡满一个小时,而姥姥却觉得这种严格对孩子是一种摧残,于是就这个问题产生了分歧。
在解决这个分歧的时候,首先一开始妈妈要跟姥姥沟通,沟通最重要。要跟她讲一下,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对孩子以后形成坚强、有毅力、不轻易放弃并且守信用的性格有很多的帮助,并且希望姥姥来如何配合自己。这个要前期沟通,如果你没有沟通好,直接在她的眼皮下你就操作,她肯定会阻止你。
一旦产生分歧,千万不要当孩子的面直接指责对方,也不要说“别听你妈的”“你怎么能这样”这样的话,让孩子看到了你们大人之间的矛盾,孩子会无所适从。如果有矛盾先忍下来,等孩子不在的时候大家再谈,这样会比较好。
4.互相争宠的奶奶和姥姥
案例:
豆豆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同住在一个城市,并且都已经退休在家,自从有了豆豆,两家老人都争着要带他。豆豆爸妈为了“一碗水端平”,让两边的老人轮流享受“天伦之乐”,便每周六带豆豆去爷爷奶奶家,周日去姥姥姥爷家。本以为这样,两边的老人都会高高兴兴的了,没想到的问题却发生了。
一天,奶奶给豆豆买了顶新帽子,第二天姥姥见了就问:“这顶新帽子是谁给买的呀?”豆豆说是奶奶买的。第二天,姥姥就去接豆豆放学,然后就直接带着他去商场买了套新衣服,并且说:“看,我比你奶奶还好吧。”
渐渐的,这种情况出现得多了,豆豆就找到钻空子的窍门了。有什么愿望只要跟奶奶或姥姥说另一个人给自己买了什么东西就行。如:“奶奶,你看,姥姥昨天给我买了把冲锋枪,可好玩了。”“那有啥好的,明天给你买辆遥控小汽车,你不是一直嚷着要吗。”
奶奶和姥姥间的互相争宠,虽然都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老人的爱,却破坏了教育孩子的规矩并最终使孩子学会了钻空子,实在是得不偿失。奶奶和姥姥对孩子的物质要求的攀比,也会使他们小小年纪养成攀比的坏习惯。
因为随着年龄渐渐变老,老人们逐渐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而孩子的世界特别简单,只要你陪他玩耍,满足他,他就愿意亲近你。在这种亲近中,老人尝到了一种被孙子需要与依赖的快感,而要维系这种关系,绝大多数老人都选择溺爱,甚至是出现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争宠的现象。
老人带孩子与年轻父母带孩子是有区别的。首先在于对待孩子的态度上。父母趋于理性,而隔代老人趋于感性。父母教孩子一种知识,给孩子买一样东西,满足孩子一个要求,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处,着眼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但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有一种溺爱的倾向,以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为出发点,而较少理会这种满足对他们有益还是有害。
作为孩子的父母,就必须阻止溺爱、争宠的事情发生,可以由妈妈跟姥姥沟通,由爸爸跟奶奶沟通,对她们晓之以厉害关系,让她们真正明白无论是奶奶还是姥姥都是非常爱孩子、疼孩子的,孩子既需要奶奶的爱也需要姥姥的爱,但是“争宠式”的爱却要不得,因为这种爱实际上就是一种害。豆豆爸妈也可以在周末把两边的老人都接到自己这边,让老人间有接触和互相沟通的机会,这样老人就不会互相猜忌,豆豆在奶奶家什么样,在姥姥家什么样。
作为孩子的祖辈,老人要在隔代教育中恰当地给自己定位,既不能越位,也不做摆设的花瓶;不要夺孩子的父母之爱,要做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喜欢孩子,但不溺爱、不争宠;把知识和经验灌输给孩子时,别用旧习惯、坏德性影响孩子。只有这样,祖辈在隔代教育中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有益于孙,有益于子,有益于己。
5.儿子是我生的,但不是我的
案例:
公公婆婆心疼小孙子,从小果出生后就搬来跟同住了,烧饭、洗衣服、带小果,样样有人分担,特别是在带小果上,小果妈妈根本不用操心,她要做的就是可劲地喝那些婆婆煮的催乳汤,保证小果的口粮便可。但是,无论怎么补,奶水始终不够小果吃,所以小果很早就是混合喂养的,虽然一家人特别用心照顾,刚满月的小果也只是长了一斤肉。
慢慢地,小果妈妈开始觉得不对味,公公婆婆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孙子至上,如果饿着了小果,或者生病影响到了小果的日常起居,都会或多或少地被公婆非议。更夸张的是,如果小果不小心吐奶,公婆自然认为那就是做妈妈的没照料好。用小果妈妈的话说“儿子是第一,而我这个当妈的基本没什么地位”。
小果一天天长大,会抬头了,会吮手指了,会抓东西了,当然难免会有拉肚子、头痛脑热的时候,每当出现这些不好的状况时,那就是小果妈的错。于是小果妈经常上网看看有关早教的事宜,小果的一点小变化、小习惯也到网上搜索看看其他妈妈的经验之谈,但她做的一切很难被公公婆婆认同,在他们看来,网上的信息不可靠,他们信奉经验,信奉熟人之言。比如,小果爱吃小手了,妈妈们了解了都知道这是宝宝认知世界的一种表现,不要太过制止,只要让宝宝的小手保持整洁就可,但爷爷每次一看到小果吃手,就觉得是孙子饿了,让小果妈赶紧弄点吃的去,她解释了N次也不管用。
4个月后,小果开始添加辅食,小果妈是个很有心思的妈妈,她学习了很多辅食的制作方法,也了解了怎么给宝宝逐步添加比较好,但很多时候,好好的辅食在喂给小果前,都会被婆婆严格审查,得到的评语是“这个太上火了,不能吃”,小果妈很奇怪,“胡萝卜泥怎么就不能吃?”还有精心选的米粉也因为“太上火”而被弃用,婆婆觉得吃粥是最好的了。小果妈往往很无奈,向小果爸求助,他的回答更令她郁闷“老人都是有经验的,不会错的,你照做就是了。”
小果妈没办法,只能发发感慨“儿子是我生的,但不是我的。”
很多时候,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可能会固执地认为只有他们是对的,他们既然可以把儿子女儿教育成材,也就可以铸就孙子孙女成为栋梁,从而把孩子父母的做法、建议全盘否定,全然忘记了教育的与时俱进。案例中的小果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出了任何问题都是小果妈的原因,再加上小果爸也坚持认为老人都是有经验的,也就间接否定了小果妈的方法,使得小果妈不得不发出了“儿子是我生的,但不是我的”的感慨。
遇到这样强势的公公婆婆,消除和他们摩擦的最好办法只有沟通。媳妇要在充分尊重公公婆婆的前提下,耐心地向他们介绍科学抚育的好处,并让其逐渐接受、吸收、改进。
如果公公婆婆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大的伤害,那么,媳妇也不妨做点让步,就听老人的。这样几次以后,他们可能就会不好意思,就会反过来尊重媳妇的意见了。
当然,媳妇也不能无条件地退让,毕竟,公公婆婆有些做法不仅不可取,还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危害。但你总是明着不退让的话,他们又会认为你是故意挑剔,这时,不妨请专家来说话。一种专家是医生,每个月带孩子去早期教育中心的时候别忘了带上公公婆婆,让他们和育儿专家直接交流,耳濡目染自然会让他们吸收不少知识,你平时再强化一下,他们也就不会反感了。另一种是“伪”专家,请有育儿经验的朋友来家里探讨,传授经验,相同的话由别人说出来公公婆婆听着也许就顺耳多了。
有些问题,有时候作为媳妇去沟通,效果不如爸爸去沟通好。但是我们很多家庭里面,往往在小孩的问题上爸爸是不管的,都是妈妈在做。关键性的任务就是爸爸应该出面,跟爷爷奶奶谈一谈。
其实有时候老人家的观念很难改变,这个没办法。因为他们就是在那个社会背景下长大的,现在的父母有可能以后老了,成为爷爷奶奶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这个没有办法。所以,小果妈要想改变公公婆婆来接受新观念,就要有耐心、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