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14509400000033

第33章 相信自己——直觉很可靠(2)

是不是存入了7±2个项目后,我们提取的时候也可以得到这个数目呢?在心理学家们大量的实验后得到的结论是:短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在检索的时候需要时间,检索的信息越多,需要的时间越长。

(3)长期记忆。

短时记忆经过复习后就会进入长期记忆,但是如果不加复习就会遗忘。长期记忆的保持时间可以是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不忘,所以也可以叫永久记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知识就来自长期记忆。

比如,你要记information这个单词,如果运用整体记忆,你需要花很多时间记忆,但是运用短时记忆的7±2规律,拆成in、for、ma、tion就非常好记了。这是短时记忆的功效。如果你要保持更长的时间,就要进行多次重复才可以记忆更长时间即进入长期记忆阶段。

①长期记忆的编码。

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佩沃提出长期记忆中双重编码说。即主张语文信息的处理以意码为主,非语文信息的处理以形码为主。比如,一块手表,我们即可以在脑中形成一个图像,也可以表达为“一种计时工具”。前者是形象的形码,后者为语言的语义码。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语义码和形码是双向并进的,它们既是平行又相联系并且可以互相转换。

信息由短时记忆转为长期记忆,采用什么方式编码,更重要的是由材料本身性质来决定。比如,你看一篇文章,最终留下的应该是意义而不是图像,相反,看到一个帅气的人或漂亮的人,你绝不会记住大概的意思,而是会很长时间记住他(她)的长相。

②长期记忆的储存。

长期记忆的容量极大,这与有效编码是分不开的。长期记忆储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

所谓程序性记忆,即对做事方法的记忆,学习者将做事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更简单地说就是做事的先后顺序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和事件的回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经历性记忆和语意性记忆两种。经历性记忆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关,是个人生活事实的写照,故又称为自传式经验。语意性经验则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抽象事物的理解。我们的知识基础大都是语言、文字等语意性经验的表现。

虽然我们在研究长期记忆储存的时候将它分类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但在应用中它们是合一的。比如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③长期记忆的检索。

长期记忆在保存的过程中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量和质上的变化。比如原来知识的内容,被扭曲或简单化,变得更合理或是变得更具体、更详细。这些变化会引起记忆检索的困难,因此长期记忆的提取需要一些线索,并且线索中所包含的信息与记忆的内容越匹配越易回忆。就像图书馆里找书需要索引一样。另外,适当的复习可以有效地防止信息随时间变化而被扭曲。

可以说,记忆的好坏或者我们常讲的记性的好坏,其实就在于我们提取信息的效度,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检索到我们所需要的记忆信息,并使之浮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觉就是一次对记忆的快速检索和有效提取。但是对于那些我们压根就不知道其内容出处的直觉又该怎样解释呢?这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内隐记忆和集体记忆。

所谓的内隐记忆是指,其根本特征是本人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或无察觉记忆。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经验的结果的评估方式以及我们对记忆性质的看法。对内隐记忆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古老的牛津城的一些事件。

在实验中让失忆症患者和一组心理正常的自愿被试者一起学习一个由一些常见单词所组成的单词表,如Table(桌子)、Garden(花园)等字。几分钟后实验者从这个单词表中选出几个单词,并和一些未出现于单词表的新单词混在一起,呈现给被试者,让他们辨认,结果发现,失忆症患者很难记得哪些单词是所学单词表中的,哪些不是。令人惊奇的是,如果将一个单词的前三个字母提示出来,让被试者填补上该单词所残缺的其他字母,如Tab或Gar等。与让他们进行随机的辨认相比,失忆症患者能够写出更多在所学单词表中出现的单词,有的失忆症患者所能写出的单词的数量甚至与没有记忆障碍的被试者一样多。

这说明,虽然失忆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对所学词的记忆,但是对特定任务的操作,却表现出了记忆效果。

随后,心理学家在许多条件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对正常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研究者们发现,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无需有意识参与的记忆。这种记忆的特点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也没有下意识地提取这种记忆,但它却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表现出来,这就是内隐记忆。与内隐记忆相对应的是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的特征是在与外显记忆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差别:

保持时间。在保持的时间上,内隐记忆要明显的长于外显记忆。

干扰形式。内隐记忆不容易受外在刺激的干扰,而外显记忆容易在干扰后发生遗忘。

记忆负荷。外显记忆在记忆的项目增多的时候会导致记忆数量和准确性的下降,而内隐记忆不受这种影响。

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深,外显记忆越好。内隐记忆不存在这种情况。

呈现形式。如果一个项目用听觉的形式呈现,再用视觉的形式施测,被试的内隐记忆成绩会下降,但外显记忆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从内隐记忆这个层面来解释直觉的话,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突然蹦出那么多我们以为不知道的东西了。比如说,你在幼年曾经在山东待过,因此你是知道山东的风土人情的。但是你从来没有自己在山东住过的记忆,而且你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你曾在那里待过。但是有一天你直觉某个场景,似乎很像山东的样子。你觉得很奇怪,以为是传媒的影响,使得自己对此有所了解。但是你跟你的家人讲起来的时候,他们却说你小时候在山东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你对此却完全没有印象。

关于内隐记忆是否存在,心理学界还有不同的意见,像罗迪杰就提出了传输适当控制程序的观点,认为并没有内隐记忆这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存在。外显和内隐两类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差异是由于加工方式和提取方式不匹配造成的。

也许你还有些疑问,比如有些时候你的直觉实在不可能是你个人的内隐记忆,那么这种情况有没有可能是真的像天启一样的神奇?也就是说,我们能通灵。这种说法虽然时有提及,但确实性至今无法验证。上面的内隐记忆如果还不能消除你关于直觉的一些疑问的话,也许集体潜意识(又称种族记忆)可以解释。

集体潜意识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始创者荣格的人格理论的组成部分。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来潮去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无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

这是荣格理论中最大胆的、最神秘的、并引起最大争议的概念。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或者用荣格本人的话来说,它是“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绩单,一种美以实际仅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不仅全部人类历史的各个片段能在集体潜意识中找到,而且进化为人类的灵长类动物或动物祖先的踪迹也能在集体潜意识中发现。既然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且一直都具有的共同经验,那么集体潜意识的内容对于一切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荣格说,它是“从任何一种有关于个人的东西中分离出来的,是全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

经过上述这番曲曲折折的解释,相信你已经能够认识到直觉实在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但它确实比我们一般的意识和知觉看起来要更有意思甚至更有用。所以,了解了这些,你还等什么,直觉实在是我们最大的数据库,你怎能不好好运用?

【本节小延伸】和直觉有关的:灵感和顿悟

灵感和顿悟可以说是与直觉一样神妙的东西,而且它们由于与艺术创作和宗教科学的紧密联系,因而具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但细说起来,它们并不比直觉更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灵感,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科学地讲就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连。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灵感的同义词有闪念或新想法。

顿悟是禅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渐悟法门。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关于顿悟概念,在佛学里似乎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六祖在坛经里提出“顿悟”概念的内涵大致有几方面:

第一,“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一刹那间妄念俱灭”,可见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第二,“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菩提”,可见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于人皆有佛性,所以顿悟功能人皆有之。第三,顿悟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可见顿悟结果不染着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烦恼之法。第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我于忍和尚处(指在五祖那里),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可见六祖认为自己和其师五祖均为已经顿悟之“佛”。

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然而距离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类才开始全面关注和研究顿悟问题。

首先,在20世纪初出现了“天才灵感论”,但这种理论比六祖的顿悟理论低一个档次,因为这种理论认为灵感(顿悟)不是众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过不久,人们发现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现代心理学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学习用木箱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实验,论证了连高级生物也具有顿悟之本能。

接下来,人类开始对顿悟思维内在的信息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现“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同时,格式塔理论还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接着,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